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不講苦難,只說希望

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及每月好書俱樂部做過一項問卷調查:“哪本書改變了你的生活?”調查的結果顯示《活出生命的意義》名列前十,獲選“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這本書自發行以來銷售量超過千萬冊,被譯成24種語言,幫助千萬個迷惘之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單看書名乍以為有點雞湯,但其實內容卻相當沉重。作者弗蘭克爾是在二戰中納粹集中營裡倖存的極少數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猶太人來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納粹德國統治期間,共有600萬猶太人死在了納粹政權手裡,無數猶太人被囚禁在集中營。那裡充滿了恐懼,死亡和絕望。據統計,在其中營裡活下來的猶太人只有原來的1/28。

1938年,希特勒吞併了弗蘭克爾的國家奧地利,此時弗蘭克爾已經獲得了美國移民簽證。他本可以去國外過安穩的日子,還能集中精力發展他的意義療法,但是他不忍心拋棄父母和親人,所以選擇留下來陪伴他們,共渡難關。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維克多·弗蘭克

1942年,弗蘭克爾和他的家人全部被關進了集中營,他們彼此之間失去了聯繫。從1942~1945年,弗蘭克爾經歷了煉獄般的非人折磨,最終奇蹟般地活了下來。而他的父母,兄弟,以及懷孕的妻子全部死在了集中營。倖存下來的弗蘭克爾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這被稱之為繼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不僅如此,重生後的弗蘭克爾更加懂得生命的寶貴,他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一直活到92歲,對生活始終抱有極大的熱情。

《活出生命的意義》並不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受難史,弗蘭克爾在書中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受到的苦難和摧殘,反倒是將更多的筆墨指向了讓人堅強活下來的原因。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這本書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點亮人們心中的光亮。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即便一無所有,也要活下去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第一天就在鬼門關裡走了一趟。關押他們的列車在寫著“奧斯維辛”這四個大字的站牌上停了下來。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意味著這四個字有多麼讓人恐懼,因為它代表著毒氣室、焚燒爐、大屠殺。隊列裡的人被分成左右兩部分,那些老弱病殘的大部分人被送到了毒氣室,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第二天的曙光。那一天,只有10%的人活了下來。經過第1輪篩選後,1500名囚徒被扔進了只能容納200人的棚屋裡。

在集中營裡,每個人的名字都被換成了編號,弗蘭克也有了自己的數字:119104。當一個活生生的人被一串串冰冷的數字代替,他的過往,他的名字,他的生命全都失去了意義。在這個野蠻的地域裡,人被剝奪了人權和尊嚴,喪失了自由。弗蘭克爾真真切切的意識到,自己已經一無所有。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奧斯維辛集中營

在集中營裡,想要活下來的唯一辦法便是讓自己看起來能幹活,因為一旦被判定是喪失基本勞動能力體弱多病者,等待他們的命運只能是被送進毒氣室或者焚燒爐。曾經作為知名精神學家的弗蘭克爾大部分時間裡只能幹挖鐵路這樣的重活。

囚徒們每日食不果腹,還要幹著極重的體力活,每時每刻要面臨死亡的威脅。他們的心態逐漸由最終的恐懼變得麻木,弗蘭克爾看著兩小時前還跟自己聊天的朋友的屍體,也能不緊不慢地喝起湯來。一旦有人死去,其他人會瘋狂的掠奪他身上的東西,有時候是一根皮帶,有時候是上衣和頭髮,就連從死者身上搶到細繩的人也會為此沾沾自喜。

有一天晚上,弗蘭克爾被一個獄友的夢話吵醒了,原來他在做噩夢。弗蘭克爾本想叫醒他,但他最後還是把手縮回來了,因為現實遠比噩夢更加殘酷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在這個人人都想自殺的殘酷環境中,弗蘭克發誓永遠不去觸碰帶電鐵絲網,這是集中營中流行的自殺方式。他告訴自己要活下去,並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儘可能幫助他人一起活下去。

知道為什麼活的人,便能生存

1945年戰爭勝利,弗蘭克爾成了集中營裡的倖存者,然而大部分人卻沒能撐到恢復自由的那一天。遺憾的是,有無數人死在了1944年底的聖誕節前夕。

1944年聖誕節前,獄中流傳著聖誕節時戰爭將結束,所有人都會被釋放的消息。無數囚徒都在心心念念地期盼著自由來臨的那一天。然而聖誕節過去了,期盼已久的勝利並沒有如約而至,這直接導致了集中營裡你是80%的人死去。從表面上看,他們是死於食物短缺,或者氣候寒冷,以及當時爆發的流行病。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失去了信念,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弗蘭克爾很喜歡尼采的這句話:“知道自己為什麼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之所以能活下來,有兩樣東西支撐著他,第一是對家人的掛念,尤其是對新婚妻子的愛,另一樣是他丟失在集中營的關於“意義療法”的未竟手稿,他要把它全部寫完。

我們常說,人活一口氣,而這個“氣”便是信念。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牽掛的人和事,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在集中營裡還有一件事情對弗蘭克爾感觸頗深。他在獄中做醫生時,有一個小有名氣的詞曲作家告訴弗蘭克爾他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有個神告訴他戰爭將在1945年3月30日結束,他對此深信不疑。到了2月29號那天,他知道戰爭結束已經沒了盼頭,他突發高燒,死在了他以為戰爭結束的那一天。他的死亡並不是因為食物或者藥品的匱乏,而是因為他的信念崩塌了。

重獲自由後,等待弗蘭克爾的將是新一輪的磨難。他得知父親死在波西米亞的集中營,母親和兄弟死在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他的妻子在納粹投降前夕死在了伯根拜爾森集中營。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一旦得到釋放,反而會面臨某種危險。雖然他活了下來,但那些在弗蘭克爾困難時期支撐他活下去的人,再也回不來了。這種內心的苦難和折磨,比起獄中的飢餓、毆打、辱罵更為恐怖。

弗蘭克爾和活下來的獄友不是沒想過自殺,最牽掛的人都不在了,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但他最後選擇活下來,他還有還未有完成的著作。“如果生命有意義,那麼苦難也有意義。”弗蘭克爾決定把這段經歷寫出來,從而幫助更多的人。

而我生命的意義,就是幫助其他人找到他生命意義

弗蘭克獲救之後的第一年寫完了當初被銷燬的手稿《醫生與靈魂》。第二年,他用9天的時間寫完了《從死亡集中營到存在主義》,也就是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的首版。他的一生出版了30多本著作,反倒是這本原本打算匿名出版的小冊子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成功,一版再版。

在這之後,弗蘭克爾為這本書增添了第二部分,主講“意義療法”。正是因為第一部分的經歷,為作者後半部分的意義療法提供了更充分的事實支持。

“意義療法”的主旨是人活著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弗蘭克認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種途徑:就是工作、愛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同過創造一種工作或一種實事找到生命的意義。

心理學上有一種流行病叫“星期日神經官能症”,指的是人們在忙碌了一週之後終於可以休息,卻突然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內心的空虛感撲面而來的。同樣的,有的人辭職在家久了,也會有一種焦慮和空虛感。一份工作或者一種事業,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證,還有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努力工作吧,或許你能從喜愛的事業中生命的價值。

通過體驗某個人或遇到某個人找尋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之所以能活下來,主要靠的是對妻子的思念。在他最苦最難的時候,他告訴自己要活下去才能見到自己心心念唸的人。對妻子的思念,讓他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生命中的人和事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

面對不能逃避的苦難時,採取積極的態度。

有一個抑鬱症重症者來尋求弗蘭克的幫助,他深愛的妻子不幸離世,一時間他覺得生命失去了所有的意義,患上抑鬱症。

弗蘭克爾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離開的那個人是你,你的妻子會怎樣?

“這樣的苦他怎麼會受得了呢?”患者痛苦的回答。

弗蘭克爾輕聲說道:“所以你應該慶幸,你代替你的妻子來承受另一半的痛苦。”就這樣,這名患者最終選擇勇敢的活下去,也治好了抑鬱症。

生命中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我們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改變自己的態度。你要相信,生命在任何時刻,都有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弗蘭克爾一生都在從事心理療愈。在他死後,有人這樣評價他:“英雄稀有,他們靜靜地發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當他們逝去,作為整體的人性,以變得再也不一樣了。”他整個生命的意義,就是要幫助其他人找到他自己生命的意義。

或許,和死神打過交道的人,更能明白生命的寶貴。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也要活出生命的意義。

參考資料:《活出生命的意義》 【奧】維克多·弗蘭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