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第一件、【清乾隆 爐鈞釉地金醬彩浮雕「夔龍拱福」圖仿古銅式雙耳瓶】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青銅瓷瓶,厚重碩大,紋樣懷古,追殷摹周,為大雅之器。乾隆仿古御作,以摹高古青銅器為大宗。清高宗蒐集商周青銅禮器,據古物御製仿器,以瓷代銅,模擬青銅器形及復層紋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藉以思祖追遠。瓶短頸,扁圓腹,形仿先秦青銅壺。有別於一 般扁腹壺,頸飾夔龍雙耳。通體施渾爐鈞釉,貼飾金蝠夔龍,間以帶狀紋飾,器形設計搭配獨特,疑為孤品,暫無他例。瓶上既有摹古變形夔龍,兩兩雙對,也有清代習見紋飾,如祥瑞飛蝠和如意雲頭,古今俱備,新而有根。仿古青銅瓷器多施紫金或茶葉抹釉,飾以描金,或加綠彩摹銅鏽,但以爐鈞釉的仿古青銅則甚罕見。

第二件、【明 宣德 青花夔龍罐】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直口圓唇,圓肩豐盈,下漸斂收,輪廓簡潔雅緻,比例恰到好處。胎質細嫩,白地勻淨,釉若柔絲,輕輕撫揉,愛不釋手。蘸青料,揮筆寫意畫夔龍成雙,或濃或淡,率真隨心,盡在勾勒渲染之間。夔龍鬃毛曲捲,長鼻上卷,翹首張喙,口露尖牙,緩吐雙蓮,栩栩如生。雙足若獅,三爪如鐮,兩翅自肩下而出,長尾分岔而曲,連同蜿蜒蓮花,彎卷之間,相互呼應,佈局妙不可言。二獸相逐,矯健有勁,卻不失天趣,足見匠人妙工巧思。器肩又綴如意雲頭,加添折枝小花,配以足上交迭蓮瓣,畫面更顯工整典麗。器底足內滿釉,署青花六字雙圈款,端莊秀雅,誠宣德重器。

第三件、【清乾隆 粉青地金彩“交鎖夔龍”圖獸耳瓶 】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第四件、【清乾隆 掐絲琺琅番蓮夔龍柺子紋雙層燻爐】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銅胎掐絲琺琅燻爐,具此碩大尺寸,且工藝精湛之品,極為罕見。僅觀其器,便可對中華藝史上之璀璨盛世窺見一斑。本品一對,可謂是乾隆一朝掐絲琺琅至盛之典範,亦可謂是乾隆崇縟尚貴之體現。掐絲琺琅器,莊重華美,玲麗奪目,深受高宗喜愛。正因如此,造辦處匠師投其所好,巧思妙想,推陳出新。

第五件、【 清乾隆 紫檀夔龍如意紋海棠形畫桌】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桌略呈長方形,但轉角做成弧度甚大的委角式,整個桌面形成四花瓣般的效果,為『海棠形』。『海棠形』為中國傳統圖形,因有四花瓣狀輪廓如海棠花而得名。一般所見桌類傢俱,以長方形、方形最為常式,較少見圓形(清晚期多見),更少見者就是如同海棠形、梅花形、菱花形等這類異形桌。這種樣式的桌造型美觀,富有很強的裝飾意趣,但結構和造型特殊,對設計和製作的要求很高,故而少有製作,然而但有所見,無不精彩絕倫。此桌木質色澤沈穩,柔和溫潤的表層下隱隱透出高貴深邃的光澤,究其原因:一則因選用上好的金星紫檀製作;二則在於加工、打磨精細,處處光滑,包漿瑩潤,故有此效果。

第六件、【 清乾隆 御製洋彩夔龍蓮花賁巴瓶】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本品斂口,圓柱頭,束頸,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整身以粉彩為飾。口沿外周圈帶粉紅地藍彩圈點為紋。圓柱頭金彩勾勒折沿兩環,上斜面與柱壁均作纏枝花卉。束頸紋飾兩層,金彩弦圈區隔,上層紅彩卷羽成地,藍綵線條簡繪花卉於上;下層紅、黃、藍、綠各色彩料併成俯蓮倒垂,蓮瓣四層,秩序井然。肩環如意雲頭紋一週。腹壁纏枝穿花雙龍紋華展曲環,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紅彩篆書款。瓷質彩繪賁巴瓶為乾隆朝之首創,作為佛心天子——弘曆的一份獻禮而載入瓷史,這類瓷質佛教用具不單被用作佛堂法器供自身修持佛法之外,還作為高級御禮賞賜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領袖,承擔著民族外交的重要使命,除卻佛教寺院外,也常敬獻給孔廟,以維繫民族關係。是當時清皇室與密宗上層思想感情交流的見證,寄託雙方的共同信仰。

第七件、【清乾隆 冬青釉淺浮雕夔龍撇口長頸瓶】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此瓶口部微外撇,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胎質細白堅實。瓶身紋飾分為數層,口沿有暗刻夔龍紋、連珠紋及如意雲頭紋,肩部則飾蕉葉紋、回紋、夔龍紋及蟬紋,腹部主體紋飾則為大片的夔龍紋,下飾蓮瓣紋一週,足牆為三角紋。各處淺浮雕紋飾清晰流暢,深雕淺刻結合,層次感豐富,此類工藝複雜,稍有不慎,前功盡棄,其精緻考究,可見乾隆御瓷燒造水準極高。

第八件【 清嘉慶 粉彩纏枝花卉“團蓮”紋雙耳夔龍耳撇口瓶】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第九件、【清乾隆 胭脂紅青花雲龍紋雙夔龍耳抱月瓶】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唇口,短頸,頸、肩處飾對稱螭龍耳,扁圓腹,橢圓形圈足。腹兩面以胭脂彩各繪一正面龍,青花繪朵雲、海水江崖紋,頸、足牆繪如意紋、蕉葉紋相稱。紋飾順快流暢、色澤明豔動人。筆觸不痴不弱,造型栩栩如生。抱月瓶釉面寶瑩細潤、硬亮悅目。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胭脂紅釉不同於以往御窯廠制瓷時所用的銅紅和礬紅,它是一種以金著色、帶有紫色調的粉紅色,由於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金紅”。出現於康熙晚期,亦稱“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為低溫彩釉,淺淡者為胭脂紅,濃重者又稱“胭脂紫”。它是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紅釉中加金以低溫燒成,早期多施於薄胎白釉器上,施釉較薄,以便髮色及流釉均勻,督窯官唐英在《陶成記事碑》中稱之為“西洋紫色”。此器色彩豐富豔麗,畫工細膩,為皇家陳設品中之精品。

第十件、【清康熙 掐絲琺琅夔龍夔鳳紋銅鎏金三羊蟠螭貫耳大瓶】

十件十分精美夔龍藏品 內有詳細解讀

此器器形較為少見,其主體仿效陶瓷器中貫耳瓶的造型,據查史料,貫耳瓶造型流行於宋代陶瓷品中,因其器形典雅優美,至明清形制漸變但仍頗為流行,並被效仿沿用到其它工藝品製作中。此件器物的主體部分即是採用了貫耳瓶的造型,長頸近口沿處附三枚貫耳,其下垂肩、鼓腹,下接高圈足。器口部裝飾有鏤空鎏金雲氣紋飾件,另有三隻蟠螭附於瓶頸,從肩部蜿蜒而上,似要遁入雲氣之中,引首互望,極富動感,蟠螭神態威猛張揚,身體盤繞之狀甚明顯,象徵最高權力,實屬罕見。瓶肩部鑲三枚鎏金羊首,口中銜環,造型簡練大方。器腹部三組鎏金鏤空出戟,系仿商周青銅器之裝飾。底部圈足外附三組銅鎏金異獸及團螭作為底足承托住整器,獸足造型古樸穩重氣勢奪人,在功能上更增加了器物的穩固度。此器主體以天藍色琺琅釉為地,以銅鎏金雙弦紋將器身紋飾分為兩部分,頸肩部及貫耳飾纏枝蓮紋,分別以紅、寶藍、黃、豆綠、紫白相間等多種琺琅色填蓮花;腹部為對稱的仿古夔鳳紋,以寶藍色釉料為主,間以其它諸色相輔;底部高圈足上飾海獸紋,神獸行於海上,富有動感。此器掐絲工藝精細靈活,紋飾繁密規整,採用的單線掐絲花葉紋飾和明代瓷器上流行的海獸紋,顯現了由明代晚期向清代早期過渡的時代特徵。其琺琅釉料色澤豔麗,釉面平滑,掐絲鎏金燦爛,加之主要配件之間是以金屬螺絲相連,符合清早期康熙朝掐絲琺琅工藝的特徵,雖未加款,但時代特徵明顯,實為一件康熙朝造辦處制琺琅器的典型精品,康熙琺琅器本就稀少,此器器形體量如此巨大,鎏金色澤亮麗,保存完好,尤顯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