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嶽池縣位於渠江和嘉陵江之間的一個三角形臺地上,在距縣城五、六公里的崆峒山,嶽池水朝兩邊流去,往東流向渠江,往西南流向嘉陵江。故嶽池有古詩云:“丹鳳撲沙丘,水往兩邊流”。流向嘉陵江的嶽池水,經過縣城時,由翔鳳山將其分流成靈溪河和洗馬河,兩條河雖然是涓涓細流,但她們是嶽池縣城得天獨厚的風水,如甘露滋養著世世代代的庶民百姓。



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嶽池的水


嶽池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城內多數的井水不能飲用,市民大都食用城外的河水或堰塘水。縣城四門皆有河溪或堰,雖然河不寬,堰不大,但足夠城裡人飲用。東門外有九龍堰和龍王井,西門外有洗馬灘、垮堰、烏龜凼、會仙橋河水,南門外有民生橋水,北門有水巷子、大田溝的水。這些河溪或塘堰的水清澈、潔淨,可直接飲用,九龍堰和大田溝水質最佳。因兩處位於翔鳳山東西兩個山麓下,有清泉湧突,故築堤壘蓄堰,每座堰堤下方鑿有兩口水井,遠遠看去,若一對龍眼,城內烤酒作坊,豆花店或茶館,也多從這兩口井中取水。


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嶽池的天空


緣於這種情況,城裡當時便有了以擔水為職業的擔水小工。一年四季,每當天朦朦亮,擔水工就在城市大街小巷穿行。他們的水桶是木質結構,特大,桶身笸著鐵絲,上面加著蓋,扁擔細長而扁平,擔起來閃悠悠,疾步如飛。據統計,20世紀50至60年代,嶽池城內的擔水工大致30多人,以城鎮居民為主,多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大好,但身體狀況較好,沒多少文化,才選擇這類體力活掙錢。但也有落泊的社會名流之士從其業,其中有兩位赫赫有名,全城百姓老幼皆知的人物。一位是柏良,民國時期的一位師長,曾當過蘇杭某市城防司令長官,解放後,接受管制,無生活來源,以擔水謀生。另一位叫龍慕濤,解放後,他曾在縣政府任職,1953年搞運動時,因經濟問題受處分下臺,沒了工作,也以擔水養家餬口。


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嶽池的水


20世紀50至60年代,水價很低廉,一擔水1至3分錢。一般單位伙食團都僱請專門的擔水工,例如茶館,餐館或機關廠礦。為節約開支,嶽池中學、嶽池一中、縣委機關食堂這樣的大單位,除本單位炊事員擔水外,還時常動員職工或高年級學生,義務為食堂擔水,嶽池中學飲用九龍堰水,嶽池一中飲用會仙橋河水。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機關單位和城鎮居民仍飲用井水或河水。

為了保持水源的潔淨,縣警察局有巡警在四門巡視,不準對河水構成任何汙染,包括不準市民在河裡洗衣、洗澡,丟垃圾和髒物,禁止牲畜進入河裡等。全城百姓遵章守紀,自覺維護河堰水質的清潔衛生。


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嶽池的水


隨著縣城人口的增加,縣政府為解決居民飲用水問題,於1954年在城郊兩河修建飲水碼頭6處,仍不能解決用水難的問題。據1963年調查:全城有1.6萬人,機關、廠礦、學校、企事業單位105個,由於附城河、堰的水源短,流量小,稍遇天旱就斷水。城內雖有水井119口,都屬淺層地下水,鹼性重,硬度大,汙染嚴重,不能飲用。

縣政府於1966年11月,動工修建自來水站,從響水灘水庫右乾渠取水,1967年10月建成投產。1970年為了加強水質淨化,增建一個容積1600噸的沉澱池。1972年,直接從響水灘水庫取水,經伍家埡口,在翔鳳山上修造長達3600米的石砌暗渠,採用兩級提水輸入制水場。1979年改造制水廠過濾池,建成一座年處理量5000噸的重力式無閥濾池。響水灘至翔鳳山水池的輸水管道用條石砌成,結構不嚴,經常多處漏水,1985年後開始改建。


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嶽池的路


每年春末夏初水稻栽插季節,時常發生與沿途村民爭水現象。便又從紅星鄉全民水庫取水,使用水泥管道或鋼管輸水,廢棄了後山的石頭輸水管道。

隨著城市的擴大,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縣城周圍的河水的水質被汙染,漸漸無法飲用。從80年代開始,縣城周邊的河水不僅人畜不能飲用,就連水中的魚蝦都難以存活。縣城周圍的河流成為一條條汙水溝。


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嶽池農家


21世紀初以來,嶽池縣委、縣政府決定將東西兩條護城河的整治工程納入縣城擴建規劃,首先對靈溪河和沿河兩岸進行大規模改造。自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中,通過五屆農家文化旅遊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北起安公橋,南至麻柳橋,長達3公里多的景觀帶實現了河水淨化、環境綠化、建築物亮化的“三化”。如今,靈溪河水清沏潔淨,兩岸綠樹成蔭,成為嶽池一張靚麗的風景名片。

山青青,水清清,吃喝住行不憂心。水源治理上臺階,環境治理上高度,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百萬人口的大縣,以新的姿態,在川東地區展露風采。如果詩人陸游再一次路過嶽池,嶽池農家一定會留住他的腳步......


嶽池四方有好水,好水流來路長長

陸游廣場

攝影:大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