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來自老祖宗的告誡

俗話說丨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老祖宗通過對生活經驗的不斷總結思考,形成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話,這些俗語廣泛流傳於民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更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

俗話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來自老祖宗的告誡

先來看前半句,四十歲三不比,具體指的是哪三件事呢?

第一:不比錢財,四十歲,人到中年,到了這個時候也是上有老人贍養下有孩子撫養的歲數,生活中就要沉得住氣。不再和別人攀比,有一句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比自己厲害的人比,傷了自尊;和不如自己的人比,沒有必要!過好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

第二:不比出身,每個人的出身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到了四十歲,一個人的家庭和事業應該已經達到完全獨立,這時候如果還去和別人比較家世,反倒是沒有能力的表現,而且有很多人在四十歲的時候還處於事業的上升期,如果沉迷於這種比較而錯過了上升的機會,反倒得不償失,如果因為取得了一些成績,就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反倒容易讓自己停滯不前。

俗話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來自老祖宗的告誡

第三:不比子女,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一個人的品質如何和成績出身都是沒有關係的,父母的言行才是影響孩子品質的關鍵,而大多數父母有一種不好的行為,那就是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來比去,經常會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這會讓自己的孩子產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很不利,開明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比較!

至於後半句,五十歲三不親,則是指不能親近三種人。

第一不親勢利小人:人到五十之後,經歷過了社會生活的毒打,到了半百之際,肯定會更加明辨的擇友,不在親近那些勢利小人,因為小人和你結交的出發點是為了將你當作達成他目的的工具,為了謀利求名,便虛情假意,表裡不一,心口相悖,等你不能給他帶來利益時,便會傷害於你。

第二不親無情無義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有時候經常幫了別人之後,有事情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他卻視而不見,反覆推脫,真的是見證了那句老話,知人知面不知心。人過中年之後精力已然不足,所以就沒必要再與這樣無情無義之人勾心鬥角,直接遠離他們便是。

俗話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來自老祖宗的告誡

第三不親重財之人:五十以後我們會更加註重老朋友直接的情誼,感情是無價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都不能拿金錢來衡量的,我們要更加珍惜那些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由於各種原因所交的酒肉朋友,以及因為你的錢財而接近你的人,則可以敬而遠之。這個時候我們的生活更多的應該是淡然,而不再是充斥著錢財的交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