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小樹林的職業生涯經歷過兩次轉型,從英語老師轉為傳媒工作者又轉為一名家庭講師。她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不斷的從失衡走向平衡的過程,不斷的從外在照向內在的過程。

而當你回頭看的時候,每一個選擇,每一個經歷都是最好的禮物,因為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都是當下的那個自己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下面讓我們一起陪小樹林回顧這兩年來轉行再出發的新旅程。

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無論這本書的主題如何,用心與真心可以感染一切,讓這本書回味無窮。

既然是書,我們就不僅要有內容還有要形式感。所以今天我會以一本出版書的形式來與大家分享:包括著者簡介、序言、正文章節、寫在最後的話、當然還要有形式感的封底。

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小樹林,本名:林樺

中科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美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HTT國際認證講師、正面管教家長與學校雙講師、果媽閱讀北京地區書友會帶領人、“共情陪伴”國際合作項目組高級講師、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9歲小棉襖的媽媽。

從事家庭教育行業近兩年以來,累積培訓講座118場,線上微信課程分享68場,線下家長課堂6期,累計覆蓋家長和教師近9000人次。

二.序

我是在林區長大,所以名字也是自帶木材屬性。大學畢業三年後我帶著對外面世界的憧憬來到了北京並在這裡紮下了根。在紮根的這些年裡,從一個少女變成了少婦,現在又變成了一個9歲孩子的媽,從英語老師變成了傳媒工作者又變成了一名講師。

我們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不斷的從失衡走向平衡的過程,不斷的從外在照向內在的過程,不斷的由你到我的過程,而當你回頭看的時候,每一個選擇,每一個經歷都是最好的禮物,因為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都是當下的那個自己做出的最好的抉擇。現在就讓我懷揣著一份美好與好奇去看看我自己這兩年曾經走過的那幾步。

第一章:從失衡中走向平衡

女兒的出生讓我感覺到了做媽媽的幸福同時也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即使讀了那麼多的育兒書的我也束手無策,生活的天平失衡了,於是我走進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講師認證課堂,學習到了一種神奇的語言,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尊重與接納。

同時也讓我對家庭教育產生了極大興趣,憑著這份興趣我又陸續學了中科院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生課程以及其它家庭教育的課程,自此感覺一切歲月靜好,靜待花開。

然而17年,我的工作遇到了極大挑戰,持續的高強度工作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也讓我和家人的關係變得緊張,孩子那年正好上小學,我什麼都顧不上還經常對她發脾氣,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的工作。

我問我自己,我還愛這份工作嗎?我還對它有熱情嗎?如果我不想做這個行業,我還能做什麼呢?我很迷茫也沒有答案,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平衡又被打破了。

而我這時除了工作以外,唯一能有選擇的就是一張如何說的講師證書和中科院的畢業證書。

於是我找到了果媽,跟她說我可以給北京會員公益開一場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家長課,同時跟她說我沒有實戰經驗,這是第一次講,有可能講不好,但果媽給了我特別大的信心,說她幫我招募會員,一定沒有問題。

那次工作坊大家都給予了我特別積極的反饋,也讓我對自己有了信心,同時也作為了我踏入家教領域的第一步。

之後在18年初我接受了一個朋友的邀請作為機構的培訓師負責北京市場家長及幼師的培訓工作,我離開了從事了10多年的傳媒行業正式邁進了家教領域的大門。

在18年一年的時間裡,我從小白培訓師不斷走向成熟,200人300人的大場也做過N次。

經常早上5點多就已經在去學校的路上,雖然經常上午在上莊下午要去大興,但我樂此不疲,感覺自己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熱愛並願意為之傾力付出的事業。

然而,經過一年的累積與實踐,雖然我可以對教研與培訓遊刃有餘,但我感覺我的教研內容太過於單一化,不能讓老師們更好的通過互動體驗形式得到更大的收穫,我的天平又有些許的失衡。

於是上半年又去學習了正面管教的家長課程和學校的課程,取得了雙講師認證。而在後期的不斷摸索和實踐當中,平衡的狀態又回來了。

所以說,每一種選擇都是不斷的從失衡走向平衡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引導著我們不斷的前進,走向更好的自己。

第二章:不管結果如何,只管去做

19年初的時候果媽做了一期主題,聽了只管去做這本書,讓我特別有感觸。我是一個經常停留在腦袋中想法的生物。但一旦定了目標,有了小鞭子(即使這個鞭子在別人手中)。

我都會開啟我強大的執行力,所以說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和不敢做,而是不想做。

於是在打卡小程序裡事業屬性方面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年度目標。8期書友會,至少2期工作坊,開啟微課堂, 但不得不說這個對於當時的我真的是一個挑戰。

因為書友會沒做過,微課堂沒做過,工作坊只作過零星的幾期,也已時隔很久,內容都快忘的差不多了。

但我們不是常說完成好過完美嗎?至少我們在行動。

至今我還記得當初果媽在分享這本書時的那句話: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站著不動永遠是觀眾。那麼,答案就是不會,只要開始就好了,只要做了就好了。

因為沒有場地,第一場讀書會我是選擇在家裡。做了精心的準備,有四個人報名。

然而當天一早,有三個家長說臨時有事來不了了,當我聯繫最後一個家長時,心裡非常忐忑。

當收到對方的短信說,今天臨時單位開會,還不知道幾點能結束呢,到那也會很晚了。

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如果以往我肯定就放棄了,但我這次做了這麼精心的準備,還大週末的把老公孩子趕出家玩去了,我不甘心,心裡想,不管幾點,只要能把第一次書友會能開成就成。

於是我說,沒事,你幾點來都可以,我等你。原定於10點的書友會到了12點半才開成。兩個人聊的非常深入。雖然也有不完美,但我邁出了第一步,我做了。

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於是,當我開了場一個人的書友會之後,我就想姐姐以後誰也不怕了,多少人都可以開,最不濟就是一個人嘛?然而後面在果媽旗艦店開了系列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書友會的時候。

說實話,我一直是抱著一些期待的,心想怎麼還不有個10個8個的人參加,但實際上並不樂觀甚至有一期都沒有人報名,我和寧說了之後,寧說可以幫忙安排每天值班的志願者來聽。

其中就有我們的北京會員杜阿姨。杜阿姨是我們北京所有會員最尊敬也是最敬佩的阿姨,果媽閱讀幾乎所有的課程她都上,是我們所有的學習的榜樣。

在第二次參加書友會的時候,阿姨問我還有幾次課,我說還有三次,阿姨說:那我把後面三次的課費都一起交了,你後面的幾期我都要參加。

我當時淚水就模糊了雙眼,緊緊的抱著阿姨,我感覺付出都值得了,真的值了。

當時上完課阿姨在果媽閱讀的北京會員群裡分享了下面的反饋。

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是的, 就像阿姨說的,參加我的讀書會不能走神,不能開小差,因為我相信即使是相同的內容,但因為來的人不同,我們就會引發出不同的故事,而這就會升發出一個更加全新的故事,我也相信所有的學習都是來自於家長自己,而不是我的告訴。

記得一次書友會上阿姨說:她的小孫子穿著短褲要去上跆拳道的課,幾經勸說孩子也不聽,這要是摔破了怎麼辦?

我問她:我們可以想一下孩子知不知道穿短褲上課如果摔跤了會摔破呢?

“知道吧,所以我才告訴她,不過她不聽啊。”

我又問:是的,我們提醒了以後,孩子有可能會注意嗎?

“有可能會的,但也不保證不會摔啊?”

我說:是的,假如說今天孩子穿了短褲去上課回來摔破了,孩子回來會有什麼想法?

“那肯定是覺得沒聽我的話,要是穿了長褲就不會摔破了。”

我說:是的,那麼下一次他會選擇怎麼做呢?

“那下次就肯定自己自覺穿長褲了,摔破了疼啊,吃一塹長一智啊。”

我說:是的,但假如孩子今天回來之後沒有摔破,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說明她自己注意保護自己了。”

我問:那她會有什麼想法呢,覺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那她肯定得意啊,覺得自己是一個能保護自己的孩子。”

我又問:那麼孩子會對自己有信心嗎?以後會怎麼做呢?

“當然啊,肯定有信心,因為她會覺得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以後也會願意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我說:嗯,對的,所以這個方法我們就可以稱之為自然後果。同時,如果孩子真的摔破了回家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呢?

“恩。可以幫她處理一下,但什麼都不說,閉上嘴對嗎?”

我說:是的,可以說出孩子的感受,只是不需要說出埋怨的話。如果孩子好好的回來了,孩子提起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及時的鼓勵,不提不問即可。

所以,當家長們遇到問題或困惑的時候,其實是將他們的焦慮和擔心放在了首要位置,只要幫助她們理清了思路,答案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不是嗎?

也有的家長會有疑問,如果這樣連續不斷的追問會不會有壓力?同時帶領人會不會收不回來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也許有的人會感覺有一點點的壓力,然而前提是我是追問不是質問,這是本質上的不同,感受也會大相徑庭。

所以追問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刨析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樣,一步一步幫助家長看到最內在的聲音。

而且是在自己的思考之下自己看到的,我想這是每個人最大的收穫。

同時,我們自己心中有目標,無論家長拋出什麼問題,總會有可以和這次帶領的主題相關聯的點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那個點就夠了。

同時我也借用這個反饋向來參加書友會的香港夥伴@sarah周穎說聲謝謝,謝謝你遠程而來參加我的書友會,我們共同前行。

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所以我感謝每一個來參加書友會的夥伴,無論多少人,我都用心準備茶歇、鮮花、打印資料。

因為這是屬於每個媽媽們的獨享時光,也是我的特殊時光,所以,我要珍惜,珍惜每一個你們,也更珍惜我的每一個點滴的進步,因為這個進步,我自己看得見。

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讀書會開起來了,但要想開起來工作坊就更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之前開過工作坊,即使是公益的也很少有人來,讓人非常有挫敗感,這個目標對於我來說更是一個大的挑戰。

5月份我學習了正面管教的認證課程之後,我先從微課堂著手,建了一個微信群公益分享《讀懂孩子的52法》,每個工具結合自身的案例十分鐘的語音分享,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是公益分享,但讓我對每個工具的使用不斷進行精進,積累了更多的素材。

同時,我去參加已開課的講師的課程,取長補短,還和她們提出了合作意向,因為我深知在這資源豐盛的不能再豐盛的大首都,一根筷子易折斷,10根筷子抱成團。我提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把我們各自的資源整合起來盤活。

我發現人就是這麼奇怪,當你一個人的時候各種無助無力無能為力的感覺都會洶湧而來,什麼都不願意去做。

而當你一找到了價值感與歸屬感的時候,真的就和打了雞血一樣。我們找場地,和機構談合作,聯合招生。

突然感覺做什麼都有了動力。於是從9月份開始到現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在望京、大興都開辦了家長課堂,目前本月16.17號的兩天家長課也已滿20人,27號的家長課堂也已經預報名,12月的課程已有家長幫忙去組團。

看這位9歲女孩的媽媽,從失衡中走向平衡,做自己的贏家

我的第一期課上有好幾位是已經認證過的講師來上,我內心特別的忐忑,因為我想讓每一位來參加的夥伴都能有所收穫。

家長課程最重要是要讓在場的家長們情緒安全,只有情緒安全了才能敞開自己。在一次講情緒主題的時候,我增加了一個“寶貝,媽媽想對你說”的環節,讓媽媽們把沒有說出口的話,在此時此刻對孩子說出來。

在那個環節當中,我看到了每個人的淚水,有感動、有內疚、更有深深的愛……每個人都感受著情緒在身體裡的流動,隨著訴說與傾聽感受著身體與情緒真正的聯結,對每一種情緒歡迎它、看見它、允許它流進我們的身體再流出去。

我還看到每一個深深的擁抱,是理解、是接納、是允許。是的,在課堂上我也要讓家長們感受好,才能做的好。而這份來自於身體的切身體驗與感受是任何語言都替代不了的。

而這種來自於內在的熱愛與動力也是來自於內在的那份力量,讓我不斷的精進不斷的看見。

這突然讓我想起上個月和女兒去爬香山,在爬最艱難的最後900級臺階時,我們商量每爬100級就選擇休息一下,然而才爬到中間的時候,我們的腿就跟灌了鉛一樣,情緒有點失落,我們心裡想怎麼還有這麼高,那得什麼時候能爬上去啊,然後就發現我們的腿真的不聽使喚了,抖的厲害,女兒也說感覺怎麼都走不動了。

於是我們兩個手拉手,互相鼓勁, 我們要相信自己一定能爬上去,當我們內心升騰起這樣的一勁力量的時候,從第700級臺階之後我們沒有選擇休息,一鼓作氣爬了284個臺階到達山頂,最後我和孩子都超級興奮,並且覺得特別不可思議,之前感覺一步都挪不動的雙腿怎麼就突然間就充滿了力量。

我想,這就是內在的那種力量,當我們不斷的給自己賦能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是充滿力量的,而這種力量就能夠帶領著你不斷的前進。

第三章:我若盛開,蝴蝶自來

記得果媽經常在群裡說這句話,我若盛開,蝴蝶自來。在第一期的家長課堂結束之後有三個機構要約公開課。

其中有一個是朋友推薦的,當我向她表示感謝的時候,她說:你值得我們這樣對你。那一瞬間我流淚了。

當我們經營好自己,自己準備好的時候,當我們盛開的時候,蝴蝶就會不請自來。

而當我們處於一個正能量團體當中的時候,我們就會被不斷的賦能,不斷的給自己的愛之杯蓄滿。

而同時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我們也需要不斷的給孩子賦能拉動她內在的力量,讓孩子綻放。

在這裡分享一段我和女兒的一段對話:

我女兒在上學期期末主持了元旦聯歡晚會並進行了琵琶獨奏的表演,晚上回到家情緒很低落。

和我說:媽媽我今天太倒黴了。

“發生了什麼事情?”

“今天彈琵琶特別尷尬。我本來是第二個節目表演的,結果我都上場了,剛要彈,琴絃鬆了,哎,我又下來了,就先演別的節目了”

“那麼然後呢”

“後來我調好了弦,第三個才表演的,太倒黴了”

“那我們一起想想看,是什麼原因才能讓你繼續完成了琵琶的表演而且很成功的呢?”

“因為我自已又把弦調好了呀。”

“是呢,我聽到你說琴絃鬆了,你淡定的下場然後自己調好弦,才能繼續彈下去對嗎?那我們想一下要是你自己不會調絃,會發生什麼事情?”

“那我估計今天就沒辦法彈了。”

“那想想看班級裡有人會幫助你調絃嗎?”

“不會有啊,老師也不會調,估計老師調完聯歡會都開完了,哈哈哈,然後同學們更不會調了”

“對呀,那你想想當你的弦鬆了你還能順利的表演完,是誰幫助了你?”

“是我自己,因為我自己會調,呀,媽媽,我真的感覺我自己好幸運呢,不然我今天連彈都彈不成了”

“是呀,那你這時候最想感謝的那個人是誰呢?”

“感謝我自己。因為我平時都是自己調絃,要是平時都讓你們來調的話,就不會發生今天的事情了。我最要感謝的人就是自己。”

“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做,所以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看到你一點都沒有慌張。”

“對呀,我心裡有底,因為我會調好的”

“是的,然後你又那麼用心的彈”

“恩,媽媽,我真是太幸運了,我真開心。”

孩子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禮物,我們需要像養育精貴的植物那樣去養育她們,同時也需要幫助她們看到自己內在的資源,不斷的拉動他們,做他們的蓄能源。

而當我們經營好了自己,為自己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我們就活成了一束光,一個小太陽,我們的孩子自然就追光而來。

同時,在果媽閱讀的大家庭裡,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個人都會看見你,欣賞你,提供給你綻放的舞臺。

只要你在,只要你準備好了,舞臺就在,而我們只需盛裝出席,此時的你就是自己的人生贏家。

寫在最後: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它完全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可以很好地去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任由一切改變自然而然的發生。” 在我們的世界裡,不僅教育如此不是嗎?

謝謝小樹林的分享,我是果媽閱讀創始人果媽李璇,喜歡我歡迎點擊上方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