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我們都知道有款遊戲叫“植物大戰殭屍”,但比起在潮汕地區的傳統節俗和日常生活中植物擁有的超高“存在感”,遊戲裡打怪的植物們簡直算得上空閒!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潮汕地區節俗多,講究更多,樁樁件件都離不開植物的“幫忙”。不僅如此,這些瓜果蔬菜在潮汕地區還有別樣的暱稱——如柑桔叫“大吉”,菠菜叫“飛龍”,榕樹叫“成樹”,芥菜叫“大菜”......這些名詞潮汕人早已習以為常脫口而出,但只要細細咀嚼就會發現,它們無一不是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祈盼。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在潮汕地區,不同的植物會在哪些節俗裡“登場”當主角——


春節

柑桔、菠菜

柑桔是潮汕人過春節最常用的果品。潮汕人稱柑桔為“大吉”,其來歷頗有情趣。據說,古時有一年將過新春,但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患口乾渴症,此時,有一仙人託夢於村裡一位聰明美麗的少女,說:“吃了甘(古稱柑桔為‘甘’),保大吉。”少女意會,立即讓她媽媽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奇蹟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鄰聞信,互相傳柑,吃後病癒。從此,柑成了吉利的象徵。


潮汕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客廳擺上一盤大桔,出門拜年則一定要帶上“手信”,一般包含糖粿、餅食、煙、茶、酒等,以及一對(或幾對)大桔。其他禮物可有可無,但大桔是不可少的。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來賓送上一對大桔,主人要回贈一對大桔,雙方說一些祝福的話。這樣,拜年者一大清早去拜年,晚上歸來,其他禮物可能都送出去了,剩下的就是一對大桔,而這一對大桔已不是自己帶出去的那一對,不知道換了多少家了,因此,潮汕人把拜年戲稱為“換柑運動”。


大年初一的早餐,是一年中的第一頓飯,潮汕人對此尤其講究,當中就有波菜以及豆乾等。波菜在民間被稱為“飛龍”。


人日節

七樣羹


農曆正月初七為民間人日節,潮汕人有食“七樣羹”的習慣。這一傳統習俗是從古之“元旦造五辛盤來”演化而來,潮俗中的七樣羹,一般是芹菜、蔥、蒜、春菜、大(芥)菜、莞荽、厚合(即“百合”,產于田野,用於餵豬,非中藥之“百合”)。


正所謂“七樣羹”,食了變後生!潮汕民間人日節所食的“七樣羹”,均以諧音取義,以兆吉祥之意:


芹菜,諧音勤財,象徵勤奮發財

蔥,諧音聰,象徵聰明

蒜,諧音算,象徵有錢算

春菜,諧音春財,象徵發大財

芥菜,潮人叫“大菜”,諧音大財,也是象徵發大財

莞荽,諧音緣隨,象徵有姻緣到來

厚合,象徵百事合想,萬事如意


這七種蔬菜的名字合起來,便成為一句吉利語:勤快、聰明能計算、有緣遇、新春發大財、百事合想、萬事如意。如果換入韭菜,那就是“久久發財”了。

潮汕菜場大媽潮語說唱《七樣羹歌》視頻來源:汕了個頭


元宵節

榕樹、芥菜

除了吃的,還有用的。榕樹在潮汕民間被稱為“成樹”,與竹同被視為吉祥物。舊時潮汕人過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都要插上榕樹葉、竹筅之類的植物,以保平安。《揭陽縣誌·風俗》載:元宵節,縣城“老者採榕枝、竹葉以歸,以祈健康長壽”;農村則“折榕枝、竹葉遍插門頂、豬欄、牛棚”,以祈人口平安、禽畜興旺。


在惠來縣西片村,農民把“三聖草”(毛鉤草、榕枝、竹枝)插於門上之俗,寓意為“魔被鉤住,德者居住,方能萬年青(榕在當地稱為萬年青)”。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元宵節在門楣上插榕樹葉和竹子,有其歷史原由。相傳唐朝末年農民大起義首領黃巢異常勇猛,劍影所及便頭斷人倒,人們聞之驚恐萬分。一次,聽說黃巢來了,村民紛紛出走。一個婦人揹著一個孤兒,兩手攜著兩個小兒子,跟著大家一切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剽悍大漢,原來他是黃巢的部下。他細觀那婦人,知道是個善良之人,就對她說:“黃巢是個好人,帶孩子們回去,到了元宵節,取上榕樹葉插於門楣上,自然會保平安。”婦人回家就照著辦了,果然那年平安無事,以後這事便傳開了。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此後,每年的元宵佳節,婦人們和孩子們都很早地採來了榕樹葉、竹筅之類的植物,插於門楣兩邊,說是“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毛車竹飼大豬”、“插杜必穀倉相疊”。有些婦女還特意把兩片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一片夾在耳朵邊。


潮汕人習慣將芥菜稱為“大菜”,是醃製鹹菜、貢菜最好的品種。由於生命力旺盛,芥菜在潮汕人的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澄海等一些地方,在元宵夜間,有的少女偷偷到菜園裡坐一下芥菜,說是“坐大菜,將來嫁個好女婿”;而少男則偷偷推倒廁所牆,說是將來可以娶到“雅畝”(漂亮的老婆)。


清明節

樸籽樹

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在潮汕鄉村隨處可見。每到清明節,人們採摘樸籽樹的嫩葉,和米舂粉,發酵配糖,裝入桃形陶製粿印或小碗蒸熟,俗稱樸籽粿,也叫碗酵桃,是潮汕人清明掃墓祭祖普遍要用的粿品。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樸籽粿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潮汕人清明節食蒸樸籽粿這一習俗,是先人每逢饑荒年,便採樸籽樹葉充飢度荒,為不忘過去,後人相沿,便成此俗。


端午節

梔子、真珠花菜

端午時節除了吃粽子之外,潮汕千家萬戶也喜吃梔粿。梔粿也即梔粽,其原料為梔子(民間通稱枝子或黃枝)與糯米。舊時的製作方法是將梔子搗碎,浸泡去渣後的黃色藥液配入糯米漿,然後又再用鋪姜鹼液拌勻。吃時,用紗線牽拉,切成一片片,醮粘點白砂糖,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所喜愛。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在澄海、潮安一帶,端午節的中午還要吃真珠花菜(即白苞蒿)。


七夕節

石榴、蔥蒜

潮汕人的七夕節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活動——“出花園”。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穿紅皮木屐,用兩個最熟的石榴做祭品拜“公婆”。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這天中午,家裡要備辦豐盛的午餐,有肉、三鳥蛋等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蔥、芹菜等為主,同樣帶有希望孩子“會算會除,聰明勤快”的美好祝願。


中秋節

芋頭、柚子

潮汕人過中秋節,有芋頭祭祖先之俗,這要追溯到元代。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准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便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准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日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都多了一盤礁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礁餅底下墊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消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礁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臺、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一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被斬盡殺絕。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農村因為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於是,中秋節拜芋頭成為潮汕民間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


此外,潮汕民間過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買柚子拜月,因為柚諧音“油”,隱喻富得流油;。而柚子在民間也被稱為團圓果,象徵月下閤家團圓。

比“植物大戰殭屍”還忙,細數那些在潮汕禮俗中輪番登場的植物們


除夕

石榴花

石榴花在潮汕地區俗稱“紅花”,除夕當天下午,必須祭拜祖宗神位,然後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須摘下“紅花”等十二樣花葉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


春華秋實,植物本身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春節送柑桔、人日節食“七樣羹”、中秋節送林擒、龍眼、紅柿……潮汕人因季節而定,與時俱進,將植物有機地溶入民俗中。


另一方面,潮汕先民在創造民俗文化中對植物的選擇,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不可避免地具有濃郁的潮汕地方特色。如舊時春節使用的檳榔、清明節制作樸籽粿的樸籽樹、中秋節送老人的林擒(原為泰國進口,現已成為潮汕特產)與香蕉等水果、製作雜鹹的大菜與橄欖,以及石榴、“抹草”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