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文| 南山、觀觀、陽光


中產這詞的感覺, 就跟南京一樣,比上(京滬廣深)不足、比下(武漢無錫合肥)有餘。


中產,起源於1920年的美國。那時正處於西方的“咆哮時代”,從歐洲到美國西海岸,到處是繁華盛景,產業革命,幾乎半個世界的財富都聚集在美國。


一百年後,中國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我們身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所謂的中產群體。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根據《福布斯》雜誌定義,中國中產:


  1. 生活在城裡;
  2. 25到45歲間;
  3. 有大學學歷;
  4. 專業人士和企業家;
  5. 年入1萬~6萬美元。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大部分人應該都算得上中產了。


不過講真,我心裡的中產標準沒有那麼抽象。很俗的說,作為一個社會中堅力量,至少應該有幾套房子吧。


確切地說,我覺得中產家庭應該在大城市有2套房產,1套自住,1套學區或1套投資。


如果你想躋身中產家庭行列,一定不能滿足於只有1套自住的房產,你需要為自己的孩子準備好學位房,或再買1套極具升值潛力的房產來幫助你獲取投資收益。


好,那然後呢?


什麼然後?


如果我擁有了2套房產之後我該做什麼?


你如果問一個南京中產,他會告訴你還是先買到2套再說吧!


其實他心裡壓根沒想過之後怎麼辦,因為他的想法是,作為南京人,難道2套還不夠嗎!


01


說一個朋友的故事(當然,這裡的“朋友”意思僅僅是認識,並非深交)。


小A是典型的鳳凰型選手,80年代出身在小城鎮,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到南京。按照他的說法,要不是高考沒發揮好,應該是清華、北大了。


後來,他又輕鬆考上了研究生,畢業以後順利進入一家外企工作,幹了幾年由於出差、加班比較多,後通過關係跳槽到一家大型國企,收入不錯,朝九晚五,過起了令人羨慕的小日子。


考慮到孩子要上小學了,就來諮詢學區房。他強調,現在自住的房子在還貸款,所以準備買一套性價比高的學區房,要特別划算的,不然兩套房的月供會影響他目前的優越生活品質。


然後,我給她推薦了一位靠譜中介,一個90後小姑娘,僅大專學歷,從業5年,重要的是已經買了3套房了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中介小姑娘講了她的買房經歷,非常誠懇,把自己如何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一套套積累起來的艱辛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楚,從她滿臉的疲憊中能看出維持現金不易


雖然這個經歷我也都知道,但還是非常佩服這個小姑娘堅韌的意志和對房產投資的敏銳意識。


交流過程中,我也在觀察小A的表情。


雖然他一直保持認真聆聽的樣子,並且頻頻點頭,但我仍能發現他從最初的吃驚逐漸轉變成懷疑。


談話結束後,他私下問我,這小姑娘真的有3套房?


我搖搖頭表示不知道,我說這都是人家的一面之詞,畢竟我們不能去翻人家的房產證。

他這才放鬆了表情,笑了,心中似乎有一塊石頭落地。


後來,小A找中介小姑娘陸陸續續看了不少房,有的性價比確實非常高。但小A一直在搖頭,不是嫌棄單價太高就是小區環境不好,或是戶型太差,又或之前是租給年輕人當宿舍,異味撲鼻,蚊蠅亂竄。


結束看房之後,他問小姑娘,中介費能否只收一個點,但根據中介公司的通常標準和具體房源,小姑娘說自己沒辦法,已經爭取到了最低優惠。


於是,小A禮貌向中介小姑娘道別,表示過兩天再約她看房和決策。


過了很長時間,我聽小姑娘說,小A後來再也沒聯繫過自己,打電話回訪時,小A都表示自己最近比較忙。


02


大半年後的一次聚會,碰巧又碰到了小A。


席間,他向大家公佈了自己就在最近買下的一套學區房,並且故作苦笑,說自己要開始吃土了,大家以後有機會多請他吃飯。


於是眾人一頓恭維,有幾位朋友甚至滿臉豔羨。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酒過三巡,他開始吹了。


給大家上上房產投資課,說自己如何蒐集了目標小學近幾年的學生畢業情況,然後進行比較,拉了一張excel表格統計在售和已售學區房的價格,經過精密計算和幾次現場考察,最終敲定了一套南北通透的小兩居。


裝修精美,拎包入住……

——而此時,距離他當時去看學區房,貴了整整50萬


心裡咯噔了一下,50萬!


小A端著酒杯來跟我聊天,我笑笑恭喜他。


他說他後來在一個小中介那邊買了房子,很開心,中介費比當時那個小姑娘低了2萬元——我心裡想,但房價總價貴了50萬啊。


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我似乎越來越體會到,“中產階層”的含義。


我無法評論小A的購房策略是否正確,因為每個人對財富的理解不一樣,自然做出的決策也是千差萬別。


為一點中介費的多少,就枉顧購房節點。是的,中介費便宜了2萬,但房子“貴”了50萬。這划算嗎?


03


更普遍的是,儘管一直提倡“房產優化”、“家庭資產的優化配置”,很多人聽了也覺得有道理,但聽完就“忘”了,被手頭一些緊要的、瑣碎的小事給耽擱了。


時間一拖,又和過去一樣。


至於房產的賣舊買新,很多人會抱怨:我們也想置換呀,但老房子賣不掉。


其實吧,那些劣質的無學區的老舊房,往往漲得遲、漲得慢,越是賣不掉,越要堅決賣掉,哪怕降價脫手——然後堅決置換。但可惜,更多人的思路往往是:唉,現在賣不掉,我就再等等,等市場熱度高了、房價漲了,就容易出手了。


一晃,時間就過去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


而在這過程中,劣質房與好房子的房價差距拉大,“賣舊買新”的難度更大


說到底,我見的多數人包括中小老闆、企業高管,看上去精明,特別會打小算盤,但底層邏輯糊塗。被眼前的看得見的利益折損迷惑,不願意稍出點血降價,結果帶來更大的吃虧。


04


南京中產,具備一些特徵。


他們大多出生於中等收入家庭,從小通過自己的天資和努力考入一所不錯的大學,畢業後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科研所或國企,福利保障,拿著一份不錯的薪水。一輩子順順利利,穩穩當當,覺得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是奮鬥的結果。


他們懂得“主動收入+被動收入”的雙擎模式,

但是認知和行動之間隔著是巨大的鴻溝。


無法分清矛盾主次,追求枝節而不顧大局的心態讓他們賺錢的模式無法突破以主動收入為主,被動收入為輔的侷限。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對於投資,他們更願意去研究股票、基金、p2p、比特幣...哪怕一次次成為韭菜,也要前赴後繼。因為無論成敗,都可以成為飯桌上的談資,而且,與買房相比,炒股的含金量顯得很高,可以體現自己的智商與分析力、判斷力。


而這樣的財富積累模式與意識,很容易陷入了典型的“中產陷阱”,隨之而來的便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中產焦慮。


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直擊中產的心靈,說三個“不怕”是區分中產家庭和富裕家庭的試金石,即:


1、不怕家人生病花錢

2、不怕孩子留學花錢

3、不怕失業


這也就是以前人們常說的橫亙在中產階級面前的三座大山“醫療、教育和養老”,對於南京人,高考也是揮之不去的夢魘,省內第7名的硬核成績,只能把南京中產的孩子,推向國外。


中產的特點:比貧民要富一些,不至於一無所有;比富裕階層又要窮,不能依靠資本收益和傳承。


  • 財富通過手段,可以幾乎無損100%傳遞給下一代;
  • 而中產依仗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卻無法100%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直接點說,父母南大,孩子能一本就不錯了


05


年底了,大家都喜歡聊今年的經濟、收入、房產情況。


虎撲上這個南京人的感慨,“國家排名30左右的本科生”,工作十一年後的收入十來萬,老婆5萬多點,2娃,1套房,房貸2000。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當然,這可能會顛覆很多人老覺得“自己身邊很多人都是三套房四套房”的錯覺。


事實上,算上所有房改房、安置房、經適房和商品房,平均下來,南京也就一個家庭一套。何況,每年還迎來數十萬的大學生與人口流入,這裡面存在嚴重缺口,同時,優質地段的商品房佔比低,存在結構空缺的問題。


來自外地村鎮的年輕人,如果父母資產一般,又由於成長經歷、思維方式與收入的侷限,很難突破2套房的限制,他們往往止步於此。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是2套?


因為現在大部分城市的限購限貸政策都會控制一個家庭只能買2套房,因為大多數家庭的收入只能撐起2套月供,因為潛意識裡,在南京,2套房也已經夠用了。


因此,當你要突破大部分人認知和收入天花板的時候,你需要的資源難度是幾何級上升。房票、貸款還有心力都必須不走尋常路。


大部分人會人為地給自己加上很多侷限。


這種侷限首先來自於對風險和收益的錯誤認知


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強調“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對此篤定不已。


但回望過去的十幾年,在絕大多數城市,本質上,房產其實是典型的“低風險高收益”產品。


他們不明白的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高收益和低風險的錯配機會,來源於改革開放年代特殊的國體形態、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房地產作為生產資料的特殊性。


說穿了,房地產牛市其實是中國過去40年人口紅利和制度創新的蓄力,然後集中釋放在土地溢價上的暴擊。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本來,能有獨立思維和底層思考的人就太少,恰巧,又沒有一本教科書會教這些。


甚至,都沒有人好好的講一講房子的本質是什麼以及為什麼


絕大多數人是靠直覺、本能去買房,比如快結婚了,去買房,生孩子了、孩子要上學了,去買房。並從中獲取到一些經驗式的買房觀


這種屬於“被動買房”,還沒有上升到意志心力去主動買房的地步。


按照主流觀點和社會輿論,只有五花八門的證券產品及其衍生品才是投資品,而每一種投資品的說明書上都會備註一句

“XX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所以他們不是不知道槓桿撬動財富的方法,但是在所謂的風險至上的原則下,讓他們在很多好機會面前也不敢all in。


比如,上次遇到南大研究經濟的教授,收入相當不錯。他有2套房,大筆現金買了一些理財產品,更多的用來炒炒股。


他認為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不能都用來買房


其實很多年下來,這種簡單的“分散投資”反而加大了風險。


06


南京中產的意識侷限也來自於朋友圈


我發現身邊的很多朋友在工作之後除了同學、工作和個人愛好帶給他們的交際圈外,他們不再主動去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對於那些學歷不高,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積累起財富的群體,南京中產往往不屑一顧,也不會花心思去討教和研究他們成功背後的原因。


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的身邊都是百萬級身家,而從來沒有千萬級別甚至更往上的摯友,你怎麼可能突破自身階層的思維侷限?


實際上,也不可能學到更多關於賺錢的方式。


很多人都會說格局觀,聽上去很虛,但如果你真的進對圈子,你會明白這個還是存在的。


大家平時工作上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拜訪一個大公司,和普通工作人員聊,還是和高管聊,獲得的體驗完全不同。


高級別的人士的交流會讓你很快掌握這個行業的核心生態原則,節省很多時間。


只不過,人都有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惰性和習慣:喜歡和下面人聊,而不敢或怯於與上面人聊。


由此,根本不能快速獲得更好的智慧。


當然,另一種侷限來自於甘於平庸的內心


明明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歲月靜好、難能可貴。


很多中產會抱怨,我每天工作都已經耗盡了全部精力,如果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顧更是應接不暇,還怎麼有時間去做突破自我的事情?


身邊有個朋友,在蘇交科工作。


本身起步不錯,薪水很高,也有點小股份,但依然堅持房產投資。我看過他的作息安排,每一天都被安排的滿滿當當,效率之高,睡眠之少,讓人咋舌。


家人也不解,為何這麼有錢了還這麼拼。


他很平淡的解釋,每個月每年賺的錢都是虛的,萬一我身體有問題或無法持續工作,那麼,掙得的錢若不能及時轉化為資產,能心安嗎?更重要的是,成功的人那麼多,我的目標就是躋身於他們,

欣賞到更高層次的精彩,才不枉此生奮鬥!


07


事實上,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是,當你老是在迴避風險的時候,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那些格子間裡努力的白領,從事務上來說,和幾十年前紡織廠的女工,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所謂生活的進步與改善,也只是得益於社會進步而已。


我們身邊那些中產,其實本身並不掌握生產資料。一旦遇到社會的重大變化,很容易被動的階層下滑。


90年代日本最繁榮的時候,中產生活,極其“精彩”。


下圖是當時日本雜誌的平安夜禮物指南,LV愛馬仕應有盡有。這一切是不是讓你聯想到當下國內的消費主義浪潮呢?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但90年代日本房產泡沫破裂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遭受這一重大打擊的,首當其衝的就是日本中產,他們的收入直線下降,到今天連維持體面的老年生活都很艱難。


之前,日本基本上都是企業終身制。自小泉內閣起,日本推行臨時工制度,打破終身僱傭,企業也可以隨意裁員。與之伴隨的是,大幅減稅政策和削弱工會力量。


臨時工制度使得以前大學生畢業就能靠努力成為中產階層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多數年輕人找不到穩定工作,只能做臨時工。


現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的調查結果,從業者中,每3人就有一人是臨時工。


畢竟,臨時僱的人,其收入是正式職員的一半,最多為其2/3。


“企業通過僱用非正式員工,節省了社會保險費,削減了勞動成本。如今,這類拿著低工資又無福利待遇的非正式員工人數,已達到日本就業者總數的1/3。這是造成日本貧困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如今走在日本街頭,儘管乾淨、整潔,但整個一副低慾望社會的模樣,一張張面無表情的面容,低調到乏味的髮型,無設計感,無品牌,無潮色的穿著,整個社會塞滿了安靜到窒息的壓抑。


2套房,摩擦一下南京中產


日本過去二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光是守住“中產”這個名號,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你卡位了多少能讓你安身立命的資源。


如果你現在不能掌握關鍵生產資料,那至少也要學會掌握生產資料的方法。


在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生產資料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它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股權,在未來還可能是數據。


但是有一種生產資料,總是貫穿王權更替始末的,也是我們大家能觸及到。那就是土地。


確切的說,是附著在建築下面的土地使用權


說到底,那些玩了命買房子的人,其實反而是骨子裡是最求穩的人。他們在用貌似瘋狂的方式做一件最安全的事,現在的加槓桿是為了將來去槓桿,延遲滿足是為了更大的滿足。


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意思是,一個人制定了高目標,最後仍有可能只達到中等目標,而如果制定了一箇中等目標,最後有可能只能達到低等目標。如果一開始就制定的是低目標,那恐怕是一無所得了。


由此,你可以明白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大部分南京人低慾望的選擇趨利避害的時候,為什麼總有些人想看看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