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當前各國入境限制措施比較,有些國家過度恐慌

梁建章:當前各國入境限制措施比較,有些國家過度恐慌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最近一段時間裡,多個國家或地區相繼出臺了入境管制措施。應當說,其中很多舉措都有利於控制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

不過也能發現,在具體限制的範圍方面,各國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截至1月31日,外交部領事司共彙總了62個國家針對肺炎疫情防控的入境限制措施,我們結合這份名單公佈後的一些最新變化,整理了主要國家的入境限制措施如下表:

最新措施(2月1日)

主要國家

限制全部中國人或者在14天內到過中國的人

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俄羅斯,蒙古

重點限制在近期到過湖北的人

日本、馬來西亞等

採取體溫檢測、健康申報等措施

英國、德國、法國、韓國等

第二類,則是將來自湖北省的中國遊客與其他中國人區別對待。第一類國家入境限制最為嚴厲,是針對中國人或者在14天內到過中國的人實行拒絕入境或者拒絕簽證或者隔離的措施。比如朝鮮,限制中國遊客、公務出差人員包括政府代表團等入境。美國和新加坡最近也推出了類似的政策。

比如日本,主要是僅僅是對到過湖北的人限制。考慮到日本發現的病例要遠遠超過美國,這個政策還是相對溫和的。又比如馬來西亞,目前禁止湖北省公民入境,而對其他中國旅客,則必須在國際入境口接受體溫檢測。

至於大多數國家目前採取的措施,基本上屬於第三類,也就是在並不徹底限制中國公民入境的同時,在入境口岸加強體溫檢測和疫情篩查,發現疑似病例將進行隔離觀察,部分國家要求中國公民須填寫並提交健康狀況申報表。

通過整體比較可以發現,大部分國家並沒有針對中國遊客採取最嚴厲的限制措施。

至於原因,應當既有與中國長期經濟合作方面的考慮,也跟這些國家對於自身醫療和防疫能力的自信有關。

更為重要的是,正如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對中國採取旅行和貿易限制的表態那樣,面對引人關注的這場疫情,很多國家的政府還是做出了理性的選擇。

我們之前專門比較了SARS、美國流感和本次疫情的相關數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是,只要湖北以外的死亡率在未來沒有大幅提升,那麼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與美國流感死亡率相差就不會太大。

至少在上文發表後的幾天裡,這方面的數據並沒有出現明顯惡化的趨勢,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各地政府在防範疫情過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民間對此的積極響應。

所以我們的結論維持不變,即對疫情依然傾向於謹慎樂觀。

本文更希望讓其他某些國家的政府也能冷靜下來。目前中國國內通行的做法,是對曾經有過湖北居住或者旅遊歷史的人群實施重點監測,至於其他有過旅行經歷的人士,在沒有出現症狀之前,大多采取自我隔離避免與外界接觸的方式。

與中國相比,其他國家面臨的疫情威脅顯然要小得多,所以沒必要採取比中國更加嚴厲的限制措施。尤其在中國內部已經以極為嚴格的態度進行過普遍性篩查之後,其實已經對外建立起一道相對可靠的防護層。

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實施以上提到的第二類措施,專門針對有過湖北經歷的中國人或者外國人限制入境,同時在邊境上加強對於其他中國遊客的檢測,其實已經是足夠謹慎的態度。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些國家在入境限制問題上卻表現出了過度恐慌。

比如在外交部領事司所列的名單中,新加坡原本僅僅針對有過湖北旅行經歷的人士禁止入境,但從2月2日起,新加坡政府開始禁止所有過去14天曾到中國大陸的旅客入境。在最近幾天裡升級限制措施的,還包括美國、澳大利亞等等。

在我們看來,上述國家所出臺的政策過激且欠妥,等於把中國在整體上視為一個疫區來處理。

短期來看,似乎在名義上維護了這些國家的自身安全,但長遠來看,此舉勢必影響到這些國家與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

比如,有大批在春節期間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將因此無法及時回到美國、澳大利亞或者新加坡的學校。

又比如,對於原本在洽談中的很多商業計劃來說,入境限制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直接胎死腹中,甚至引發接下來的一系列法律糾紛。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就在人心惶惶的國際背景下,仍然有不少國家的政府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很剋制地推出了在目前階段兼顧安全與合作的限制措施。

即便限制入境,也以“湖北旅行史”作為必要條件,而不是對整個中國關閉大門,形成對於兩個國家同樣不利的後果。阿根廷更是在此時主動示好,表示繼續歡迎中國旅客。

可以想見的是,此舉勢必博得中國民眾的好感,為兩國民間在今後的進一步交流創造出極為有利的條件。

我們相信,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應當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控制。

正如中國的經濟會在疫情過後重新回到上升軌道一樣,中國的對外開放之路也註定會延續下去,中國旅客也會重新成為各國旅遊市場最歡迎的人群,中國與海外的學術交流和商業合作也會進一步加深。

至於各國政府在這場危機面前做出的不同選擇,或許最終影響到他們未來與中國進行各種合作的前景。

(作者系攜程網創始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