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碩海歸:廉價又昂貴的22歲


一年碩海歸:廉價又昂貴的22歲


知乎上問題“出國留學,你學到了什麼”中,有一個高票回答:


去國外留學其實和去山東藍翔技校是一樣的。學技術,包食宿,同時專修烹飪、美容美髮、駕駛、汽修、計算機等多種技能。

“海歸”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通貨膨脹,已經成功從二三十年前的“高端人才”代名詞,順利跌落為“花了冤枉錢的高失業一族”。

而其中數量最多的一年制碩士,又處於整個失業族的鄙視鏈尾端。


一年碩海歸:廉價又昂貴的22歲

各種論壇上,這樣的討論屢見不鮮,偶爾有為此辯駁的人,通常被批得更慘。似乎這些用高昂學費換時間、學歷的人,除了有錢一無是處。


壓縮的一年


在美國留學的Bruce告訴我,朋友圈裡的碩士留學生有這麼兩種:

一種是,今天在曼切斯特喝咖啡明天馬德里看球賽後天在里斯本逛博物館,圖片不是《歐洲國家地理》級別的風景照就是英劇皮囊式的趴體迷醉人生。


另一種則是,這學期的paper可能要一輩子才能看完,圖書館為什麼這本書只能借24小時,苦咖啡和essay一點都不配嘛,明天又有Presentation啊我今晚不用睡了。

前者是少數,後者相對普遍,還有一種人,根本不出現在朋友圈。

他們每天七點起來奔進圖書館,每堂課結束後都有複習預習還要完成推薦reading,每篇3000字的小論文都用了20個以上的引用,上課時能和外國學生一樣打斷老師提問。


如果你向他諮詢這一年經歷,他會告訴你,後悔沒有提早跟前輩打聽各個課程的制定教材,在國內先看看中文版,或者搜索英文原版書的電子版來讀。


一年碩海歸:廉價又昂貴的22歲


這才是一年碩的真相。把別人兩年的lecture和seminar擠壓成一年,課程被安排在每一天,多的時候從早上9點一直上到下午5點不中斷,各種networking的機會還不能錯過。


在這被壓縮的時間裡,因比較而產生的壓力也會隨之翻倍。


國內Top3本科畢業的學姐Fiona在法國HEC讀碩,她說自己到了這裡才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那些關於中國留學生更勤奮更優秀的傳言都是謠言。


上次小組作業,意大利和德國同學的小組報告拿了80分,香港和越南同學那一組拿了75,自己和老鄉只有60,在中國同學中還算高分了。

當中國學生在糾結考試和歷年考卷,老外在討論Google and deepmind,是誰告訴我歐洲人又懶又沒有大局觀的?

更讓她絕望的是,商學院裡那些令她絕望的學霸,根本也不是學校裡最頂尖的人才,真正的大牛更多會選擇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


“找工作和找老公差不多,也講緣分”


不少一年碩們從踏上異國起,一個數字就一直揹負在肩上,20-40萬的留學費用。這筆錢,寫在留學中介機構上時,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投資數字;學成時,就成為了一項沉甸甸的社會壓力。

根據 Lockin China 網站上的投遞數據,畢業於英國的同學找工作最勤奮,平均每個人投遞了50.35個職位。

一年碩海歸:廉價又昂貴的22歲


多少留學生在繁重課業之餘,夜晚要輾轉於各種宣講會,那些從巴克萊銀行、UBS瑞銀、貝萊德集團、渣打銀行、聯合利華、普華等宣講會上收集的宣傳冊能做一年的草稿紙,但也僅僅是草稿紙。


據說,許多英國大投行這些年招收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是參加過 A-level 考試的英本,且數目寥寥。因此一年碩們通常在12或14個月後只能回到國內,加入本科師弟師妹的應屆生求職大軍,尷尬地站回HR們的面前。


有次銀行面試,和我一組的有個LSE回來的,面試官問他你在英國學了什麼,他blabla說了一堆,面試官直接笑了,說“你就那一年時間能做什麼研究。

我在一個很小的私募基金實習的時候,國外回來的如果不是top50好像是不給面試的。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這些一年碩們都恨不能把英國一年裡讀過的reading,吃過的炸魚,偷哭過的夜晚,甩在對方臉上。


彷彿40萬留學費用的價值,最終只取決於HR對簡歷上各種名詞的熟悉程度。遇上了知識面恰好較小的面試官,有位學妹乾脆感嘆,


找工作和找老公一樣,主要看緣分吧


效率的

代價


在20歲出頭這場膠著的賽跑裡,半歲的差距都足以影響一生,更遑論一年時間。


很多一年碩們最初決定要去這一年,大多人的初心其實就是用錢換時間。想在進入社會前體驗更多又不想落下太多,想要用較少的時間成本彌補本科階段的遺憾,想要更高學歷卻耗不起青春。

畢竟青春如此昂貴,所以投入別人2-3倍的資本也覺得值,所以時刻都將所有感官拼命張開,希望也以別人2-3倍的速度在這短暫的一年裡成長。


一年碩海歸:廉價又昂貴的22歲


Bruce在紐約讀書時住在唐人街一對華僑夫婦家裡,對面就是殯儀館。他說,每次蹺課都能遇上殯儀館辦喪事,於是就在鑼鼓喧天的哀樂中敲打論文,一切都顯得那麼合理那麼平靜,“後來每次遇到什麼過不去的事,就想想那些哀樂中碼字的時刻,好像也就沒什麼不能接受的了。”

Fiona在法國實習時,第一次知道了原來世界上有“今天做不完明天做,明天做不完後天做”的投行。她一邊和我吐槽法國同事總是要等到項目裡其他地方的同事們崩潰了才能交出東西,一邊又羨慕隔壁小哥永遠散發著香水味的雲淡風輕。


和國內不同,法國年輕人們選擇投行工作,通常不是因為薪水(因為和其他行業的薪水差距也沒有國內這麼大),而是更多是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

就是這麼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吧,總會在我們年輕的某個時刻,在身處異鄉孤獨焦慮的某個瞬間,一下子砸中自己,提醒我們,青春的昂貴如此真實而刻骨。


一年碩海歸:廉價又昂貴的22歲


可惜,在這個用無數青春堆砌起來的資本市場裡,我們的年輕又太過廉價了。廉價到,越是追求效率,越有掉價的趨勢。


某諮詢公司高管坦言:“僅有普通文憑,缺乏技術與經驗的‘小海歸’競爭力明顯較弱。能拿到高薪酬的,大部分是有名校過硬文憑或者多年實際工作經歷,處於人才金字塔頂端的‘大海歸’。”


所以註定在別人詢問“為什麼本科畢業就能進的公司,非要花40萬後再來”時,無話可說。


是的,在20歲出頭這場激烈的比賽裡,既然貪心地選擇了更高的level,就只能坦然接受更殘酷的比較。既然有信心在這開頭一擲千金,也就有自信等待更高的回報率。


無論你的起點是高是低,是昂貴還是負債,是贏了小半截還是彎道待超車,


人生的這場賽事,才剛剛開始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