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今年春節,徐崢的《囧媽》,在院線撤檔轉而線上播出的這一騷操作下火了。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很多人看完後認為這部電影根本不值得6.3個億,認為徐崢這步棋走的實在是險也實在是高,但不管怎樣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觀影人來說,免費的電影自然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其實就是在吐槽一個“控制型”的母親。徐崢所飾演的徐伊萬陰差陽錯的和媽媽盧小花坐上了去往莫斯科的火車,因而不得不與母親相處六天六夜

在這趟火車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是怎樣被母親“無條件關愛”的。

媽媽怕兒子會餓,於是一會兒一杯綠豆粥,一會兒一杯紅豆粥,甚至不顧徐伊萬講電話不停的往他嘴裡塞小番茄和雞蛋。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後來在火車上就餐,盧小花還特意給徐伊萬做了一盒紅燒肉,但卻在只剩最後一塊時蓋上了蓋盒,具體原因還是出於對伊萬的愛:吃多了會得脂肪肝。

不僅如此,母親盧小花還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盤問徐伊萬的婚姻狀況,徐伊萬受不了母親的控制,但也隱忍著沒怎麼發作。

隨著車廂裡一位俄羅斯女孩的到來,伊萬與母親盧小花的衝突迎來了頂峰。

俄羅斯女孩子鼓勵伊萬:“你要逃離,逃離你的母親!”藉著酒勁,徐伊萬終於吼出了那句:你跟我的距離必須超過10米!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為何母愛會讓人窒息?

明明母親盧小花都是為了兒子伊萬,明明母親是想要靠近自己的兒子,怎麼愛到最後卻是得到一句:你離我遠點?

母親不理解,她只好認為是孩子的反叛與不懂事,於是盧小花帶著哭腔朝四十多歲的兒子伊萬喊到:“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有些熟悉?沒錯,電影內容直擊的就是當下中國親子關係之中最突出的問題:控制。

讓我們用精神分析學的視角來理解這個問題,在拉康所強調的臨床裡,像這樣的母親是被稱為“躁狂的母親”,是“太好的母親”,給出的愛則是“溺愛”

這個溺字,《康熙字典》裡說“死於水溺”,因此溺愛表面上是具有愛的形式,但這樣的愛卻是會把人淹死。

中國精神分析第一人霍大同曾在《兩類母親,兩類臨床》的研討班中專門談到溺愛,他說:

“溺愛”就是將孩子淹死在母愛之中。在母愛中感到窒息的孩子會做出一些攻擊性的行動來試圖擺脫母親的溺愛,擺脫母親的控制,於是這樣的愛就轉化成了攻擊,轉化成了恨。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無法逃離一個沒有慾望的母親

徐崢的電影《囧媽》,看起來是在逃離,實則卻是在迴歸。當然這可能是中國電影一貫的風格。

凡是涉及親情,即使有再大的衝突和敵對,最後都能舒舒服服的和解,就像去年的電視劇《都挺好》的大結局一般。

徐崢在火車上兩次欲下車失敗,最後成功下車卻是因為觸碰到了母親盧小花的底線,轉而從逃離母親變成了追尋母親。

母親悲痛的坐在雪地裡告訴兒子伊萬:“其實我和你爸爸的婚姻並不幸福。”

伊萬問道:“那為什麼你們不離婚呢?”

盧小花回答:“我全都是為了你,我是為你而活啊!”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逃離了一圈,伊萬傻眼了,原來這個自戀的母親竟如此脆弱,原來母親是那麼的需要我,我不應該逃離她的。

這樣的情節設定,其實非常像《小王子》中玫瑰與小王子的關係。

小王子冒著巨大的風險離開了自己的星球,離開了無比需要他的玫瑰,然而歷經了多個成人世界的失望後,最後卻又再次回到了那個他當初逃離的星球,回到了那個被他毅然決然拋棄的玫瑰身旁。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其實《囧媽》與《小王子》反映著同樣的意象,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常見的親子配對:自戀而脆弱的母親與能幹而敏感的兒子。

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真相:我們不可能逃離一個沒有慾望的母親。

一個人如果沒有慾望,那麼就意味著他永遠不可能被任何方式滿足。

伊萬的母親盧小花和小王子中的玫瑰,他們都在訴說著同一件事:我只有你,我是為你而活。

因此,一個沒有自己慾望的母親,是一個永遠無法滿足的母親。就像《西遊記》中正真讓孫悟空心服口服,心甘情願的跟著唐僧西天取經的不是如來佛祖,而是觀世音菩薩這樣所代表的母性力量。

因而徐崢所飾演的伊萬與母親和解的劇情就如同小王子最終回到玫瑰身旁一樣,他們都在象徵著同一件事:無慾的母親是我們永遠無法逃離的母親。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無私奉獻的母親也是無條件索取的母親

魯迅先生說:“奴才的另一面是主子。得勢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

這裡將母親的角色帶入其中實屬有些不妥,但是這句話卻基本可以揭露出一種心理機制,那就是反向形成

。因此一個無私奉獻的母親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個無條件索取的母親。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如果有一個母親,她想讓自己的孩子一輩子都不長大,一輩子不離開他,一輩子都待在她身邊,她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一個孩子?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答案很簡單:一切都為了孩子,甚至於把自己拋諸於腦後,全心全意的為孩子服務。

於是在這下的情景下我們可以看到,母親自己完完全全抹殺了自身的需求和主體性,通過一種自我奴役的方式,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萬人歌頌的偉大又惹人憐的母親。

在這被所有人謳歌和自我感動的戲碼中,母親終於和自己的孩子融為了一體,合成了一人。以至於沒人發現,母親通過無私的奉獻,悄無聲息的將孩子完完全全的佔有。

伊萬不斷的反抗,他想要逃離母親盧小花,然而當他徹徹底底攤牌時才發現母親被自己傷了,她那麼需要我,我卻還如此傷她,可想而知這是多麼的令人罪惡與內疚啊。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被無私奉獻的母親完完全全佔有的孩子,當他想逃離母親時,是那樣的困難,就像似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那樣令人痛不欲生。

既然無法逃離,那就只好認同你,所謂打不過你就加入你。

於是這樣的孩子就開啟了實現父母慾望的道路,就如同伊萬曆經困難終將幫助母親實現願望一樣。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然而電影總是戲劇的,結局總是閤家歡。

現實生活之中,像這樣的孩子不盡會有happyending。

真實生活之中,一個總是被父母慾望吞噬的孩子,當他實現不了父母這個他者的慾望時,他就會覺得無力、愧疚甚至於無地自容。

而當他終於實現了父母的慾望時,比如終於考上了一所夢寐以求的大學,他就會突然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而這其實也就是心理學家徐凱文所提出的“空心病。”

去年意外爆紅網絡的流浪大師沈巍,被許多人唏噓:“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然而深入挖掘後人們才發現,流浪大師拾荒背後竟然隱藏著一段原生家庭之痛,擁有一個侵入控制型的父親,沒人理解沈巍,於是他只好流浪。

這一點和《紅樓夢》中墮入空門,最後出家的賈寶玉很像,確切一點說沈巍其實就是現代版的賈寶玉。

迴歸到我們當下的家庭教育之中,今天我們無數的父母是正在按照流水線般的標準來型塑我們的孩子: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國際比賽、國際獎項等等等

在這個慾望追求的道路上,必然會有一部分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期待一一實現,從而成為被人稱讚的別人家的孩子,更成為世俗意義上的賺錢高手。

然而同樣也必然會有一部分孩子退出這個慾望賽道,成為遊戲成癮者,成為心理障礙患者,成為像沈巍那樣的流浪者,或是跳樓自殺更或是自我毀滅。

如同精神科醫師李孟潮所說那樣: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做出了看起來完全“不合邏輯”的事情,別奇怪,別驚訝,因為就是這樣。


《囧媽》一點也不真實,現實中這樣的母子關係註定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