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01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友分享和父母要錢的故事。

有一年暑假,班上的兩個女同學到這位男網友家做客。他們坐在一起聊天,這是他平生第一次與同齡女孩交往。後來,女同學提議去街上轉。他沒有錢便去找母親,希望給他一點零花錢。

媽媽不肯給,他一再懇求。最後媽媽掏出五毛錢,扔到地上“拿去!”。他彎下腰,撿起那五毛錢,和女同學上街了,請她們一人喝了一碗茶,就各自散去。

當年的男孩現在30多歲了,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也早已到談婚論嫁的年齡。

但他一直不肯結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可目前他只想這樣過。

他說,這一切都源於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

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這個男孩是懂得禮貌,他想要招待朋友,去尋求媽媽的幫助,向媽媽要一點零花錢來招待自己的朋友。

在他伸手的那一刻,他對媽媽是依賴的、信任的,在他心中母親的形象是完整的,是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尋求幫助的人。

可媽媽拒絕他,將錢扔在地上的時候,也把他對媽媽的信任也一起扔了。

在看了這個故事,我慶幸小時候和爸媽要錢時,我從來沒有被拒絕,而是百分百地信任我。

當孩子向父母伸手要錢的時候,也許只是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不管是生活上、玩樂上的需求,還是真的遇到了什麼麻煩事,他們第一想到的“求助”對象,都是父母。

如果父母只是簡單粗暴地一味拒絕,就會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信任和愛踐踏在腳下。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定會出現裂縫,甚至就此崩塌。

02

上週週末,我帶女兒去商場玩,路過一家玩具店的時候,遇到了一對母子。

小男孩大概五六歲的樣子,用力拖著媽媽的手,眼睛一直盯著牆上掛著的一個手槍,對媽媽小聲說著:“我想要一個,就買一個。”

媽媽有些不耐煩地說:“買買買,你一出門就知道買東西,你知道咱們家多窮嗎,看人家有什麼你就要什麼,咱跟人家比不起你知道嗎?”

小男孩的眼睛一下子就黯淡了下去,小手也垂了下來,像是犯了什麼錯誤似的,任由媽媽把他拉走了。

這位媽媽對孩子要錢買東西哭窮的樣子,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期《少年說》。

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高二男生楊禹奇“控訴”媽媽:

從小學開始,媽媽就經常告訴我,家裡特別窮,窮的揭不開鍋,我每天都在擔心,自己哪天就吃不上飯了。

媽媽的經典名言是:咱家也不富裕,有用的東西砸鍋賣鐵也給你買,沒用的東西咱堅決不碰。

後來,家裡買了一輛車,我激動地以為終於可以奔小康了,沒想到媽媽說是中彩票得的,該節省的要繼續節省。

長大後才明白,原來這麼多年來,全家只有我一個人過著貧窮寒酸的生活。

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口頭禪就是“家裡沒錢,長大後得靠你賺錢”。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於是內心對錢充滿渴望。

但我們疏忽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家長的“哭窮教育”,容易讓孩子內心產生匱乏感。這種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長大後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03

金錢這一課,你不給孩子上,社會就會給他上。

1998年出生的小鄭是一名在讀大學生,在2015年父母為他購買了一套房子,並且戶主寫的兒子一個人的名字,可就是這個舉措,讓小鄭父母在四年後的今天追悔莫及。

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原來小鄭覺得平時父母給的零花錢太少了,想起了那套寫著自己名字的房子,所以動起了買房的念頭,所以就以320萬的價格賣了出去,並且在一週之內揮霍完了五萬定金,沒想到自己賣出的那套房子現在的市值已經達到了550,活活損失了200多萬,小鄭父母知道後差點崩潰了。

所以,當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到底該怎麼才是正確的呢?

首先,要給孩子說的權力。

當孩子跟我們要錢時,不要上來就是打擊、拒絕甚至是罵:“你一個小孩,要錢幹什麼!”

正是因為孩子看起來不需要花錢,而跟父母要錢時,一定有特別的理由。

朋友被騙錢後,一直不敢和父母講,問他原因。他說小時候和爸爸要50元錢,被爸爸打罵,從此再也不敢和父母提錢的事 。

孩子敢於伸手向父母要錢,其實是好事一件,這說明父母是他最信任、依賴的人,他們才敢於說出心裡的話。

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其次,在金錢方面給予孩子安全感

張歆藝說小時候家裡太窮、太苦了,上中學還在穿爸爸的鞋,沒有自己的牛仔褲,衣服都是媽媽拆了舊毛衣織的……那時候,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雙屬於自己的小白鞋。

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有一次,媽媽承諾“只要你考到班級XX名,就給你買一雙白球鞋”

張歆藝說自己從沒那麼用功地讀過書,可是,當她的名次遠遠超過媽媽定下的目標時,媽媽卻食言了。她知道,那時候家裡沒錢。

所以,自從她自己賺錢了之後,就瘋狂地買白球鞋,直到現在也是。一雙幾十塊錢的小白鞋,成為她成長之中抹不去的執念。

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成年以前,要堅定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長大了,你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這種承諾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然後,幫助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

新加坡是一個從小就教育孩子崇尚儲蓄的國家,早在1992年,新加坡全國中小學生參加儲蓄的百分比就超過了53%,平均每名學生大約有1144新元存款。

其實,家長在孩子幼年時就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儲蓄罐。讓孩子平常攢下的零用錢有處可存。

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等孩子大了,就可以給孩子開設銀行賬戶,作為孩子的成長資金。

最後,要懂得為孩子“投資”。

《紐約時報》刊登過一個名叫尤蘭娜·吳的大學入學申請信,題為《長島華人富家女孩的樸素金錢觀》,其中寫道:

從小我週末的生活是和教練打網球,在本地的藝術工作室學靜態速寫,在私人教師指導下練習拉小提琴。我的父母支持我的興趣愛好,我很感激這筆財富,讓我能在紐約城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在當地最好的公立學校之一就讀。

我花錢的方式很不同。我會直奔高端零售商的打折區,購買時尚的衣服,再到eBay上轉賣,用賺得的利潤購買下一學期的藝術課的必需品。

尤蘭娜的父母懂得用手中的金錢投資孩子,給她一個閱歷豐富、多姿多彩的人生,同時也培養了她駕馭金錢的能力。

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

《窮爸爸富爸爸》中說:“金錢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守財奴,而是給他健康的價值觀引導,讓他對金錢有認識。”

金錢,是每個人進入社會的一門必修課。 面對金錢,父母給予合理地滿足,讓孩子獲得心靈的自由,過好一生。

我是韓老白,曾經的設計狗,後裸辭變身全職媽媽,靠寫作創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

跨界文案培訓師,十點讀書、樊登讀書會等多平臺簽約作者,新書《優勢文案》即日上市。

想看更多關於寫作、文案乾貨知識,歡迎搜索關注公號【韓老白寫作創意工作坊】

如果有關於自由職業、個人品牌、寫作變現、社群運營等問題也歡迎私信諮詢,每天提供1個免費諮詢名額。

當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錢,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