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終局可能是什麼?我在日本零售業看到了答案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終局可能是什麼?我在日本零售業看到了答案

作者 | 房家毅

編輯 | 不辣 小琢磨 陳漢斯 張宏斌

2019年,是新消費浪潮大爆發的一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逼近40萬億人民幣。

雙十一之父、阿里董事局主席——張勇近日斷言:

“中國正在進入新消費時代,雙11背後真正的力量,正是中國新消費崛起的力量。

所以我們邀請到了一位對中日大消費零售領域都非常熟悉的行家——房家毅,為大家分享關於2020年中國新消費趨勢的洞察。

房家毅是誰?

百萬爆文《日本消費社會演變史—窺見未來 20 年的中國》作者,曾任職於京東集團戰略投資部、日本摩根大通集團( J.P. Morgan)和野村(Nomura)綜合研究所,現在是日本消費塾的創始人。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他十分了解中日兩國的經濟相似和差異,在觀察日本經濟的基礎上,得出一些對於未來中國20年經濟趨勢的推測

如果你也想知道未來中國可能會有哪些消費風口,以下是房家毅在三節課有招沙龍的分享精華稿,enjoy!

分享大綱

一、 中國的人、貨、場,正在發生什麼變化?

二、 為什麼日本的消費零售業值得中國研究?

三、 在日本,【人】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四、 在中國,【人】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五、 在日本,【場】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六、 在中國,【場】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七、 如何切入中國的下沉市場?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中國的人、貨、場,正在發生什麼變化?

現在國內有很多新品牌很火,也湧現出一些現象,比如李佳琦、李子柒,抖音和快手帶貨,大家都能感覺到,中國正處在新消費變革的浪潮中,人貨場在重構。

那麼品牌到底怎麼變的?在品牌重構的背後有什麼樣的規律?映射到我們中國,又可以看到中國未來會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人】代表終端市場,即消費者;【貨】代表產品供應鏈;【場】根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知曉、調查、購買、取貨,可以分為內容流量端和零售渠道端。

消費品品牌基本會貫穿【人】、【貨】、【場】的各個產業鏈。

這三者之間是有一定的價值鏈上的先後關係的:

如果說,當前市場是賣方市場,企業佔主導權的話,其實是貨-場-人的順序;如果是買方市場的話,其實人-貨=場是這樣的一個順序。

我的觀點是:在中國,人的重構剛剛開始,場的重構接近尾聲,懂貨的人會笑到最後。那這推導的思維是為什麼呢?

先稍微解釋一下,人的重構剛開始顯現一些小趨勢,比如說下沉市場、00後、老齡化、單身化;

場的重構接近尾聲,意思就是說,在現在內容渠道和零售渠道的紅利已經慢慢開始消失;

懂貨的人能笑到最後,意思是中國從90年代一直處於產能過剩階段,所以在2012、2013年之後看到很多國貨品牌崛起,其實是偏中低端製造業的產能,在新渠道里被釋放出來。

但是,其實中國供給側改革這條路,還需要走很長一段時間的。未來中國製造怎樣進一步打出去,提高消費品品牌的研發實力去和一線大牌挑戰,這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為什麼日本的消費零售業值得中國研究?

基於以上,在當前中國【人】,【貨】,【場】都在大重構的背景下,日本消費品牌的演變之路就顯得尤其有借鑑意義,因為日本同樣經歷過幾次大重構。

那為什麼我要選擇日本而不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研究呢,主要原因有4

第一,日本相比美國是一個非常不折疊的國家,日本面積小,民族單一,消費社會變化步幅相對整齊,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易於把脈絡梳理清楚;第二,中日零售商業模式的底層要素更有相似性。文化上的共通性無需多言,在社會層面上,中國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和日本的關東關西都市圈,在人口密度、城鎮化發展水平上都很接近。整體而言,20 年後,中國人口結構也會非常接近於當下日本;第三,中國作為後來居上者,更應借鑑日本如何做到對於先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成功轉化。

我有個觀點,研究美國我們可以看到 Possibility(可能性),但研究日本,我們知道如何將這些 Possibility 變成 Reality(真實性)。日本消費零售業師承於美國,70 年代把美國的便利店業態移植到日本國內,最後做到了世界第一。

第四,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也是他投資阿里的邏輯。在一個發達經濟體裡出現的商業模式,拿到一個新興經濟體裡去運用時,就好像乘坐時光機回到了幾十年之前,可以按照原來的邏輯再來一遍。中日消費零售業更是如此。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在日本,【人】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回到人的演變趨勢上,我將二戰之後日本市場,歸納為3個消費時代: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1. 1950-1974的同質化消費年代,戰後的一波嬰兒潮趕上一波工業化大發展,造就了日本的【一億總中流】時代; 2.1974-1990的大消費升級,差異化消費年代,雖然中間經歷過2次石油危機帶來了幾年的消費降級,出現了堂吉訶德和大創這種靠賣尾貨發家的企業,但整體趨勢仍然在消費升級中; 3.

1990~目前的分層化消費年代,這裡不僅包含經濟大衰退導致的大消費降級,消費理性化,還有產業高度成熟,階層流動固化導致日本開始出現真正的下沉市場等,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其他社會問題,如少子老齡化,單身化等。 從宏觀上看,雖然目前日本整體在經濟週期中迎來了【第三次超景氣時期】,但少子老齡化,卻讓這個國家在面臨當前產業轉型時,需要更多時間,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研究完日本這3個階段消費者的演變,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在完整的一個經濟週期中,無論人是在哪個階段開啟自己的消費週期,最終都會經歷迴歸理性而不是繼續一個循環,這也正對應著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層次演變邏輯。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在中國,【人】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說完了日本的消費人群演變,我們再看看對中國有哪些借鑑意義。

中國是一個特別摺疊的國家,甚至可以分為1線-18線城市,日本人隨著時間橫向演變的消費歷程,其實是可以縱向映射到中國不同線城市裡的。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比如說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消費者更接近日本現在的分層化消費時代;三四線城市,差異化消費時代的特徵會多一些;五六線城市,同質化的現象會更多一些。

差異主要來自於階層分化和地域分化,但並不是說一二線城市只有分層化,其實都有。一二線城市比如說北京,六環的很多生活更像三四線的狀態,比如六環之內的消費品牌,如海瀾之家、紅豆,一般不會在北京核心二環之內的商圈出現,更多出現在中國三四線的小城裡。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即使在北京這樣一個地方,地域性的差異也會使得日本的消費特徵映射到不同地區裡邊。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在日本,【場】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說完了人的演變,我們再聊聊,場是如何變化的?

先從零售渠道說起,下圖是日本的零售業態地圖,縱軸是價格,橫軸是消費品品類,以這兩個軸為基本,基本可以把日本所有零售企業都畫在裡邊。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日本有3大便利店企業711、全家和羅森;

百貨店有伊士丹、高島屋;

大型的綜合商超,有伊藤洋華堂、永旺;

比大型綜合規模小一點的是生鮮超市,比如說Life;

右下角是價格不貴的品類殺手店,比如服裝類優衣庫、電器類如YAMADA電器、家居類有Nitori、無印良品;

這裡面有一個松本清,女生們應該會熟悉;

然後左下角的是大創、堂吉訶德這一類,極致低價和極致性壓比的業態。

這些企業不是在同一個階段一起冒在這張圖上的,其實它們是伴隨著前面所提及的三個消費時代出現,包含著業態潮起潮落的邏輯變化。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那麼,在這3個不同的消費時代,業態的演變邏輯又是什麼呢?

同質化消費時代,大家就知道去收集電視、冰箱、洗衣機這三大件。

所以在當時,可以滿足大家需求的百貨和綜合商超,當時日本的百貨和綜合商超基本會把店開到1萬平左右,商品非常豐富,但是種類並不豐富。

比如說你現在去便利店買水,店面肯定是一瓶瓶賣給你的,且它的SKU會相對多,但是在當時的日本的綜合商場裡面,都是一箱箱賣。

所以當時人們去這些地方購物有兩個詞,一個叫Standard Package,就是像現在福袋一樣的方式,而另外一個叫One Stop Shopping(一站式購物),就像現在中國農村的人去城市買東西,會一次性買一週的帶回家一樣。

所以,同質化消費時代是百貨和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的時代。到了差異化消費時代,生活商場裡的品類無法滿足年輕人的多元需求,所以服裝、傢俱、電器這些垂直品類獨立出來,形成垂直業態。

如優衣庫,把綜合商場裡面的服裝業單獨拿出來,自己去和供應商去合作,把供應鏈的成本降得越來越低,把選擇的深度做得越來越廣,這就是【品類殺手業態】分層化消費時代,我們回憶一下剛才所提到的分層化消費時代的消費特徵,去品牌化、極致低價和極致性價比,同時大家開始去注重便利性和情感的連接和寄託,所以CVS業態、5元店業態和SPA業態開始興起。

比如優衣庫其實早期就是一個服裝經銷商,和紅豆、海瀾之家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傳統的服裝品牌渠道加價率是很高的,因為層層代理。當時優衣庫做了一件事,砍掉所有的中間商,把供應鏈和渠道鏈接起來,把傳統的6倍服裝渠道加價率砍到2~3倍,做成了今天的優衣庫。

在日本經濟不好、大家都沒錢的時候,優衣庫得以迅速崛起,這就是當時的趨勢。

5元店、大創和堂吉訶德這些業態,也是分層化消費時代的產物。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在中國,【場】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中國目前一二線城市,其實更接近於日本分層化消費時代的業態分佈狀況。

比如說你在北京去SKP商場的時候,有一些大牌都在裡面,也有優衣庫,什麼都有,但是中國目前沒有藥妝店,同時你發現在下沉版的名創優品起來之前,中國的5元店業態一直缺位。

再往前10年,把日本映射到中國目前

三四線城市,會發現便利店不會去開,為什麼?因為便利店有一套嚴格的選址模型,門店面積100平左右,2000個SKU,40%-50%的生鮮熟食,同時覆蓋周圍商圈1~3公里左右,要2000人的人口密度,對人口收入也有要求。

像我剛才所提到的大創這樣的業態,是日本最大的百元店業態,也需要非常大的人流量支持。它的選址模型裡面,每個店覆蓋人群是在1.6萬人左右,如果商圈達不到這樣要求,不可能在這裡開店,因為會虧錢。所以你會理解零售渠道,它特別容易受線下零售基礎設施的影響,所以才會呈現按照區域分佈的變化

剛才所說的是三四線城市,那麼再往前30年,比如說中國目前的五六線城市,其實就類似於日本的同質化消費時代。基本上就只有百貨和綜合商超,優衣庫都不會下去的。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最後,中國農村是怎樣的狀況呢?沒有連鎖業態,只有夫妻老婆店,或者說每個村的村頭有一個專門用來批發商品的夫妻老婆店。

所以你會發現日本不同的消費時代,隨著時間橫向演變的渠道變化特徵,是可以映射到中國不同線的城市裡。

未來全渠道一定是必然趨勢,但是,當前中國很多人做全渠道,理念和日本不太一樣。日本注重的是“利他精神”,國內會相對強調“利己性”。

那,為什麼說中國【場】的重構已經開始慢慢接近尾聲了?

以零售渠道為例,如果你想在線下去開一家店,其實是很重的事情:你要去進貨,這在你資產負債裡就是存貨;然後你要去開店,固定資產就會很高,所以無論你做線上還是線下,資產佔總收入的比重都很高。

但是,一旦當你站住腳,形成規模效益,那麼資產利潤率就會越來越高,資產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強;同時,你再購置生產資料的時候,你的成本會越來越低,形成良性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說,你很難再造一個京東或者天貓,因為他們的供應鏈和技術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

其實,對於目前的內容流量傳播渠道也一樣,不管是抖音還是快手,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內容、生產的供應鏈,之後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規模效應和壁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流量紅利與規則紅利將會逐漸消失。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場的重構已經慢慢接近尾聲。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如何切入中國的下沉市場?

我們剛才提到了,下沉市場有很大的渠道紅利,那麼應該怎麼切入呢?

如果拿日本來參照的話,日本沒有下沉市場,它是一個非常整齊劃一的社會,不是摺疊的市場,但是日本有打消費降級的業態。在兩次石油危機,1990年代的“平成不況”(經濟衰退),2008年的雷曼危機,都崛起了一大波消費降級業態。

日本的消費降級和中國的下沉市場有很多相似點,比如消費慾望都處在較低的狀態;也有很多不同,比如中國的下沉市場是處在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日本是由奢入儉,相對更理性。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策略,你可以利用日本消費降級的邏輯去切入中國的下沉市場,然後再對下沉市場的人群進行消費升級的改造。那麼,什麼樣的業態可以被拿來參照呢?

就是極致低價和極致性價比業態。

比如堂吉訶德、大創、優衣庫;堂吉訶德,是賣尾貨出生的,我稱之為“線下版的拼多多”;大創,做全品OEM,我稱之為“下沉版名創優品”;另外就是日本的優衣庫,我認為在此基礎上完全可以做出一箇中國版的優衣庫,因為日本優衣庫的供應鏈大部分就在中國。

「下沉之王」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什么?我在日本零售业看到了答案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分享。

接下來我們會講幾個可以借鑑的下沉市場打法和具體案例,同時一起看看中國未來品牌發展(也就是“貨”)的趨勢是什麼。

大綱預覽

案例一:下沉版名創優品——大創

案例二:無印良品為什麼敗走中國?

八、在日本,【貨】的演變趨勢是什麼?

九、從人貨場的重構,看未來品牌的趨勢

案例一:為什麼無法再造一個完美日記

案例二:渠道品牌的創新與破局“話梅”

歡迎大家明天持續關注

精華版直播回放在【公眾號後臺】回覆【房家毅】獲取!

-今日互動-

你覺得中國能複製出一個優衣庫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