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用大數據看我國蘋果市場

蘋果是我國重要的水果之一,至2018年,我國蘋果種植達到3800萬畝。雖然我國有25個省份種植蘋果,但是重要地區還是集中在渤海灣地區(佔比44%,山東、河北、遼寧)、西北高原區(佔比34%,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故道區(佔比13%,河南、江蘇、安徽)。


我國蘋果種植分佈圖

解讀:用大數據看我國蘋果市場

就產量而言,我國蘋果的產量在4400萬噸,也有說4500萬噸的。產量分佈和產地一樣有所集中,集中在我國陝西、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甘肅、遼寧、新疆等地,這八個省佔據了全國93%的份額。是我國蘋果的優質產區。

我國蘋果產量分佈圖

解讀:用大數據看我國蘋果市場

西移北擴趨勢明顯

當然,即便是這些優勢產區,種植面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近五年來的蘋果的種植面積一直在伴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經過2014年、2015年的擴張之後,蘋果種植面積逐漸走向收縮。

據不二果研究所數據:2014年全國蘋果總產量為4092.3萬噸;2015年全國蘋果總面積在3500萬畝左右,總產量為4261.3萬噸;2016年全國總產量為了4388.2萬噸;2017年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為3764.4萬畝,比2016年(3703.3萬畝)增加1.73%,總產量為4450萬噸,2018 年我國的蘋果產量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西部黃土高原產區(陝西、甘肅和山西)的蘋果產量嚴重下降,2018年的全國蘋果產量為 3100萬噸。整體看,全國蘋果種植的面積和產量都是逐年遞增的狀態(2018年數據除外)。

解讀:用大數據看我國蘋果市場

我們通過各個省統計局的數字,整理出了下面各省主產區種植面積對比表,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變化,陝西、甘肅、雲南在增量,河南、山東、山西總面積都有減少趨勢。

各個省主產區種植面積對比(單位:萬畝)

解讀:用大數據看我國蘋果市場

而山西運城地區蘋果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果農收入過低:自2015年開始蘋果價格一路走低。最低時收購價到了六毛錢一斤,這個價格已經到了蘋果種植成本價。

自然災害:近幾年災害天氣不斷,冰雹,大風,寒流。尤其是2018年4月的倒春寒給西北絕大部分果區帶來了滅頂之災,運城地區蘋果產量減產近80%。絕大多數農戶幾乎絕收。

解讀:用大數據看我國蘋果市場

政府政策引導:目前運城有意縮減蘋果種植面積,對於某些樹勢弱,結果率低的果園給予補償,重新種植其他作物。

蘋果種植優生區越來越往高海拔地區轉移

全國總體來說,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還在逐漸增加。但我國蘋果種植產業正處在轉型期,從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轉變,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所以說不同區域變化情況有所差異。

山東、運城、三門峽等地區大部分屬於次果區,種種面積正在逐漸減少,還有部分優質果區,種植面積總體變化不大。

行情、果品都是種植面積增減的影響因素,對於我國蘋果種植面積的增減,波蘭阿道姆中國區營銷總監楊巍做了統計:2014-2019年,整個膠東地區散戶蘋果種植面積減少30%左右,產量減少大約10%左右。種植面積的減少主要是行情不好,一些管理水品低的老品種的種植戶伐樹或者是換品種種植。陝西關中地區蘋果種植面積銳減,減少至少50%以上;非優生區,蘋果品質、價格、產量、效益差;逐步換種植黃金桃,黑李子,獼猴桃等作物。山西運城地區蘋果種植面積減少20%-30%左右;非優生區的萬榮、臨猗縣等運城中部地區蘋果品質相對中等、價格相對較低、投資管理水平較高、產量較高,效益較好,且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芮城、三門峽等高海拔地區蘋果品質高、價格相對較高、投資管理水平較高、產量高,效益好。

解讀:用大數據看我國蘋果市場

產量逐年遞增

2014年全國蘋果總產量為4092.3萬噸,2015年全國蘋果總面積在3500萬畝左右,總產量為4261.3萬噸,2016年全國總產量為了4388.2萬噸,2017年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為3764.4萬畝,比2016年(3703.3萬畝)增加1.73%,總產量為4450萬噸,2018 年我國的蘋果產量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西部黃土高原產區(陝西、甘肅和山西)的蘋果產量嚴重下降,2018年的全國蘋果產量為 3100萬噸。整體看,全國蘋果種植的面積和產量都是逐年遞增的狀態(2018年數據除外)。

總體看來,山東、甘肅還有陝西部分地區仍然是蘋果種植和意欲專注蘋果企業的熱土。也有很多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蘋果到了由產地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型、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重要關口。應該從產地優勢轉向產業優勢,從品種調整、樹種改良等多方面入手,徹底解決“好蘋果買不到、爛蘋果賣不掉”的尷尬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