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媽媽A:"簡直快氣死了,這孩子不知道咋了,最近早飯不好好吃,午覺在床上躺兩個小時也睡不著,動不動就帶著哭腔說話!"

媽媽B:"他現在捱揍和吃飯,是同一個時間段,一日三餐,一天三頓揍。"

媽媽C:"我家的那位,上房揭瓦,天天把家裡折騰的七零八落的。"

寶媽群裡的幾位媽媽,激烈地討論著。你家娃是不是也有同款娃呢?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基本上所有的寶媽,都有這樣的焦慮階段。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聽話?你想讓他吃飯,他偏要看電視;你想讓他洗澡,他偏要堆積木。

其實,不是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而是作為監護人的我們,漸漸失去了對他的控制能力,感覺有些力不從心。那麼,造成這種對立面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會發現,孩子從兩歲開始,就開始進入了"不受控制"的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可怕的兩歲"(Terrible),三歲則被稱之為"恐怖的三歲"(Horrible),但這個"可怕"和"恐怖",其實都是來自於家長自己本身,而不是寶寶。他只是在順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在長大,真正需要接受這些改變的,還是家長。

當然,爸媽們接受這些變化,並不是要一味的順從孩子的要求,而是要細心發現,他的每個"敏感期",也是我們常說的"關鍵期",來幫助其順利渡過這些階段。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什麼是社會規範敏感期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特定的發展規律,比如秩序敏感期是2-4歲,細節敏感期是1.5-4歲,動作敏感期0-6歲,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如果孩子在他的敏感期裡遇到障礙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會紊亂,甚至變得乖戾。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這一階段是孩子認識、理解以及形成社會規範行為的最佳時期,社會敏感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比較強調自我;不願意將玩具與小朋友一起分享,強調玩具是自己的,別人不能碰。我家娃到了這個階段,差點要被他氣瘋,不論什麼時候,帶著玩具出去都不會跟小朋友分享,稍微重一點的語氣跟他說話,就哭給你看了。

第二階段:交往慾望增強,想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但又怕玩具被別人佔有,失去對玩具的控制權。面對孩子的心理衝突,家長要及時的告訴孩子分享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階段是很多家長經歷最多的,明明說好的分享,就要交換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孩子卻突然變卦了,搞得大人很沒面子。但大人的世界總是忙亂不已,陪孩子出去玩也是手機不離手,通常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或者扭扭捏捏不想分享的時候,家長總是會不分青紅皂白訓斥孩子一頓,但也許孩子只是在等待家長給他一個合理的理由,再把東西分享出去。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第三階段:能意識到社會規範的存在,並且能在要求下遵守規範。但這時的遵守具有不穩定性,他雖然可以遵守,但並不理解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只是出於對家長的敬畏和依賴而執行規範,是盲目的,被動的。

我曾經在車庫見到一對父子去開車,孩子三歲左右的樣子,在地庫裡跑來跑去,寶爸一直說,"你不要跑了,小心來往的車!",但是孩子還是玩的很起勁

寶爸索性一把拽住孩子往車的方向拖去,並且踹了他一腳,大喊道"不要跑了,聽不懂嗎?!"。之後孩子就乖乖的跟在爸爸身邊走。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第四階段:能主動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及他人。開始知道什麼是對的,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發生所謂的"不聽話"階段時,通過家長的斥責或者是胖揍,也許可以讓孩子老實一陣子,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搞不好還會讓孩子變的叛逆,故意和父母對著幹。家長一定要找到娃"不聽話"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而2歲半至6歲,是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社會行為規範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家長要給他建立明確的社會規範,日常禮節,為日後擁有自律的生活奠定好基礎。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及時發現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

每個小朋友的敏感期都不是在規定好的時間發生的,這就需要父母細心耐心的發現孩子的細微變化,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比如父母發現孩子有想要交流的願望,或者有交流困難的時候,就說明孩子的社會敏感期來到了。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表妹家娃丁丁不到三歲的時候,每次去了遊樂場,都會大聲地說:"媽媽,我想要交一個好朋友!",表妹就鼓勵丁丁,你可以去找一個你喜歡的小朋友,去問問他,我們可不可以一起玩呢?丁丁都會歡天喜地的去結交新朋友,雖然有時候會被對方拒絕,他也是樂此不疲。

多帶娃出去接觸社會,給寶寶營造一個成長的環境。雖然現在國家提倡開放二胎,但依然有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缺少玩伴,缺乏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家長因此要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有意識的帶娃去親戚朋友家找小朋友一起玩耍,給孩子多創造一些條件。千萬不能擔心孩子出去和別人發生衝突,就把娃養在家裡。要知道,發生衝突正是鍛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候。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恰當的幫助,但不干預

帶寶寶進入社會,在發生一些具體事件的時候,父母要給娃提供一個寬鬆、民主的環境,儘量讓孩子自己做,讓他親自體驗,自我調整,父母適當給予幫助,但不干預。

娃開始調皮,或許到了敏感期,做好這些工作,寶寶比以前更乖巧

記得有次在早教中心,看到兩個小朋友,爭搶一個玩具,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在比較遠的地方喊道:"不要搶東西,快放下!",那個孩子聽到媽媽的訓斥聲,突然就伸手打了對方一巴掌,兩個娃都哭的哇哇的。

其實如果父母只是在旁邊靜靜的看著,保護孩子的安全,讓他自己去解決玩具問題,也許就不會發生打人事件。

小辮子媽有話說: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放平心態,接受他的每一個小變化。如若總是厲聲呵斥孩子,對他的身心都是一種傷害。為了孩子有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不妨多花些心思瞭解,和娃一起躲過這個時期。你家也有同款娃嗎?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