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多年,我才感到孤單


離異多年,我才感到孤單


婚姻實質是一種合作,是經濟上的共享,責任上的共擔。離異再婚,選擇合適的伴侶至關重要。要不要再婚,關鍵在於再婚的質量。

■ 口述:嘉玲 48歲 教師

■ 記錄:丁寧

十多年前,在我們結婚八年後,我選擇了離婚。

離婚的原因是孩子出生後,丈夫經常早出晚歸,說是為了生意上的應酬。我體諒他在外工作的辛勞,沒有說什麼。後來他更是經常晚歸,甚至在外過夜。我希望他能多陪陪孩子,而他總是找各種藉口,依然我行我素。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在公公去世後,婆婆和我們住在了一起。婆婆是個老派的女人,在她眼裡,總覺得兒子什麼都對,我什麼都做不好,對我很挑剔。我委屈的時候,希望得到丈夫的理解和安慰,可他對我總是置之不理。

我忍受不了,就對他說:“結婚八年了,你為這個家付出了什麼?為我做了什麼?”他生氣地說:“我每天辛苦賺錢,就是為了這個家有一份更好的生活,還不夠嗎?”我也急了,就說:“你認為這樣就夠了嗎?一個女人要的就只是錢嗎?”他不滿地說:“你還想要什麼?讓你生活無憂,還要怎麼樣!”

每次試圖和他溝通都是不歡而散,結婚多年,他根本看不到我的付出和辛苦。他不知道孩子是怎麼長大的,他把一切看得那麼自然。我沉默無語了。為了做一個稱職的主婦、母親、妻子,我一直跟自己的內心需求說再見,忘掉自己的理想、喜好。過日子需要兩個人真正的交心,而我們長期缺乏精神層面的交流和共鳴,對話永遠止步於細碎的柴米油鹽:“今天吃什麼?”“你在這裡等我吧,我去開車”.......每次希望會有一點浪漫的驚喜,最後都落空。希望交流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常常換來的只是一個冰冷的解決方案。這一切讓我內心倍感失落。

我希望家裡有一種溫馨和甜蜜的氣氛。我無法和理念不同的婆婆在一個共同空間生活。丈夫對此渾然不覺,他對我缺乏理解,處理問題很被動,讓我看不到任何改變的希望,活得太累了。可他偏偏意識不到這種活法已經對我構成了傷害。我明白至此該結束了。終於我提出離婚,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讓我並不快樂的家。

時光飛逝,轉眼孩子大了,離開我去上大學了。他走之後,我才意識到一個人生活多少有些孤單,我無法擺脫內心的清冷與寂寞。我想人生路還很長,沒必要任由孤獨將自己吞沒。以前我總是一再拖延,但是母親辭世讓我更覺得生命的匆匆。我在想,我要不要改變,該不該再讓情有所繫?

我不想再隨便找一個男人,我前夫並不是那種簡單的“不解風情”“不夠浪漫”“或是“沒有情趣”,而是我們在深層次裡缺乏情感上的聯結、呼應,他缺乏回應的能力。我希望找一個能在親密關係中有精神交流或深層共鳴的人。若缺乏這一點,如兩人之間的感情是空白的,那丈夫與妻子角色也就名存實亡了。一個人缺乏靈活應變或變通的能力,不善於調整,即便是個善良的人,也會有意無意地給自己的伴侶造成困擾或傷害。

我渴望情感的交流與回應,期待和一個懂我併合適的男人結婚,可是我又怕性格瀟灑、自由風趣的男人心意太活絡。

不久前,我對一個喪偶的男士暗生情愫。我們是一起參加環保活動時認識的。在河流水質考察的公益活動中,他處處幫助大家,對我也關照有加。在考察過程中,我發現他知識淵博,為人熱情,無論拿儀器,還是錄數據,他總是一馬當先。他喜歡唱歌,文筆也好,很值得人欣賞。他現在和孩子住在一起,我沒有貿然走近他。

現在再婚後的離婚率較高,其中除了性格問題,還有財產問題。我也擔心,畢竟我們都有孩子。如果再婚,孩子怎麼看?再婚之後,和他的孩子好相處嗎?處不好,發生衝突,還不如不邁出這一步。再婚如果找對了人,在生活上能相互體貼、相互關照,在精神上、情感上也會有個依靠。

但天總會有不測風雲,不知誰先辭世。一有不測,若再為住房或遺產和繼子女鬧出糾紛,人生就太憋屈了。我思前想後,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打消這個念頭。也想過同居不領證,好就多處,不好就分開。可是這樣又沒有法律保障。

點評

離異再婚,選擇合適的伴侶至關重要。要不要再婚,關鍵在於再婚的質量。從經濟上、心理上或社會學上來看,好的婚姻對人都有多方面的益處。日本的一項調查發現,孤獨生活的男性要平均少活十年,女性要少活五年。而不幸的婚姻,還不如一個人獨自生活。

找誰,取決於自己的需求、偏好、願望以及所處的情境。俊美的長相、開朗的個性、友好的態度都會具有吸引力。對方顯現的優點越多,吸引力就會越強。但是無論如何得弄明白自己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是什麼。

無論他對你有多大吸引力,無論他是否才貌出眾,人品好是關鍵,同時得尊重你的獨立人格,否則就談不上什麼相互包容。

與他建立親密關係前,得考察一下他是否把你看作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就得慎重考慮。如果你欣賞擅長吟風弄月、懂品位、有情調的男人,可以當友人,未必要當丈夫。

同居是一種合約婚姻,不想繼續了,就自動分開。這種方式不受法律約束,不必做婚前財產公證,離婚成本低;但分手時一旦出現糾紛,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婚姻實質是一種合作,是經濟上的共享,責任上的共擔。尤其現今,它的情感屬性更弱。婚姻不是愛情的保鮮室、安全感的源頭、價值感的培養皿,它給不了你這麼多,這一點再婚之前應該想清楚。中老年人的再婚不單單是愛情本身,還包含著支撐愛情的物質基礎。你準備以什麼方式度過後半生,再決定找不找,找誰共度。

(來源:中國婦女報婚戀週刊;作者系北京出版集團編審,曾任紅楓婦女熱線首批諮詢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