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說到長城,大家都知道北京有個萬里長城,還有一句名言叫“不到長城非好漢!”。這長城經歷了歷史上西周、春秋戰國、秦朝和明朝的修建完善,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多數是明朝時期大修後的建築。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在南京,明朝的統治者也修建了另外一條“長城”,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一下這南京的“長城”。

關於“長城”

其實長城並不是一個特指,只是在大家的潛意識裡提到長城就是萬里長城。

長城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這一稱呼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南京的這一條“長城”,其實也是統治者修建的防禦體系。也就是現今大家知道的南京明城牆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並改名應天府,“應天”就是指上應天意;在這裡,明朝開國功臣朱升提議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南京“長城”的修建拉開帷幕。1368年初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此。

南京在六朝時期就是作為首都存在(名為建康)。南京都城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南京明城牆也結合南京的地形和山水特色來修築:南以外秦淮河是天然的護城河,北有後湖(現在的玄武湖)為屏障;東西兩邊各有鐘山和其他山丘阻隔,四方之間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南京明城牆環繞南京,在當時共有四層的包圍式城牆,從內到外分別是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

城牆防禦體系的修建是相當受重視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朱元璋用了二十多年時間,調動當時全國的28萬民工參與進來。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才全部完工。

城牆的故事

南京明城牆的建造耗費了約3.5億塊城磚,這些磚塊來自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城牆的磚石由全國32府148個州縣共同承擔。為了保證磚塊的質量,要求相關負責人和磚廠工人在上面留下名字,以便驗收後的責任追究到位。磚塊體積較大,單塊重量可達20公斤。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南京明城牆有內城13個城門,外城18個城門,合稱“裡十三,外十八”。

各處城牆的修築也因地制宜。

石頭城“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奇勢”,修建此處的城牆,只需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僅在山頂上加築很矮的磚牆即可。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1937年,侵華日軍進入南京,戰火燒到了中華門,日軍的坦克車就在中華門下邊,一個炮彈射出,正好打到城樓上,城樓瞬間被炸燬。照片中還能看出,當時城樓上還掛有“誓報國仇”四個字,十分醒目。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讓人痛心的是,當時南京的13個城樓中,中華門是唯一一個保存有明代形制的城樓。

如今現存的明代城門還有聚寶門(中華門)、石城門(漢西門)、神策門(和平門)和清涼門,其中除神策門還保留有清朝時修建的城樓之外,其他城門的城樓都已無存。

兩塊城牆磚

清末民初和抗日戰爭的戰亂對於南京明城牆各部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比如京城中的正陽門,本來設有1道外甕城和2道內甕城,但戰爭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它只有一道內甕城。

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當時國力也比較弱,建築材料較為稀缺,政府允許拆除城磚來建造一些企業、學校、工廠的宿舍。這對於古城牆的破壞也是比較大的。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在沒有政府正式的文件下來之前,同時囿於教育宣傳力度不夠,當時的民眾對於南京明城牆這一珍貴的歷史建築並沒有很自發的保護措施。城牆有的地方有破洞,磚塊露出,賣菜的菜農和附近的人們直接將它們搬出來,作為擺攤的工具或是休憩的凳子使用。擁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古老城牆磚被如此使用著實讓人痛心。

當然,有兩塊城牆磚被有心地保護起來:當地市民謝女士看到這一情況後,默默地“偷”走了兩塊磚帶回家;直到2016年11月南京明城牆管理中心開展“顆粒歸倉”活動,請市民提供散落城牆磚的線索,並且免罰歸還遺失的城牆磚塊,用於修復古城牆。陸陸續續有八萬塊磚塊尋回,其中就包括這兩塊被有心收留的磚塊。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當然,南京明城牆中部分牆體缺失實在沒有磚塊可以修補,怎麼辦?

思來想去,那就用綠植吧,一來可以遮擋破爛的牆體,二來也可為灰暗的城牆增加一點色彩。比如正陽門(今光華門)就是採用四道植物牆體重塑。

在南京的另一條“長城”,你知道嗎?

南京明城牆作為南京的長城,明朝皇家檔案記載明城牆長度為“週一萬七百三十四丈二尺”,摺合今製為34.349公里;現完整保存25.1公里。即便有損毀,它仍然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正如《明太祖實錄》中所言,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製作。南京明城牆的修建是明朝軍事文化的體現和結晶,是因地制宜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次創新。南京明城牆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細品,歷經了600多年風雨的城牆值得我們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