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山遊記

戊戌年季春,同友人驅車神農山腳下,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優美山水畫卷。傳山因炎帝神農氏在此播五穀、嘗百草而得名。位於南太行山麓,是集儒道佛三教文明的名山。徒步前行至山門,山門是古典城樓式建築,上書雲陽寨幾個大字,雲陽河像一條玉帶穿行而過。過了山門,便是神農文化廣場、龍壇、神農祭壇、財祖廟,端坐於神農廣場的神農雕像頭生雙角,手託五穀,頂天立地;四周八大祥瑞神獸環繞,更顯得莊嚴威武。

神農山遊記

在財祖廟的旁邊,停有電瓶車,是走環山公路上山的。在環山公路邊有一條石階小道,為神農步道。我們來的目的就是爬山,領絡中華山水文化,當然就選擇了神農步道。踏石階而上,峰迴路轉,出現一群古典建築。這是佛道共存之地,雲陽寺和清靜宮僅有一牆之隔,這也是佛道文化共融的一個體現。我們正趕上道教的一場法事,聽著法器的妙音別有一番情趣。過了清靜宮後,山體開始提升,石階坡度加大。從此處到紫金頂神農步道全長3000餘米,石階4321個。我們繼續攀階而上,經鑼鼓亭,俯瞰醫祖廟,來到了獼猴苑。山道兩旁,群猴亂舞,它們身軀靈活,或跳躍山石間、或倒掛樹梢上、大的抱著小的,奔跑著、追逐著、打鬧著。有遊客喂他食物,它們會擺出一副可愛的樣子;但有時也會兇猛地去搶食物。往前就看到了始祖峰,這裡有上山的索道,老人、小孩和體力不支的可以做索道上去。登山是有趣的,不僅可以看青山綠樹,還可以享受山間的清新氣息。

神農山遊記

繼續前行,一處風雨石,傳說它知風雨。過風雨石到桃花亭,當年我國許多詩人在此留下優美詩句。登山是苦趣也是樂趣,這時天暗了下來,霧也多了,水汽也重了。我們身上不知道是霧水還是汗水。衣服溼漉漉的,看到些人已經打起了退堂鼓,不想在上了。從山頂下來的人卻說:“一鼓作氣,馬上就到山頂了”。這時一位78歲的老人從我們身邊走過,看到他矍鑠的精神,矯健的步伐,給我們帶來動力。抹掉汗水,拾階而上,緊趕慢趕,經王母洞直達一天門,一天門是登紫金頂的咽喉要道,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此門是建造於明嘉靖42年的古樸典雅無樑建築,比泰山的一天門還要早154年。西南側有一碑樓,內置明隆慶二年刻立的“紫金壇創修廟門記”石碑,碑刻為龜趺圓首,首身一體。上山的索道也在此到了終點。所以這裡的人多了。隨著人流過中天門,山道更加陡峭,小心翼翼的到了南天門,也就到了紫金頂,行中有說不出的愉悅。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看看腳下的人流,不禁想起一位朋友說的話“登遊神農山需要頑強堅韌的意志,需要神清氣閒的心境”。這裡是神農山的最高峰,海拔1028米,雲霧繚繞,猶如走進仙境。傳說神農氏在此祭天,幾株龍鱗松在雲霧中時蘊實現,撲所迷離。四周的懸崖由於雲霧也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更增添了神秘色彩。雖然沒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但是有了另一方面的情趣。由於霧大和其他原因,龍脊長城我們沒去,成為遺憾。

神農山遊記

下山比上山輕鬆得多,在說笑中便到了山腳下,今天我們雖然灑下了汗水,但是收穫了快樂,再次遠照風景優美,文化深厚的神農山,然後結束行程,下山而去

神農山遊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