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疆界、大運河、還有豐子愷,桐鄉這個小鎮,文化歷史不輸烏鎮


中國烏鎮,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存在,這幾年這個古鎮名氣沖天,成為江南古鎮旅遊的頭牌和引領者。但是烏鎮雖然名氣大,它的所轄縣級市桐鄉似乎知道的人不多,其實桐鄉市居滬、杭、蘇金三角之中,具有非常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自古就是富足的魚米之鄉,那桐鄉還有別的可玩、可去之處嗎?

其實在桐鄉還有很多有文化,有特色,有看頭的古鎮,現在給大家介紹一個“石門鎮”,它距梧桐鎮只有10公里,資料說石門盛產杭白菊,特產還有藍印花布、葡萄、桂花、獼猴桃、湖羊肉等。別的不說,桐鄉的杭白菊絕對是頂級的,大部分用於出口了。

2019年歲尾,我在兩位桐鄉老大哥的帶領下,來石門轉轉。同開發完善的旅遊資源配套的烏鎮不同,石門就是一個普通的小鎮,沒有開發、也沒有外來的遊客,如果沒有人帶領,甚至不知道這裡該看什麼,去哪裡看。

我們最先來到的是豐子愷紀念館,這是一個免費博物館,關於豐子愷人們知道的可能不多,我最深的記憶是他畫的那些有趣又哲理的漫畫,認知了他的思想性與責任感。其實他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不僅僅是漫畫,而是教育領域的開拓,特別是音樂教育和推行白話文上的貢獻。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得意門生,李叔同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其譜曲就是豐子愷先生結合西洋的教堂音樂,幫助老師完成的。

過去中國傳統音樂只有五聲音階,而豐子愷發現西洋音樂的七音之美,他寫作了很多音樂著作,其中《音樂入門》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一本。自1926年出版後,曾再版33次,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國歌譜曲者聶耳當時學音樂的教材就是《音樂入門》,豐子愷對我國現代音樂的啟蒙作出卓越貢獻。

石門的另外一個看點是京杭大運河,運河在石門不僅僅是經過,而是有一個120度的大灣,這灣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開鑿出來的。正是因為有了這道灣,石門也就成了運河上一處重要的停靠站,南來北往的船要這裡停留,裝貨卸貨,補充生活物資,也就繁榮了碼頭,所以過去的“石門鎮”是非常繁華和重要的,就連乾隆下江南,也曾在此停留居住六次。石門曾建營宮,也稱為石門大營,專門接待乾隆。


同古代的水運規模和行船能力不同,而今船越來越大,運河顯得窄小,而載貨重的船不得不沿著江中心行走,在石門灣這裡兩船相會因為彎道角度窄,所以特別的小心,一條船要儘量靠邊才能讓重船順利通過。雖然現在公路發達了,但這裡的運河水系依然發揮重要作用,行船不斷,只是石門灣的碼頭停靠作用不大了,雖然也有停留船隻,但沒有了繁榮景象。

其實除了運河的變化,還有石門鎮街景的冷清與冷落。想當年靠近碼頭的這一帶千百年來應該都是熱鬧的商鋪與商家,那時的京杭大運河,可比現在的高鐵與高速公路還要重要啊!不僅石門因此而發展繁榮,就是烏鎮,也完全是藉助這條運河才發展和產生的,只是石門沒有及時開發旅遊,而被遺忘了。

石門鎮還有一處非常重要的歷史遺蹟,它是吳、越兩國疆界地,而“石門”的來歷也是因為這疆界,可謂“一門兩國”。關於吳、越國,要追溯到2000年前了,我們現在稱作的“江南”,是指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等地,在春秋時代則是吳國、越國兩個國家。其南部為越國,北部為吳國,而石門就是這兩國的邊界。吳越兩國是近鄰,但也一直死磕和互相爭鬥,在歷史上也流下了很多故事與傳說,在很長的時間裡,他們也都是戰鬥的民族。


吳越地區一直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在中國沒有統一之前,也是一直爭鬥與殺戮存在的。回顧歷史,在吳越時期產生了多少名垂千古的英雄與睿智美人,包括闔閭、夫差、伍子胥、孫武子、勾踐、文種、范蠡與西施等。又有多少“臥薪嚐膽,志切復仇”、“三千越甲可吞吳”傳奇故事。石門,見證了運河的繁忙與繁榮,也見證了多少刀光劍影啊!石門的歷史文化,該有多厚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