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山東各地的人們如何過小年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

在我國很多地方稱這天為

小年

它讓人們感到年越來越近

回家的腳步也越來越輕快

全國各地小年習俗


小年習俗之祭灶王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所以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小年習俗之掃塵土


即掃年,實際上就是進行家庭環境衛生的清理。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傳統上,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1.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2.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準備過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 掃塵,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小年習俗之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小年習俗之貼春聯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過小年吃的食品


3


1灶糖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2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3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看看山東各地的人們如何過小年


二三鞭炮入窗來


訝覺新春序幕開

還在外奔波忙碌的你

是否已經聞到故鄉的味道


看看山東各地的人們如何過小年


小年,是一幅多彩的畫卷


其實在全國各地

“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北方為臘月二十三

南方為臘月二十四

但無論哪天

人們歡慶新年、渴望團圓的願望都一樣


看看山東各地的人們如何過小年


在首都北京

長安街沿線夜色闌珊,燈火璀璨

大紅燈籠、中國結、如意祥雲……

點點裝扮讓濃濃年味呼之欲出


看看山東各地的人們如何過小年


在泉城濟南

五龍潭公園門庭若市


尋福打卡、定點送福、展銷市集

讓遊客和市民親身體驗

濃濃的門神文化氛圍


看看山東各地的人們如何過小年

山東不同城市小年

濟南:打酥鍋  老一輩濟南人,過去每年過了臘月廿三就開始準備吃的,比如肥蒸肉、江米鴨子、加了花生的疙瘩鹹菜和打酥鍋,還要蒸點乾糧。打酥鍋是早先濟南獨有的特色美食,就是用大鍋裝上骨頭、肉、魚和海帶,下面墊著白菜、藕等,加上一些佐料,放在蜂窩煤爐子上用小火燉一宿,裡面的東西就都酥了,口感極美而營養豐富。

  青島:過忙年  對於過小年,雖然在農村仍比較隆重,但在城市裡,往往包頓餃子了事。而在舊時,即便是在市區,也有很多的講究。據青島市檔案館館藏1947年1月13日《青報》載,“明日為夏曆臘月廿三,俗稱小年,一般民眾因積於舊習,多於是日吃喝歡樂,送迎灶神,以對一年來的辛苦勞碌,吉凶禍福,做一個總結。連日競往市場購備酒肉菜蔬果品,以致市面一般食用品銷量極旺,價格頓形上漲,尤以魚肉菜果為甚。”

  膠東一帶的老百姓一般都從小年這天拉開過年的帷幕,即忙年。忙年的內容除了大掃除,就是圍繞著為除夕、大年初一至十五乃至整個正月的吃喝玩樂做準備,如寫春聯、做豆腐、買年肉、蒸年糕等。民間有這樣的歌謠:“辭了灶,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婆要新衣,老爺子要新帽。”可謂生動地描繪了過小年的情景。

  日照:包餃子  日照的年味從臘八開始漸濃,而從臘月廿三小年開始,大家就開始緊湊的忙年了。臘月廿三這天,要進行辭灶。傳說中,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廿三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一年的功績。

  臘月廿三這天,家家戶戶包餃子,辭灶時一般要將煮好的水餃先端到灶臺上祭過灶王爺,然後才可以開飯。有的人家還喜歡在灶臺上擺放一些點心和糖果等送灶王上天,祈求灶君享用美食之後,“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淄博:吃糖瓜  有民俗學者介紹,按照淄博的習俗,小年這一天要祭祀灶王爺,在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麵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灶神像揭下燒掉,表示送灶王爺上天了。

  在山東,祭祀灶王爺通常是由男人致祭,因為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而在祭灶時,人們還會把糖瓜、紅棗等粘在灶王爺的嘴上,意思是粘住嘴讓他上天不能說壞話,或是讓他嘴甜一些說些好話。

  民俗學者說,在小年這一天,民間還講究吃餃子、糖瓜,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此外,過完小年離春節就很近了,人們開始打掃室內,掃塵迎新,或是擦洗玻璃貼窗花、年畫等。

  濟寧:扎紙馬  臘月廿三過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老灶忽爺爺(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一般扎紙馬,連同灶君一塊灑酒焚燒,口中唸唸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並擺有貢品,灶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煙臺:吃灶糖  在煙臺,過小年一般要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威海:掃塵  在威海,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掃年,即掃塵,也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這種“掃塵”習俗一直堅持到現在,講究衛生,乾乾淨淨過大年。

  祭灶,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敬灶王爺,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現在敬灶王爺這種風俗少了,只有少數人在小年晚上盛一碗餃子放在鍋臺角落裡,插上一雙紅筷子,表示祭奠灶王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