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遠山的呼喚

——回憶《太行謠》系列水彩作品創作過程

1989年7月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河北林學院(1995年院校合併時併入河北農業大學),按照當時學院黨委的要求和同時分配到學院的同事一起到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鄉參加勞動鍛鍊。當時在河北企業界小有名氣的邢臺大河菱鎂礦黨委書記郭明祥酷愛書畫,在飯局上讓學院領導把我--唯一一個美術老師抽調到礦上培訓職工學習書畫。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在菱鎂礦附近的白雲山景區小憩 1990年

當時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因為大學期間幾幅水彩作品在省裡獲獎,畢業前已經是河北美術家協會會員。但在當時河北的大環境下,水彩畫被視為小畫種,年輕人沒有幾個專門畫水彩的。自己將來應該怎麼畫?畫什麼?一直是一個困擾我的問題。如果說有什麼精神在支撐我繼續畫水彩,真得感謝那個時期風靡全國的美國畫家安德魯·懷斯,當時很多人學懷斯,卻很少有人知道懷斯畫的是幹筆水彩,懷斯細膩、寫實的畫風與當時國內水彩流行的強調透明、輕快、水色淋漓而缺乏嚴謹造型的畫風形成強烈反差。

那時候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雖然事情不多,但是就像給軟禁在山裡了一樣,出一趟山極其不易,我清楚的記得,有一次準備下山,從早晨7點一直等到中午11:00,每天只有一班的從下寺到邢臺的長途班車都沒有出現,就在我剛剛回到礦上,回頭張望那一刻,那輛蝸牛一般的班車正慢慢的在我剛才站著的地方啟動……

如此慢節奏的生活,卻正好讓我有大把時間到周邊的村子、農戶去轉悠,這樣以大河菱鎂礦所厂部在地峪口村為中心,東南到大河、下寺、香爐寨,西北至漿水、前南峪,周圍村子老實巴交的農民,時不時會看到一個年輕的陌生人揣著速寫本、揹著照相機到處遊逛,偶爾也會藉助交通工具到將軍墓、放甲鋪、冀家村,在90年的11月我還帶著礦上學員經路羅來到現在非常有名的邢臺大峽谷。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創作《山裡的世界》場景 1995年

就這樣,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住在厂部的辦公室兼宿舍,吃著和礦工一樣的伙食,除了輔導幾個工人學員外,我還奉命給礦上創作了幾張大幅水彩畫,郭書記興致勃勃地掛在厂部最顯眼的位置,直到2012年我再次回到菱鎂礦,已經倒閉的工廠幾易其主再無往日的熱鬧,只有我的畫還依然堅守在那裡。也正是在這種輕鬆、慢節奏中讓我有充裕的時間用於自己的水彩創作,不間斷的在水彩藝術表現形式上進行思索、探討,認真思考自己所要表現和應該表現的題材和手法,從而為後續十幾年完成一批寫實風格、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水彩作品打下了基礎。至今,我仍清楚的記得在厂部完成第一幅幹筆水彩時自己的那種激動心情,因為自己終於找到了懷斯和自己作品結合的地方。在邢臺山區的一年,讓我找到了自己所要表現的東西,這種情節讓我在以後很長時間裡多次回到那裡去真正消化、創作。比如說創作於94年的《大山裡的歌》取材於下寺村、《太行三月》取材於香爐寨、《山裡的世界》取材於漿水,出作品最多的當然是峪口村,那裡每一戶人家幾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創作了一批寫實風格的水彩作品,如《福》、《灶屋印象》、《收柿子的時候》、《苞米熟了》、《黃昏〉、《深秋》、《晌午》等等---

2017年11月為創作連環畫《李保國》去漿水調研時,我特意又去了一趟峪口村。

應該說我當年創作這些水彩作品時,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社會環境,跟現在都不可同日而語。那時候的水彩畫具都非常簡陋,不像現在有很多品牌可以選擇。在大環境上,那時人們對水彩畫的理解還很保守。這充分表現在《太行三月》這幅作品上,當時全國大展對水彩畫的尺寸限制非常嚴格而且還經常變化,為了保險我不得不選擇不超過整開的水彩紙,如果當時作品畫得再大一些,那麼氣場就完全不一樣了。但是無論怎樣,當時《太行三月》還是產生了一定影響,因為入選了第八屆全國展覽並在當時人民美術出版社張克讓老師主編的《水彩藝術》發表,三家畫廊都有購買意向。上海一家畫廊還專門來到保定。

鐵揚先生十分喜歡《太行三月》,1998年在鐵揚先生、李維世先生、侯志江師兄夫婦專程來保定參觀我的個展時,因為在展覽現場沒有看到《太行上月》,鐵先生唯恐我把《太行三月》賣掉,執意讓我從家裡把《太行三月》拿過來才放心。

96年以後,我逐漸開始在保定周邊採風,此後創作的一系列雪景以及《太行花會》、《醒獅》等作品即取材於滿城,我把這一批以表現太行山為主題的系列水彩作品叫作《太行謠》。

不知不覺的近30年過去了,山裡山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每看到這些畫,那段日子彷彿又回到眼前,這時就覺得當時吃的那些苦、下那些功夫都很值的,假如當時也跟風畫一些無病呻吟、不痛不癢的東西,也許早已淡忘了。

巍巍太行,我心中永遠的呼喚。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山裡的世界》4x78釐米x96釐米 1995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山裡的世界》 局部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山裡的世界》 局部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太行三月 76釐米×102釐米 1994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太行花會 168釐米×90釐米 1999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太行花會 (局部) 168釐米×90釐米 1999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苞米熟了 51釐米×73釐米 1991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收柿子的時候 51釐米×73釐米 1992年(榮寶齋售出)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灶屋印象一 51釐米×73釐米 1991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老宅 76釐米×104釐米 1995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黃昏 76釐米×104釐米 1995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老石屋 76釐米×104釐米 1995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大山裡的歌 63釐米×88釐米 1994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春雪 52釐米×76釐米 1996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喜相迎 104釐米×76釐米 1996年(佚失)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雪霽 52釐米×76釐米 1996年

遠山的呼喚——回憶《太行謠》

在廊坊工地創作《太行三月》場景1994年

王立君,河北保定人,擅長水彩畫,中國畫。1989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水彩水粉畫藝委會副主任,河北農業大學園林與旅遊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保定畫院顧問、保定青年美術家協會顧問、河北美術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水彩作品《太行三月》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獲河北省慶祝建國四十五週年美術作品展一等獎;《太行花會》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獲河北省慶祝建國五十週年美術作品展銀獎;其他水彩畫代表作品還有《福》,《山裡的世界》,《太行謠》系列等。近年來致力於中國畫的創作與研究,作品《花季》系列,《秋月松聲》,《紅衣羅漢》系列受到業內好評。出版有《王立君水彩畫集》,《王立君畫集》。2019年4月出版連環畫《太行新愚公李保國》併入選《人民就是江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連環畫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