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2020年是庚子鼠年,既是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頭,也是"輪迴"的開始,難以預想的是,這個"初始",我們和我們國家卻過得如此"艱難",都說萬事開頭難,可這也太"南"了!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在經歷了定檔、提檔再撤檔的"風波",過後,有見於今年"新春檔"的全軍覆沒,許是雙贏,許是"賀歲"都好,總之,一部《囧媽》的在線播放,預示著打破"舊"的傳統院線"壟斷"的春節檔,開啟"新"的互聯網新興在線"分紅"的"免費春節檔"。

說實話,無論這部"出頭鳥"的電影,是否"好看",是否受好評,亦或被抵制,被"詬病"都好,它都是一種信號,一個迎接新時代,"高傲"的電影下"神壇"的節點。

正如當初DVD取代錄像帶,網絡下載取代DVD,再到在線播放與網絡下載、雲盤並行一樣,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必然的,也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歷史的發展。


說回《囧媽》這部電影,從之前的簡介及放出來的預告來看,這就是一部適合全家觀看,帶著"教育"或者說"勸誡"的老派喜劇片,希望達到的效果也是眼淚與歡笑同在,然後一家人互相"釋放"自己的內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最後"大團圓"結局。

總結來說《囧媽》就是一部以"卓別林式喜劇演員"出演的,帶有"故事性"、"教育性"的老派喜劇片。

之所以被豆瓣評分越拉越低,其實就是一個"受眾群體"和"感受"的問題,就本質而言,更是一種年齡層之間的"代際差",一種想要在與時俱進與固守傳統的拿捏上的"失衡"。


老派喜劇的亮點

這部《囧媽》是筆者最早定下的春節觀影的電影,不為別的,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徐崢,這些年他通過"囧"系列、《我不是藥神》等劇累積的,不單隻有好質量,更是一種好口碑,好電影的象徵,加上看《囧媽》的預告,就特別感興趣其內容。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想想,這正是以徐崢為代表的老派喜劇"人"的亮點所在,可以說最早,我們大家,或者單說我們這代,對於喜劇的理解,還要從港式無厘頭喜劇,如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一類的電影開始的,更早的還可以追溯到卓別林的喜劇,以及繼承者憨豆先生的喜劇中來。

如徐崢一般的可以說先是演員,後才是創作者,他們大致都經歷了從模仿到創作的一系列的過程,但是正是這個"模仿"的過程的洗禮,免不了的,後續的創作都會帶有些許的"痕跡"存在,與其說是"山寨",不如說是"繼承"。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大師卓別林

先說喜劇的"鼻祖"無聲黑白時期的巔峰卓別林,他創造了一種"卓別林式喜劇演員表演法",這種在無聲片黑白片時代,由喜劇大師卓別林先生,依靠"極度"誇張的表情與動作的表演,來逗笑觀眾的方法,最開始或許還是從馬戲團的"誇張"表演方式,"借鑑"然後融合自身的"條件"所創造出來的。

後續的"繼承者"憨豆先生也是如此,他也是"借鑑"了大師卓別林的喜劇表演方式,然後融合自身的"條件",才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憨豆式喜劇表演法",也就是依靠自身"自帶"的喜劇效果,讓誇張的表情與場景、道具結合,從而通過滑稽的肢體語言來表現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憨豆先生

正是如此,如徐崢一般,十年前,那個可以說我國喜劇"青黃不接"的時期,一部《人在囧途》橫空出世,不但讓我們重拾如當年"星式喜劇"般令人"不得不笑"的驚豔效果,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國劇的"可能"。

這種老派喜劇正是用這種,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卻又極盡誇張只能,把一些"倒黴事"無限放大到"不可能",然後使用"自帶BGM"般一看就充滿"笑點"的演員,去詮釋"真實人生境遇"。

讓觀眾感受一種"真實"的"不可能"的荒誕現實與歡笑的"後遺症",而往往還能從中品出一點"現實意義",如同"被教育"、"被勸誡"了一番似的,所謂寓教於樂,正是如此。

《囧媽》中,那些看似荒誕且不現實的種種際遇,與其說是"多餘",如"熊口脫險"、"熱氣球旅行"等,看似極盡誇張,異想天開,為了突出"母子情深"而生搬硬造的情節,倒不如說是一種天馬行空般的"現實教育"。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母愛的偉大

如"熊口脫險"那一段情節一般,說實話雖然在現實中,極為罕見於"熊出沒"的真實"感受",但作為一個野外真實存在熊的俄國,並非不可能有所"經歷",否則就不會有身處"野外"或者"郊外"的俄國人家中有獵槍的"傳統"了。

看似荒誕,實則算是一種"警示"存在,人性的本性就是永遠充滿了好奇心和"屢教不改"的"作死性"的,這些年十分安全,帶著隔離欄、高架籠的動物園,都屢見不鮮有"愛作死"的人去撩撥而發生危險的事件存在。


還有那些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誇張互動,尤其是那母子之間極盡"放大"的種種衝突,或許都算是一種委婉的"勸誡",簡單來說就是,把一代母子之間幾乎"所有"看似尖銳的矛盾與"不堪"都一一擺在大家的面前,然後又更加"火爆"地一一點燃,讓大家看到自身看不到,或者選擇性"忽略"的親子矛盾所在。

很多事正是如此,自己看自己是看不到"缺點"的,而別人看自己卻往往能一針見血,而"中國式孝道"的體現更是如此,一個"孝"、一個"長",天然地就是一塊"巨石",無論什麼"缺點"帶了這兩個字都說不得。

於是正好,過年看個《囧媽》,看過了極盡誇張的種種衝突過後,反而會開始有一種反思或者說"慶幸",因為大多數現實的母子也好,夫妻也好,兄弟也好,似乎都沒有如電影的情節一般,如此"極端",於是對比之下,想象自己家的那些個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算了吧,要是都斤斤計較的話,搞不好就鬧成《囧媽》裡演的了!

以上這些,其實就是老派喜劇的亮點,閃著光芒的優點,好不好看暫且放在一邊,至少我們在這裡面看到了"自己",是吧。


"特殊"時期造就錯位的"初衷"

看著豆瓣評分上的高開低走,且越走越低的局面,筆者作為一名觀眾,是難過的,當然也是理解。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首先,《囧媽》創作的初衷,或者說電影的受眾層,根本就是"電視"一代,或者說是"傳統"一代。

為了春節檔,為了春節而創作的《囧媽》,針對的"目標",本是那可以"決定"大年三十、初一這種"大日子",一家人是在家還是外出娛樂的"大家長",準確地說,就是"一家之主"的取向。

作為"中國式家庭"的組成成分來說,這個時候可以拍板,在"大日子"裡外出看電影的"老大",通常為一家中的"媽媽",也就是劇中差不都歲數,年代一致的"女主人"。

或許只有"搞定"這一類人的喜好,才能成就"最好"的設想(票房)——全家一起看電影的目的。(一般來說,"一家之主"發話了,起碼一拖二,甚至一拖多全家觀影也不在話下。)

或許可以預見的是,按照"正常"春節檔的發展,由"一家之主"發起的全家觀影"活動",想必這部《囧媽》一定票房大賣。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多代同堂

但是問題就在於誰都沒想到一場氣勢洶洶的"災難",就這麼毫無預兆地到來了,於是一場為了票房鬥地天昏地暗的"亂局",就這麼戛然而止,好在最後關頭《囧媽》選擇及時"壯士斷腕",甘願做那個"先驅者",才迎來了一場特殊的"盛會"。

準確地說就是一場預想不到的初衷"錯位",沒辦法,現實的千變萬化,已經付出的心力和既定的影片內容,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定位不同,受眾不同的《囧媽》就這麼,以這種方式上映了。

要知道,在線上看《囧媽》的人群,也是活躍在豆瓣評分第一線的人群,更是那些帶有"工作性質"的娛樂工作者,同樣,也是一群相對年輕的"成年人"。

這一批人群的母子、夫妻和兄弟關係大多數早已"進化",或者說"變化"了,早就不是上一輩那種"中國式傳統關係"了,更多的是新式的"對等關係",而不是"孝道大過天"、"長輩都對"的似上下級的關係。

所以,其實很大一部分人看過《囧媽》過後,更多的不是影片初衷給的"感同身受"的親切感,而是被錯位的"理解不了"的荒謬感,準確來說就是這一代的"孩子",很難理解上一代那種"不平等"的,一方"壓死"另一方的親情、愛情、友情。

《囧媽》或許在上一代(也就是大致,"孩子"為35+以上的中年人的一代。)看來,這種被媽媽"貼身、貼心"處處管的母子關係很正常,影片只不過放大了"極端"的互動而已,甚至大多數還會部分認同、理解其中演繹的母子互動。

但這一代,(也就是第一時間看《囧媽》的"手機一代",約10+、20+所有的人群)卻大多數是沒有經歷過這種"極端"管束的生活的,最多被時時"過分關愛",但也是有尺度存在,多是溺愛而不是"強勢"命令式的愛。

如《囧媽》一般,初衷一旦"被迫"錯位之後,不管是評價也好,口碑也好,甚至對影片質量的認同也好,都是"錯位"的,都是觀感不好的。


"代際差"造就與時俱進與固守傳統在拿捏上"失衡"

最後,筆者還想說個比較現實的問題,老派喜劇影片,如《囧媽》般,帶給我們觀影感受的"代際差",或者說預想與現實的疊加"感受"的距離。

《囧媽》是"囧"系列的第四部,俗話說事不過三,也的確,從最初的《人在囧途》到後來的"泰囧"、"港囧"可謂是一部比一部人氣、口碑高漲,自然大家對於這部"後繼者"的預想或者說期望天然地就很高。


豆瓣6.0《囧媽》:老派喜劇走出“舒適區”的一次嘗試,輸了?

《人在囧途》劇照

但是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同樣一種"套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了兩遍,這第三遍似乎就需要慎重思考了,於是這第四部的《囧媽》,採取了與往常不一樣的"套路",準確來說就是在固守傳統"囧感"的前提下,嘗試與時俱進地創新,希望由此打開新的"世界",於是才有了這部摻雜了溫情、感情衝突和現實感的《囧媽》。

又把老派喜劇的內核作為"基礎",演員的表情、肢體語言都如傳統一般極盡誇張、"扭曲",如與母親的吵架的"誇張",母親行為上的"離譜",以及男主角行為的"離奇"等,故事情節也是在傳統"衝突"之中,加入了"新興"的魔幻感,如熊口逃離、冰面"恰好"遇上交通工具熱氣球,以及突如其來的"豔遇"等等。

都是一種"舊"的傳統表現手法與"新"的時代感嘗試結合的演繹(或者說,走出“舒適區”),也是為了增強現實的真實感,更是為了喜劇效果。

但也恰恰如此,又想要緊守傳統,守住"老觀眾",還想追求新時代,去迎合"新階層",一旦這中間的分寸拿捏失衡,就會造成如今的局面,《囧媽》評分與口碑齊跌的"慘況",如今大多數人的"糾結"還是同情和理解多,畢竟"免費看春節檔的大片"還屬首次,倒不是計較那些票錢,重點在於由此引發的同情與理解。

但感情這"東西"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只用同情與理解去支撐一部影片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影片本身的質量與隨之而來的口碑,畢竟《囧媽》不是"最後一部電影",而是其中一部電影,未來想要更好走下去的話,還是要靠"硬實力"。


結束語:

第一時間看了《囧媽》,然後沉澱了幾天,才開始正視這部電影,是一種"冷靜",也是一種斟酌後的感受。

這些年,看著中國電影的崛起,看著它的發展,看著它的爭議,也看著它的"美好",如此種種,都出於一種心中的"愛"。

生活總是顯得磕磕絆絆,於是我們大多數人選擇,也喜歡看喜劇,就圖一個歡樂,就愛一個開懷大笑,放鬆放鬆。

尤其是在這個滿屏"紅"的現實中,有這麼一部《囧媽》般的笑與淚齊飛的老派喜劇的暫時放鬆,或許也不失為一種"疏離現實"的自我調節。

說千道萬,總得來說,《囧媽》就是一部中規中矩的老派喜劇的"正常發揮",亮點明顯,"失衡"正常。

但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頭條、抖音和西瓜上看看《囧媽》,淚也好,笑也好,都是在這個“特殊”時期裡的一種自我放鬆。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