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遮陽傘、口罩、墨鏡、防曬霜是現在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而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那時人們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颳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怕頭髮弄髒了不好拾掇……對於這些問題,聰明的關中女人用一塊整端漂亮的手帕就能解決。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用手帕把頭一包,下地幹活能遮陽擋風擋小雨;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年輕的婦女則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所以在“陝西八大怪”中有一怪就是“帕帕頭上戴”,可以說,這一現象曾是我們陝西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一個紅帕帕戴出不一樣的美

我們常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帕帕頭上戴”在戲曲舞臺上也是有所體現的。關於這個問題,小編諮詢了西安易俗社的黃朝陽老師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宋瑞民老師。他們說,舞臺上使用帕子的不僅僅是婦女,很多男性角色也有使用。分別是以下幾種情況:

1、年紀大的老年人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秦腔《清風亭》劇照

如《火焰駒》中的老生黃璋,《清風亭》中的張元秀夫婦。一般是戴在帽子裡面垂在身後。《探窯》中的老旦王夫人,是整個纏在頭上沒有垂下的部分,這為的是表現年老體弱之人的頭部保暖之用。


2、生病的人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京劇《趙氏孤兒》劇照

比如《探窯》中的王寶釧、《趙氏孤兒》產子後的公主帕子在頭上纏一道並紮結兒垂在臉旁,為的是表現病中之人的虛弱。


3、趕路的人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秦腔《走雪》劇照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秦腔《周仁回府》劇照

比如《走雪》中的曹玉蓮,《夜逃》中的胡秀英多以紗全部包住頭部,表現趕路的風塵僕僕。


4、犯罪的人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秦腔《法門寺》中傅鵬和孫玉嬌扮相

比如《起解》中的蘇三,《竇娥冤》中的竇娥,《法門寺》中的傅鵬和孫玉嬌。犯人帕子以紅色為專門顏色。除了犯人專用紅色之外,帕子顏色的使用原則是與服裝顏色相協調。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從而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舞臺上帕子的使用要比生活中更加廣泛且具有藝術的美感,但是又有著一定的佩戴規矩。下面就要引出我們今天“較真兒”的話題了:

秦腔《二進宮》中的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從戲曲舞臺上看,有的演員戴了,有的演員沒戴,到底哪種正確呢?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秦腔《二進宮》楊侍郎沒戴帕子(左一)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秦腔《二進宮》楊侍郎戴帕子(左一)

現在舞臺上的楊侍郎在《二進宮》一折多以戴白鬍子的形象出現,可是此時的楊侍郎到底是不是就是以老生應工了?

陝西省傳統秦腔流派傳承發展中心的孫偉華老師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巜忠報國》全劇中,楊波在叮本時戴黒髯口,說明他是一個以鬚生應工的中年男子。劇情發展,當得知李良篡位即將登基的時候,楊波派義子趙飛出城搬兵,調其塞外之子回朝來扶保大明江山,因為憂煩擔心兵馬不能按時到京,所以短短數日就急白了鬚髮,於是他修書時戴麻三髯口,而《二進宮》時戴白三髯口。可能是咱們演員習慣性的只要見戴麻三,白三髯口就戴帕子和蓬髮,豈不知楊波不是年歲己高,劇詞言的明白,"七日七夜須白了,為國王家苦擔勞“,所以那樣飾扮就與人物年齡不符,顯得不那麼講究了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秦腔《二進宮》楊侍郎戴帕子劇照

小編還諮詢到了京劇演員張強,他說自己演京劇中楊波的角色時從來沒戴過綢條(秦腔叫帕子),而他了解到的其他京劇演員演這一角色也沒有人戴綢條。

陝西人愛“帕帕頭上戴”,但秦腔《二進宮》中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

京劇《二進宮》楊侍郎沒戴帕子(左一)

對於上述孫偉華老師的這個說法,您有什麼高見呢?您認為秦腔《二進宮》中的楊侍郎該不該戴帕子?歡迎您在留言區留下您的真知灼見!正所謂:理不辯不明,我們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們秦腔的舞臺更加講究、細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