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滿滿的都是珍貴的記憶——昔日吉林市“船廠”的冰燈

01

吉林,又名船廠。

“船廠”因明時開始在此造船而得名,清時延用。吉林,滿語為吉林烏拉,沿江靠川之謂,沿江,就是指沿著松花江。無論吉林還是船廠,都與松花江有關。

松花江從長白山天池發源,一瀉千里,浩浩蕩蕩來到了吉林市,轉了一個八卦形的彎,然後調頭北去。依江而生的先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許多與之相關的文化與風俗。

冬季,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對生活在松花江上游的山裡人來說,被嚴寒凝固的大江,變成一條通往吉林市的順暢大道。豐滿水電站建成以前,松花江封江後,江上往來不絕的各色爬犁,是北國江城一道特別的風景。

住在上游長白山區的鄉民,從臘月開始,紛紛將一年中收穫的特色物產,趕著牛、馬、驢、騾爬犁,沿著這條天然大道,來到吉林市趕年集。山民們在這裡賣掉自己的物產,再買回一年生活所需和過大年的年貨,用爬犁拉著原路返回……

生活在松花江流域、長白山區的人們,對冰雪的利用,也多種多樣,充滿智慧。這種智慧,在吉林市這座“沿江”而興的城市反映得也最為充分,許多風俗都與這條大江有關。

僅從冬季對冰的利用,就形成許多影響深遠的風情。比如採冰和製作冰燈。尤其是冰燈,至今還是生活在本市來自松花江上游的人們最難忘的船廠記憶。

據上游額穆(今敦化)大山鎮大山屯木匠、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爬犁製作傳承人朱明講,他年輕的時候,就趕著自己做的爬犁,去船廠(吉林市)辦年貨。你問他,記住了船廠什麼?他便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你:船廠冰燈。

冰燈,是東北民間獨特的鄉土手藝之一。翻開《吉林通志》《盛京通志》《吉林鄉土志》,均有關於船廠人家“冬懸冰燈”習俗的記載。每當冬季,家家爭著懸掛冰燈,其中尤以那些以商業繁華著稱的街路、衚衕的商鋪、作坊為甚。

據吉林市著名文史專家皮福生先生回憶,他的父親皮志卿曾經就是船廠製作冰燈的能手。當年,皮志卿在河南街開著一家叫“三合順”的鞋莊,專門經營從北京、天津進來的鞋帽。“三合順”旁邊是專門經營黑白馬口鐵製品和藝術品的“天慶德”,對面是專賣五金的“慶雲齋”。

筆者訪問皮福生時聊起這些往事,意外知曉,“天慶德”的掌櫃是我省著名文史學家、《打牲烏拉志典全書》校編、原吉林省圖書館館長金恩輝先生的外祖父。今年八十多歲的金恩輝先生也深刻記得,當年船廠的買賣人家,都講究年節掛冰燈。

史海鉤沉:滿滿的都是珍貴的記憶——昔日吉林市“船廠”的冰燈

生活在長白山區的老人在自制冰燈(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曹保明供片)

02

一百多年前,電燈、洋燈、汽燈沒有進入船廠的年月,吉林市人對冰燈還有著十分特殊的感情,年節掛冰燈是船廠人家的普遍傳統。

據日本攝影師拍攝的《清國寫真錄》載,一到冬季,船廠店鋪就讓人到江上鑿冰取冰,裝入網繩吊懸,裝車運回。這些冰除了窖藏貯為夏用,還用於製作各色冰燈。

除了江上取冰製成大小不等形狀多樣的冰燈,另一歷久不衰且最為常見的冰燈,是用瓦盆取冰自制的瓦盆冰燈。這種冰燈製法,就是用瓦盆盛水,置於屋外,一夜工夫,盆中水就成冰燈的原料。早起,去除瓦盆,掏出冰心,裝上蠟燭,瓦盆冰燈便完成了……

過去瓦盆(泥盆)十分便宜,買來製作冰燈簡單、便捷,效果好。隨著吉林城商業的發展,用來制燈的瓦盆量不斷增加。隨著用量增大,商家也開始考慮成本。於是河南街一些買賣人中,有人發起個人出車或集體僱車,去吉林大東門外的瓦盆窯拉瓦盆。這樣,以更便宜的成本價,便可拉回製作冰燈所需的瓦盆。

據皮福生先生說,當年,無論是“三合順”,還是“天慶德”、“慶雲齋”、“合興隆”,每當臘月二十三小年前後,都張羅過出車出人去瓦盆窯拉瓦盆,他的父親也曾出車,幫附近商戶拉過做冰燈的瓦盆。

漸漸這種採買瓦盆的方式形成了一種習慣,不用買賣人家張羅,到時候河南街就有大車老闆子上各家店鋪統計瓦盆數,並高聲報出——“天慶德”五十盆!“慶雲齋”六十盆!“合興隆”八十盆……然後去大東門外的瓦盆窯按各家報數拉回瓦盆。

每當這個時節,船廠河南街,是瓦盆的天下,是瓦盆冰燈的天下。這不僅讓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吉林人難忘,那些順冰封的松花江到吉林市買賣年貨的山裡人,提起吉林大年前的印象,最難忘的也是船廠冰燈,特別是冰燈中的瓦盆冰燈。

史海鉤沉:滿滿的都是珍貴的記憶——昔日吉林市“船廠”的冰燈

冬季松花江上遠去的風情——爬犁隊( 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皮福生供片)

03

那時的冬季,從一入冬開始,特別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前後,吉林城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特別是河南街上的買賣店鋪,就開始陸陸續續地掛出冰燈了。

除了瓦盆制的冰燈,其他樣式的冰燈也形形色色,相互輝映,做冰燈的手法也不拘一格。巧手之人,廢棄的桶、筐等也都可以用作製冰燈的媒材,講究的,還在冰燈上貼上各色剪紙。皮福生兒時就和父親在自制的冰燈上貼過他們親手製作的書簡花,十分漂亮。

那時的吉林市的大街小巷,盞盞冰燈,閃閃動人,讓走過路過的不能不駐足,個個流連忘返。自然最喜歡的,總是孩子們。這也是令皮福生最為難忘的記憶。他的父親皮志卿開的“三合順”鋪內,每當小年兒前,總喜歡在前後院掛冰燈,引來一幫幫的孩子看冰燈。孩子們在冰燈照亮的院子裡嬉鬧,也互相比著嘗試做自己心中的冰燈……

吉林市這種利用松花江的冰和北方寒冷的氣候製作冰燈的習慣,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後來隨著西風東漸和不斷加快的現代化進程,各種汽燈、嘎斯燈、電燈的興替,一些買賣人比著趕時髦,吉林冰燈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不過在吉林民間,製冰燈習俗還有延續。讓許多吉林人難忘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吉林市江南公園還舉行過規模很大的冰燈展,不僅本市,長春、哈爾濱、瀋陽、北京等城市都有人趕來觀看,可謂盛況空前……

史海鉤沉:滿滿的都是珍貴的記憶——昔日吉林市“船廠”的冰燈

松花江上採冰人(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皮福生供片)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