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張薇的兒子是個“小霸王”,在家天不怕地不怕,玩具扔的滿屋子都是,吃飯更是沒個“教養”,想吃的時候吃幾口,不想吃的時候爺爺奶奶追著喂都喂不進去。轉眼間兒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張薇發愁兒子怎麼參加集體活動啊。

可是半年後的一次家長分享會,兒子的表現徹底讓張薇開了眼,她看到那個服從幼兒園規則的孩子,正是自己眼裡不爭氣的兒子,幼兒園裡兒子說話和行為很講文明,可是回到家就像變了個人,瞬間我行我素起來。

和張薇的兒子相反,賈甜的女兒在家溫順乖巧,但是在幼兒園裡卻十分強勢,經常訓斥的小男孩站在一邊動也不敢動,賈甜瞭解到,原來是女兒在幼兒園裡擔任班長呢,負責協助老師管理小朋友。

這兩個媽媽碰到一起,就討論其自家的孩子,在家裡和學校裡的表現截然不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直接就像不同的人?是不是人格分裂?


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下面先來看一下讓孩子表現截然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1.幼兒園的獨立個體,家裡的受寵寶寶,角色不同表現自然不同

小朋友一旦進入幼兒園,他就是作為一名學生站在老師面前,老師面對眾多孩子,需要給與孩子一種觀念: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只有這樣,才能一個老師負責十名或二十名小傢伙。同時,老師會教給孩子做對事情的辦法,並且給孩子一種信念:相信你能做好。

比如孩子喝完水要把杯子放回原位,看到其他小朋友能放回原位,他也要做到;還有孩子們睡完午覺,老師會要求孩子學著疊被子,雖然一開始孩子們並不會疊被子,或者疊的不整齊,但是老師們要求之後,孩子們也會照樣學樣,並且也要和身邊的小夥伴進行比試,不甘落人後的意識讓他們顯得獨立。

在幼兒園做的一切,在家裡都有家長代勞,所以在家是“巨嬰”,在學校是“乖寶寶”“好學生”,這種情況絲毫不違和。


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2.幼兒園教會孩子規則意識,家庭裡孩子沒有邊界感

幼兒園的老師在教孩子玩耍的時候,也會明確告訴孩子“獎懲”的規則,如果表現得好,老師會發一塊糖,或者獎勵抱一抱,還有小紅花,這些明確的規則無一不督促孩子他要聽話要乖,要按照老師說的做,才能得到想要的“小紅花”或者其他的獎勵。因為這種規則很清晰,老師又會反覆向孩子強調,孩子不僅記得住,而且記得牢,如果因為家長的原因得不到小紅花,還會發脾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學校裡教給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樂於遵守並且踐行。

可是在家裡,沒有哪個父母會給孩子定“嚴厲而明確的規矩”,也沒有哪個父母會給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戴個“小紅花”。一次兩次的獎勵或許兌現,但是長達一個學期的考評,幾乎沒有父母可以堅持做下來。於是,家庭裡對孩子的教育“稀裡糊塗”,規則“能省則省”,孩子也會“有恃無恐”,對父母沒有“邊界感”,因為他知道不用表現好,“只要哭”就能得到想要的。


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3 幼兒園教會孩子改正錯誤的方法,家裡只會大聲呵斥孩子

沒有孩子不會觸犯規則,也沒有孩子永遠不會犯錯。在學校裡犯了錯,比如應該按時吃完飯,可總有孩子磨磨唧唧,吃飯慢,還要和別人說話,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吃完,老師就要懲罰他到時間之後就不能再繼續吃了,收起碗筷後孩子就會意識到老師說的是真的,還沒放學肚子餓了,他就會進一步認識到自己沒有好好吃飯帶來的壞處,老師又在下一次吃飯的時候教導他,應該先吃飯再玩耍,保證自己能吃完飯。反覆教育兩次,孩子就會徹底改正原來錯誤的做法。

反觀孩子在家裡吃飯時,如果不好好吃飯,經常就是大聲呵斥一頓,事情沒有解決,孩子依然沒有好好吃飯,問題還是那個問題,下次依然繼續在“吃飯”這個問題上和孩子作鬥爭。


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如何搞好家庭教育讓孩子表現加分呢?

1.早早進行獨立個體教育,培養孩子自信心

心理教育專家西爾維亞曾教導做父母的人:

父母都應該儘早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那麼你的孩子以後成材的幾率更高。

其實在幼兒園裡看的十分清楚,誰家的孩子獨立意識比較強,說話邏輯清晰,可以獨立吃飯,有疊被子招呼同學的意識,但是也有孩子吃飯時需要餵飯,並且還需要哄著吃飯。更有孩子還會尿褲子,尿完褲子不知道報告老師,只會哭。

如果在送幼兒園前,父母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從吃飯、穿衣到上廁所、向老師問好,和同學打招呼等,鼓勵孩子能獨立做的可以自己去做,讓孩子多說話,多表達,如果他在同齡人當中會的越多,他就會越自信,這種自信會支撐著他願意去幼兒園,願意和小朋友玩,這樣孩子在幼兒園會生活的更加愉快。


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2.基礎要打牢,孩子才能得到茁壯成長

上幼兒園的孩子其實能有團隊合作意識就已經很好了,至於其他的文學或數學知識,並不是特別重要。但是有的父母執著於讓孩子會背圓周率,會背唐詩宋詞,甚至論語道德經,對孩子的團隊意識,以及待人接物,和對環境的體察能力絲毫不重視,畢竟那些文化知識,在小學階段都會一一學到,而快樂的幼兒園生活,卻是建立在孩子的自信心基礎上的。

只要一個孩子最最基礎的樂觀精神、團隊意識、情商建設,以及堅毅品格,在幼兒園階段一一得到高效的培養,那麼可以說這個孩子的人生、就打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品格精神是一個人的樹幹,而各種知識技能的掌握則是樹幹兩旁的枝葉。只有樹幹長得茁壯粗大,枝葉才能發育的越來越健碩。


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3.合理範圍內,允許孩子“小任性”

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說過:

“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沒有不任性的孩子,也沒有完全理智的父母,所以面對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你要苛求他時刻保持表現的一致,又要懂禮貌,又要有衝勁,又要品格好,還得數學能算到100以內,英語會說出banana,這也太強人所難了,畢竟“他還只是個寶寶”。

當小朋友在學校裡被規則約束了一天,回到家如果父母在繼續要求他用規則束縛著自己,別說是孩子,就像大人,下了班回到家也想鬆弛的窩到沙發上看電視。所以讓孩子有個放鬆休息的時間,再讓他進入到家庭考評的環節。這樣或許孩子還配合著接受繼續被父母管制。

為何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不是人格分裂,關鍵是家庭教育觀


通過對比孩子在家裡和學校接受的教育和設定不同,他們在家裡和在學校的表現自然也就截然不同。這並不是家長們所擔心的性格分裂,而是家庭教育觀的問題。

當父母的瞭解到這些原因後,首先允許孩子可以偶爾“小任性”,另一方面也要樹立長期培養孩子好品格的意識,相信孩子以後的表現,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會讓爸媽引以為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