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納西族史

郭大烈 和志武 著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納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橫斷山脈地區,背靠青藏高原,面向雲貴高原,境內六江南流,八山對峙,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納西族就在這種環境中生存和發展。

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納西族史》附圖


一、居住區域概貌

橫斷山區指我國青藏高原東南緣,川滇藏境內山川東西並列、南北縱貫的廣大地區。其範圍西起昌都、察隅,東至邛崍山、大涼山,北從北緯32°的德格、壤塘、刷經寺起,南達北緯26°附近的大理、攀枝花一線,總面積近40萬平方公里。①納西族一般都住在北緯30°以南地區,當然歷史上為學佛經、經商或軍事活動,納西族也北達昌都、德格地區。

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張伊華 攝)


橫斷山區自西向東依次排列著大體南北走向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無量河、雅礱江、安寧河等幾條深切的大河,江河之間從西到東又高聳著高黎貢山、碧羅雪山、梅里雪山、白馬雪山、哈巴雪山、玉龍雪山、綿綿山、貢嘎嶺等名山雪峰,山體與峽谷並列,頂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梅里雪山主峰達到6740米,峽谷深切,相對高差極大。舉世聞名的虎跳峽,江面與兩側山的高差在2000~3796米,大部分地面海拔達3000米,其邊緣部分也在1500~3000米,只有極少數河谷在1000米左右。這種獨特的地貌因素,使得其他自然地理因素,如氣候、植被、土壤乃至整個自然綜合體都呈現明顯的垂直變化。


本地區地域遼闊,內部差別也很大,大致又可分為四個地帶:

(一)鹽源—麗江中高山峽谷盆地

絕大多數納西族居住在此區,包括鹽源、寧蒗、麗江以及香格里拉、維西一部分。地勢高,河谷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山嶺海拔4000米左右,僅個別高峰超過5000米,最高為玉龍雪山,海拔為5596米,金沙江及其眾多支流穿行近乎南北向的山嶺之間,形成中高山嶺谷與盆地相間的地貌類型組合。氣候溫和,最暖月均20℃,最冷月均5℃左右,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四季分明,資源豐富,植被較好。

(二)維西—蘭坪高中山峽谷區

維西—蘭坪高中山峽谷區有1.6萬多納西族居住。區域內碧羅雪山和雲嶺東西對峙,瀾滄江南流,河流呈樹枝狀水系。兩岸山嶺海拔4000左右,個別接近5000米,峽谷多呈“V”字形,支流谷地尤為明顯。3000米以下較為平坦的地方可闢為耕地,3000米以上林牧業所佔比重較大。

(三)木裡無量河、雅礱江中下游高山峽谷區

木裡無量河、雅礱江中下游高山峽谷區有納西族0.4萬人。雅礱江、理塘河、無量河南北縱貫,地面破碎,起伏頗大,相對高度常達1000米以上,河谷農業可一年兩熟。以木裡縣城附近為例,年平均氣溫11℃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

該地區山多而且特別高。有人形容是:大山壓小山,小山擠大山,舉步就登山。木裡境內4000米以上大山有120座,其中5000米以上的20多座。

(四)德欽—得榮三江中游峽谷區

德欽—得榮三江中游峽谷區有納西族3萬人,包括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芒康縣、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等。該區域內多雪山,著名的有梅里、白馬、哈巴等雪山。平均海拔3380米,年平均氣溫5℃左右,日照充足,光質好。境內多種青棵,一般農作物一年一熟,森林資源豐富。②

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二、居住區域特點

(1)橫斷山區自然資源垂直分佈,不同氣候地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當地居民只要勤於耕作,容易得到溫飽。

(2)橫斷山區雖然交通不便,但由於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滇中高原過渡地帶,該地因此成為彼此交往的通道。

(3)境內多名山勝水,如貢嘎嶺、太子雪山、玉龍雪山、老君山、虎跳峽、瀘沽湖、金沙江、雅礱江等。因其雄偉壯麗、景色秀美、神秘莫測等多方面因素,成為原始自然崇拜的對象,或者成為該地區或民族的象徵,構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①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橫斷山考察專集》(一),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頁。

②參見楊勤業《橫斷山區綜合自然區劃》《橫斷山考察專集》(一),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本文選自郭大烈、和志武著《納西族史》 ,雲南大學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

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玉龍金沙兩相望 李躍波 攝


郭大烈,1941年出生,納西族,雲南麗江市古城區宏文村人,雲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歷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所所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副會長、雲南省民族學會會長等職,與和志武合著《納西族史》(獲雲南省政府一等獎),主編《論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納西族文化大觀》等10餘部著作,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國務院特殊津貼”、“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退休後致力於傳習民族文化,2005年獲日本經濟新聞社“亞洲文化獎”。

和志武(1930~1994),納西族,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從小習讀東巴經。195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幹訓班,歷任民語系教員(20年)、麗江師範教員、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所研究員等職,兼任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顧問、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主編國家社科“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原始宗教研究資料叢編·納西族卷》,撰《納西東巴文化》《納西語基礎語法》《進取上進的納西族》等200多萬字的著述,1991年10月1日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執行主編 和志菊

圖片來源 《發現麗江》等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納西族史(2):納西族居住區域的地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