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曾國藩傳》10、“既生瑜,何生亮”,與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曾國藩傳》10、“既生瑜,何生亮”,與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本期節目文案7200字,音頻約26分鐘。

今天我想和同學們聊的是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一生恩怨。

兩個都是湖南人,年齡相差僅僅一歲,最後也都身居大清總督之位,而且同為晚清中興4大名臣。這兩個人一輩子的恩怨糾葛非常的戲劇化,特別的有意思。更重要的是,之前我們說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尚拙,他天資很一般,而左宗棠正好完全相反,天資卓越,是一個絕世奇才。

左宗棠還是一個青年舉人的時候,就已經名滿湖湘。你想,20多歲的一個年輕人,讓當時的兩江總督陶澍以及雲貴總督林則徐,路過當地都要特意跑去見一見這個左宗棠,這些閱人無數的官場大僚都對這個年輕人大加讚賞,可見他的才華確實令人驚歎。

曾國藩與左宗棠,就是一個笨鳥與一個天才的故事。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憑藉各自的處事之道,都在仕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過呢,他們兩的人生又有著截然不同的跌宕得失,最終,能從中獲得怎樣的感悟呢?這就需要同學們自己在接下來的故事中體會啦。


▌第一次合作

這兩個人第一次見面,是1852年底,曾國藩第一次奉旨出山來幫辦團練。他來到長沙見到了湖南巡撫張亮基,左宗棠作為幕僚也在場,張亮基三顧茅廬請他來為自己出謀劃策。

這3個人在一起,一個是巡撫封疆大吏,曾國藩是前副部長,而左宗棠只不過是一個師爺。可是這次談話,左宗棠確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他聊起長沙防務的安排,指手畫腳,滔滔不絕,一副大權在握,捨我其誰的神態。堂堂巡撫大人在旁邊就如同他的跟班一樣,曾國藩也只有靜靜聽著的份。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曾國藩對左宗棠頗為歎服,確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雖然只是一個師爺,卻擔負著全省的要務,在湖南呼風喚雨。所以曾國藩對這位師爺極為尊重,言必稱兄,虛心請教。

可是左宗棠對曾國藩的第一印象有點複雜,一方面曾國藩確實是學問精深,品格方正。另一方面,覺得曾國藩笨頭笨腦,性格謹慎內向。所以最終留下了6個字的評價:“才具稍欠開展”,也就是覺得曾國藩才氣不行。

兩個人的第一波合作,倒是非常的順利。他們兩個都認為,想要挽回天下大勢,靠清王朝的正規軍肯定是不行的了,必須要赤地立新,打造一支全新的武裝力量。所以說“湘軍”的發明權,是曾國藩與左宗棠兩個人共有的,是他們兩個充分協商之後的產物。

而且對於軍事曾國藩是兩眼漆黑,左宗棠又向他推薦了塔齊布,成為了湘軍前期最重要的干將。之後又是塔齊布在湘潭為曾國藩拿下了首次大捷。所以兩個人的第一段時期合作的是非常好。

但是他們兩個的良好關係有點特別,按理說,曾國藩年長一歲,又是二品大員,小小布衣左宗棠應該是畢恭畢敬。但實際情況是完全顛倒,反而是左宗棠高己卑人,在曾國藩面前毫不客氣,指手畫腳。

左宗棠一輩子的性格都是這樣,特別的張揚,左師爺的傲慢可以說是比他的才氣還要出名。不過好在巡撫張亮基和曾國藩脾氣都很好,對左宗棠是言聽計從,才有這段時間的愉快合作。

很快,張亮基調任湖北,左宗棠也隨之北上。這兩個人一走,曾國藩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這個事情之前我們也說過,湖南官員痛恨越位侵權,所以團結起來給他穿小鞋。曾國藩在湖南的處境一度十分困難。

後來,張亮基又被調離湖北,左宗棠歸鄉隱居。曾國藩高興壞了,他覺得之前自己和左宗棠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這次請他出山幫我,他一定會來。於是就寫信給左宗棠請來出山相助。

可誰知左宗棠一口就回絕了,而且信中言語頗為冷淡,甚至還語含譏諷。這當然傷了曾國藩的心了,熱臉貼在冷屁股上,原來自己在人家心目中根本就是無足輕重的。


▌“科舉”情結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在他們兩個人前半生的關係當中,左宗棠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心裡因素,叫做科舉情結。同學們可能也奇怪,左宗棠那麼厲害,甚至督撫大人都對他言聽計從,那他自己為什麼確是一介布衣呢?

這就要說到左宗棠的一個人生痛點了,科舉。他15歲就中了秀才,20歲就中舉人。他最崇拜的人是諸葛亮,他說自己就是“今亮”,也就是當今諸葛亮。可之後,左宗棠連續3次進京趕考都名落孫山。這對自視甚高的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於是他當眾發誓,此生不再應考。那你不走科舉之路,基本上也就與官場無緣,自然也就斷送了自己孔明在世的夢想。

而曾國藩恰恰就是左宗棠的反襯。曾國藩中舉人之後,科舉之路非常順利,中進士,點翰林,緊接著又10年7遷。此時兩個人,一個是侍郎,一個是白衣舉人,身份相懸,如同天地。

自己自命不凡,卻進身無門。可對面“才具稍欠開展”的曾國藩卻因為科名運氣好,竟然直通九重。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國藩,下意識中就有一種敵意,也拼命找曾國藩的身上的缺點,來給自己尋找心理平衡,所以想讓左宗棠當曾國藩的師爺,確實有點難。

一年之後,曾國藩湘軍練成,準備進行長沙保衛戰,左宗棠也出山成為了湖南巡撫駱秉章的高參,兩個人又開始打交道。

很快,曾國藩率湘軍首次出師,在靖港遭遇慘敗,羞憤難當投水自盡,被部下救了起來。全湖南官員聽說這個消息,各個幸災樂禍,只有左宗棠聞訊立即出城看望曾國藩。雖然我們之前說左宗棠嫉妒曾國藩的仕途順利,可他畢竟也是當世英雄,大是非面前還是很清楚的。

他看到被剛剛從水裡撈起的曾國藩,上前就是一頓罵說,勝敗兵家常事,你怎麼就這麼糊塗呢?緊接著他越說越來勁,從冷嘲熱諷到最後破口大罵,當眾說曾國藩是笨蛋,白痴,蠢得跟豬一樣。你看,他就是這麼安慰處在極度痛苦中的朋友的。

左宗棠毒舌的臭毛病到死都沒改掉。

後來,塔齊布湘潭大捷,確立了湘軍和曾國藩威望。左宗棠同時成為了曾國藩與巡撫駱秉章的高參,兩人事事都要碰頭商量。

湘軍不斷髮展壯大,屢獲戰功,眼看就成了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曾國藩也確實難免有點膨脹,開始有些輕敵。一直冷眼旁觀的左宗棠,覺得驕兵必敗,於是寫信嚴厲批評了曾國藩的輕敵思想。這個出發點當然是沒問題的,可就是毒舌,劈頭蓋臉一同訓斥。

曾國藩也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氣,乾脆信都不回了。

左宗棠脾氣雖然醜,嘴巴也特別毒,但是眼光確是特別準。果不其然,曾國藩大敗於江西湖口。這下子,曾國藩內心更加推崇左宗棠,而左宗棠則更加看不起曾國藩了。

但是罵歸罵,左宗棠的大局觀是沒問題的,天下不能沒有曾國藩,於是他一邊譏諷痛斥,一邊向駱秉章建議,迅速出兵支援江西,並且在軍餉方面給予了曾國藩很大幫助。經過這麼一來一往,曾、左二人又重修舊好。

他們兩個第一次絕交是在曾國藩蟄居在家守孝的那次。他本想借父親過世回家守孝的藉口,讓咸豐皇帝授予自己督撫大權,可怎想咸豐順水推舟乾脆同意了曾國藩回家丁憂,順帶還把他的兵權解除了,我們之前說這件事情對曾國藩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

作為朋友的左宗棠,按理說應該加以理解安慰,可他完全沒有朋友式的感同身受,而是給曾國藩又送去了嚴厲的批評,從才能到品質,被批了個一無是處。除了寫信斥責,他還在在別人面前公開對曾國藩肆無忌憚的譏諷。

你想啊,曾國藩當時是處在自己的人生低谷,已經痛苦不已了,現在又加上來自朋友的詆譭,確實又傷心了,乾脆,我不跟你玩了,絕交,從此兩個人音書斷絕。


解讀《曾國藩傳》10、“既生瑜,何生亮”,與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以直勝曲”與“以巧勝拙”

左宗棠這個人確實足智多謀,才華出眾,但他自己覺得這些都是皮相,自己最大的特點是“忠介”,忠者,為國家,至死不渝,介者,耿直,堅定,不因外界環境而稍稍折損自己的鋒芒。說白了就是性子特別直,不平則鳴,有屁就放,從來不藏著掖著。不用跟我虛頭巴腦,彎彎道道的饒,我是一杆子插到底,直來直去。

他堅信自己剛直忠介的風格,一開始大家能難以接受,但是等大家接受了之後,那複雜的事情就變得簡單了,沒有了虛偽做作的環節,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不得不說,左宗棠的“以直勝曲”和曾國藩的“以巧勝拙”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意思。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這是左宗棠最大的優點,也是他致命的缺點。其實每個人內心中都有“高己卑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強大本能,這能促使人爭強好勝,建功立業,但也會令人高傲自大,甚至嫉賢妒能。

所以對於這樣的本能是需要馴化的,要在一番陶冶磨鍊之後,得其益去其害,才能讓自己登上更高的境界。

而左宗棠這個人呢?非常善於察人,而不善於自察,和曾國藩相比,自省這一課那就真是差得太遠了。之前的節目中我們說,曾國藩立志做聖人之後,對自己人性中的缺陷做過深刻的反省和系統的糾正,用誠恕之心和謙虛之道,替換掉了本性中的自我中心與高己卑人。

所以在跟左宗棠打交道的時候,曾國藩已經不再是一個血氣方剛、凡事必爭的年輕人,而是一個涵養極好、遇事忍讓的成熟中年人。所以曾、左兩個人早期的順利合作,很大程度是因為曾國藩的忍耐和退讓,左宗棠一輩子的注意力都貫注在功名事業上,從來都沒有專注過磨鍊自己的心性。這也是曾、左二人最大的差距所在。

曾國藩蟄居在家的這兩年,大悔大悟,脫胎換骨。他也反思了與左宗棠的關係,在他心中當今天下只有胡林翼與左宗棠兩人算是真正的英雄豪傑,想要力挽狂瀾,離不了與這兩個人的通力合作。

於是曾國藩寫信去主動修好,左宗棠接到橄欖枝,也不敢怠慢,趕緊回信並做了一次非常深刻的自我批評。所以在當時左宗棠心中,曾國藩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再次出山的曾國藩,修得“內聖外王”之道,以謙卑圓融之態營造了很好的生存環境。而左宗棠呢?他的傲慢終於遭到了報應。


▌左宗棠落難

話說1860年初,永州鎮總兵樊夑督軍路過長沙,有事拜訪駱秉章,駱秉章讓他有啥事兒直接去找左宗棠。這個樊夑其實就是個庸人,在左宗棠面前口無遮攔,誇誇其談,而且自持二品大員身份,沒有給眼前的這位左師爺啥面子,兩人言語頂撞了幾句之後,左宗棠勃然大怒,直接讓樊夑滾出去,傳說甚至還動了手。事後,左宗棠還讓駱秉章上疏彈劾樊夑。

可哪想樊夑與湖廣總督官文關係極為密切,官文直接到皇帝面前告狀,一個師爺扇二平大員的耳光,那還了得?於是朝廷下旨,拿辦左宗棠,若真有不法之事,可就地正法。

不可一世的左師爺的腦袋一時間岌岌可危。

左宗棠落難,曾國藩一面寫信寬慰,另一面託關係走後門,全力解救。左宗棠離開巡撫幕府,但是陷害他的人不會因為他歸隱而罷手。他深感“側身天地,四顧蒼茫”,無立命安身之地。最後決定投奔到曾國藩的軍營,打算策馬衝鋒,在戰場上結束自己的生命。

天下之事,往往福禍相依。沒想到這次天子問罪,竟成為左宗棠命運的重大轉折點。在這件事情之前,就有很多人向咸豐舉薦左宗棠,這次又有這麼多人為左求情,甚至有人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咸豐深感好奇,特意傳旨曾國藩,聽聽他對這位老鄉的評價。

曾國藩當然是推崇備至,為他謀取了四品官位,留在了自己身旁做助手。左宗棠做夢都沒想到自己大凶竟然化大吉,準備在曾國藩賬下幹一番大事。他招募了5000人的部隊,命為“楚軍”數次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戰功卓著。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之後,一人節制江蘇、安徽、江西和浙江四省軍事。此時浙江失陷,正是給左宗棠謀得浙江巡撫寶座的大好機會。左宗棠當然是高興壞了,這兩年他一直盼著離開曾國藩的羽翼,於是興沖沖的準備啟程。但是曾國藩讓他按兵不動,因為當時太平軍已經把浙江巡撫,也就是湘系的政敵王有齡圍困在了杭州。這個時候如果左宗棠出兵營救,失敗了,那就有援救不力之責,成功了,那巡撫還是王有齡,與左宗棠何干呢?

所以,曾國藩決定拖著,一直拖到王有齡被圍困自殺之後,上奏朝廷,任命左宗棠為浙江巡撫,這才命左帶兵入浙。由此可見,曾國藩為左宗棠考慮的是多麼周到,同時可見曾國藩的心機權術之深。

左宗棠從帶兵打仗到擔任巡撫,才兩年不到的時間,已經是破格超升了,而僅僅一年之後,又被提拔為閩浙總督。這其實是朝廷怕曾國藩尾大不掉,故意讓左宗棠與曾國藩分庭抗禮,目的就是分化湘軍。而後面事情的發展,就完全如朝廷的意了。

應該說左宗棠一生的事業,受到曾國藩極大的提攜。然而在此之後,兩個人的關係就迅速惡化。


解讀《曾國藩傳》10、“既生瑜,何生亮”,與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瑜亮”情結

曾、左二人徹底決裂,是在曾國藩攻破南京之後。

南京城破之時,天王洪秀全已經去世,他的16歲兒子被稱為幼天王。天王府大火熊熊,曾國荃以為這個幼天王已經死在火中了,就把這個消息稟報給了朝廷。可真實情況是,幼天王其實趁亂跑了出來,千里奔逃到了潮州。自古用兵都講究擒賊擒王,斬草除根,幼天王跑了天平天國就不算徹底鎮壓成功。

這個消息被左宗棠知道了之後,按照常理他應該先告訴曾國藩,讓曾國藩來處置這個事情,這樣對國家無損,對他們的私人感情也有益。但是左宗棠竟然把這件事情添油加醋的直接彙報給了朝廷。

朝廷勃然大怒,下旨嚴厲斥責曾氏兄弟。曾國藩萬沒想到左宗棠竟然恩將仇報到如此地步,兩個人開始在慈禧面前,互接老底,自相殘殺,朝廷本來就想分化湘軍,現在看到這個局面,心中暗喜。從此之後,兩人徹底決裂,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曾、左二人都再沒有任何的私下來往。

你說這可真是太奇怪了,左宗棠堂堂一代豪傑,而且深受曾國藩救助提攜之恩,為什麼會要出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情呢?我們繞道左宗棠的身後就會發現,有一個情節糾結了他一輩子,也正是在這個的情節下,才推動他做出了這樣的事情,那就是瑜亮情節,既生瑜,何生亮啊。

左宗棠以當世諸葛亮自名,然而同一個時代的舞臺上怎麼會有兩個諸葛亮呢?這就是他心中對曾國藩那一股難言怨氣的來源。因為曾國藩佔據了本來應該屬於他的主角位置,曾國藩是阻礙自己成為今亮的罪魁禍首,以主帥身份平定太平天國就是曾國藩最不起我左宗棠的地方。

想當初,創建湘軍的想法是兩個人一起提出的。湘軍大將塔齊布也是左宗棠舉薦的。在湘軍征戰的過程中左宗棠又有多少的貢獻。這些都沒用了,南京城破,普天同慶,只有左宗棠心緒異樣。這個時代最大的功勞就是平定太平天國,錯過了這個機會,他左宗棠永遠都成不了天下第一。

之後當世之人評說天下人物,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序,大家都覺得這是左宗棠的榮耀,可他認為自己遠遠高於曾、李二人。

我們縱觀左宗棠的一生,會發現他在人際交往這個層面非常的失敗的。他剛直忠介,盛氣凌人,使他沒有什麼朋友,除了英年早逝的胡林翼之外,沒有那個人是與他善始善終走到最後的。另外,他做事專斷獨行,很多有識之士都對他敬而遠之,幕府當中人才寥寥。那作為他的下屬呢?左宗棠用人喜歡讓人盤旋在自己腳下,不願意出力保舉。所以終其一生他提攜的人很少,甚至他手下一個做到一二品大員的都沒有。

所以左宗棠雖然英雄一世,但缺乏友情一環,確實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而我們反觀曾國藩,他一生朋友如雲,有所深交的都是當世豪傑。而且就像他當年幫助左宗棠一樣,他一生對朋友的提攜報答,真是不惜餘力,非常多的人都進入了大清王朝的權力中樞,之前我們就說過“湘系文武錯落半天下”,所以在這一點上曾勝左何止一籌。

兩人決裂之後,曾國藩從來沒有公開說過左宗棠一句壞話,真的做到了相忘於江湖。而左宗棠呢?人家畢竟算是自己的恩主,忘恩負義這件事兒你再怎麼說都難以周全,所以他就一再的找機會為自己辯解,每見一個人都要說自己與曾國藩的事情,說到最後都是破口大罵。

曾國藩的回應就非常的有風度,不聞不問,不予回答。而且還讓自己的親朋好友不要因為自己而與左宗棠交惡,自始至終都以德報怨。


▌最後的交集

兩個人一生最後的一次交集是1866年,左宗棠帥兵西征鎮壓捻軍,此時正好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他治下的江蘇是西征軍最重要的餉源地。左宗棠心裡非常的不安,擔心曾國藩掣肘,破壞他的大事。

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想錯了,江蘇的軍餉源源不斷,穩定而且充足。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將自己的得力部下交給左宗棠差遣,這個人非常能幹,屢立大功,對西征幫助極大。

曾、左一生中最後的這樣這一次交集,確實第一次感動到了左宗棠,他確實對曾國藩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敬重與欽佩。之前左宗棠深陷“科舉”和“瑜亮”情節中無法自拔,認為曾國藩就是一個偽君子,直到這個時候他才推翻了自己多年來的判斷。

此時晚年的曾國藩,已經達到了看破功名的境界。他晚年念念不忘的只有“責任”二字,至於浮名,他已經完全可以置於談笑之中。後面我們還要說到,他處理天津教案,就是以自己的名聲為代價,換得了國家的平安。


▌“自愧不如”

1872年2月4號,曾國藩因為腦溢血死在了南京兩江總督府,年不過61歲。消息傳出,天下震動。

一時間,同僚朋友,門生故舊雲集南京,曾國藩的葬禮變成了一場詩文大會,在眾多的輓聯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當時還身在西北前線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來的: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署名:晚生左宗棠。

要知道從左宗棠還是一介布衣的時候就與曾國藩稱兄道弟,從來沒有以晚生自稱,所以誰也沒有想到輓聯上會署名晚生。

聽到曾國藩去世的消息,左宗棠非常的震驚。他萬沒想到自己與曾之間的恩怨這麼早的就結束了。當時曾國藩助他西征的時候,自己就已經有了與其和解的想法。一方面是自己一直身在前線,另一方面他也以為時間還長,可怎想,這個機會竟然永遠的失去了。

只有在失去了老朋友的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損失有多麼巨大,自己是多麼對不起這位忠厚長者。他與曾國藩較量了一生長短,到了這一刻,他心靜反思,終於是服了。他自甘這天下第二的身份,所以他用“自愧不如”這4個字,作為二人關係的最後總結。這對於一輩子都心高氣傲的左宗棠來說,也確實不容易了。

如何評價曾、左二人的一世恩怨,他們兩個共同的朋友郭嵩燾是這麼說的,左宗棠心性修為遠遠不夠,只知進取,而不能靜處。而曾國藩進可成大事,退可做聖人。聖賢一定是豪傑,而豪傑可不一定是聖人。曾國藩是聖賢,而左宗棠則僅止於豪傑,這就是二人根本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