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儒家思想,儒學、儒教的分別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上期文章探討了“如今的人們還需要信仰嗎?”,今天本人就以自己的微薄淺見來介紹一下“儒學”。

一.儒之三稱

其一:儒文化全系統稱“儒學”。

其二:以儒文化起教,所建立者,稱“儒教”。

其三:皈依儒教或儒學大成就者,稱“儒家”。

二.儒學源頭

儒學是由春秋末期,孔丘所創。其人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如今常稱其名為孔子。

在孔子之前,儒學為周朝禮樂。為教化禮儀,祭神祈福術士。而更早之前,或為巫祝身份。

淺析儒家思想,儒學、儒教的分別

孔子雕像

三.儒學思想

儒學在我國文化中佔據著極大的比例,以至於很多人都沒意識到那就是儒學。像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除開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還有一個不得不細說的儒學思想“中庸”。

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達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

中庸之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人生不偏離,不隨意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常記仁義禮智信,做事不以利為先,看人不以貌度人。

面對事物不輕易站邊,不輕易允諾。時常保持正反思維,多想多思的成功之道。

具體到個人,中庸之道即需保持平和之心,如失去平和就會易怒、易喜、易悲。

而保持中庸守正的方法,在於禮敬,對人對事應保持一顆敬重、敬畏的心。對他人意外遭遇敬重,不取笑指點。對未知敬畏,不偏頗認知否認事實。如此才能做到中正、平和。

如果能用心體悟“中庸”之道,便能在現實中受益匪淺。

淺析儒家思想,儒學、儒教的分別

四.儒學雜談

儒學下儒教之說,很多人可能不瞭解。在西南等地,漢族人家堂屋中央會有一面神龕牌。而絕大多數的神龕牌居中所書為:“天地君親師位”或“天地國親師位”,這其中“君”等於“國”。而這幾個字的起源,正是儒教。

我國本土宗教,除了道教擁有自己的神靈,儒教也有。或許是因為文明發展變遷,儒教漸漸的沒落,儒學卻融入到中華文化之中。

如今儒、釋、道三教的神靈我們都能在同一神龕供奉,也算是另一種三教融合了吧。

淺析儒家思想,儒學、儒教的分別

神龕牌

五.結語

儒學重個人品德,且與我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或許有一天,其他神神叨叨的盲從盲信宗教會沒落消失,但有關個人品德思想,融入進中華文明的儒學文化絕對不會消失。

有關儒學本人也只瞭解至此,如果有甚錯誤之處可以留言糾正。下一篇,我來淺析“釋學”歡迎繼續關注獨孤雲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