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高產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呀

養蝦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有多麼多麼的堅強,其實,有時候擊潰一個人的意志很容易,養幾造低產蝦就可了。

對蝦的要求,說白了,誰的蝦長得大、死得少,誰就能高產。要想長得快 、死得少,首先要要控制對蝦體內外的弧菌其次。我們,保護蝦的肝胰腺健康,都說養蝦必保肝。最後,我們一定要預防纖毛蟲爆發。

養蝦高產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呀

由於對蝦生活在水中,發病早期不易察覺。一直以來,發病的早期容易變化為晩期,主要可分為顯性和隱性的感染,在水面遊的,食慾下降,體色異常可定為顯性;而隱性的就是毫無徵兆,偷死來的快,連體色異常來不及看。

為了防止發病,養殖戶要精心管理,少不了檢測弧菌。重症的對蝦,都被弧菌奪命的。

養蝦高產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呀

有些養殖戶認為在對蝦發病前,總有預兆,主要抓住兩點的變化,就可挽救不良局面。這兩點分別是養水和知氧,也是對待養蝦的不二法門,對提升產量至關重要。

養蝦先養水。就是這三言兩語已是震盪養蝦人的心。雖然千叮萬囑,但仍有人對養水不注重。為了高產,某些養殖戶進行了“四高”指標:高投料,高投藥,高密度,高增氧。

養蝦高產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呀

高投料

養蝦是一種徐徐漸進的過程。在對蝦的養殖前期,有些養殖戶就耐不住性子大量投餵,導致對蝦出現白便,甚至不能夠順利轉肝。

高投藥

大量長期的使用一些有毒性的藥物,不但破換了養殖的水體環境,而且大量的藥物嚴重的損傷了對蝦的肝胰腺健康,降低了對蝦的抵抗力,加大了疾病的發生幾率。

養蝦高產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呀

高密度

有些養殖戶認為少於3萬尾蝦苗/畝(按一米水深計)已不屬於高密度了。大於3萬尾蝦苗/畝才稱得上高密度。養蝦過程雖然複雜多變,但養殖戶把養蝦得出的計算公式就簡單了,如投了一百包料,每包料40市斤,共4千市斤,而對蝦的上市規格支數為60支/市斤,放養30萬尾蝦苗。如果按料比1市斤蝦:1.2斤料計,就可能有3千斤以上的對蝦上市;如果按成活率7成計,同樣可能有3千斤以上的對蝦上市。對於成本較高的冬棚蝦少於7成的成活率時,養蝦的利潤率就低。

高增氧

兩畝水面設置一臺增氧機,帶負荷計,每臺功率1.8千瓦時,一天24小時,就用43度電,一個月(30天)就用1200度電。該什麼時候開足增氧?一直存在爭議性,這都是養殖戶個人認為的,有的養殖戶認為對蝦上罾後,就開足增氧;有的則認為飼料用到4O包後,就開足增氧……如果溶氧的分佈達不到一定範圍,蝦塘的生產力就會低。切莫在對蝦需氧的時期節約電費。因為增氧除了針對密度外,還著重用於分解有機物。少開增氧也不利於高密度養殖。

養蝦高產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呀

有些養殖戶認為在養蝦過程中的起決定成功的因素中,蝦苗始終排第一位。事實上蝦苗好,再利用好“四高”,養出蝦的機會大。有些養殖戶感慨了對蝦種質一旦退化,有養不大的情形;對蝦種質差,腸道也差,較易發生大小不均的現象。因此選苗不能疏忽。明確蝦苗的可靠性,才不致於走向養蝦“難養”的境地,才有機會高產。

總結:

能讓人養出高產的對蝦就說明人的運氣好,那是牽強附會的說法,能養好蝦,一定是保護好了對蝦的肝胰腺。拌料添加膽汁酸可以保護對蝦肝胰腺,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減少偷死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