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聚焦顯示面板,TCL更名能否“改命”?

全面聚焦顯示面板,TCL更名能否“改命”?

1月13日,在TCL集團的一紙公告中,已經使用三十年的“TCL集團”將停用,取而代之的名稱是“TCL科技”。

其早年為人熟知的老牌家電企業身份即將消失。公告聲稱,“TCL科技”更符合公司的業務構成及經營現狀,同時也更能清晰準確表達“公司致力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科技產業集團”的願景和戰略定位。

更名的舉動受到關注,但並不令人意外。真正的“意外”是,2018年12月,TCL集團拋出重組方案,將以47.6億元價格將旗下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以及相關配套業務悉數轉出。交易完成後,營收將下降50%以上,上市公司核心主業只剩半導體顯示產業。

被剝離出去的智能終端業務,曾為TCL貢獻過半營收。幾十年的品牌聲望,也是來自於此。2018年中國品牌價值100強研究報告顯示,TCL的品牌價值高達880億元,持續13年居電視機制造業榜首。

這是當年TCL各項業務中收入佔比最高的一塊。以2017年財報為例,TCL多媒體(即電視)業務的收入達到353億元,佔總收入的32%,華星光電則只有28%。而根據奧維雲網的數據看,2020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將進一步收縮,預計銷量下降3.3%。

長期以來,TCL在A股市場股價低迷,徘徊在2-3元區間。李東生曾直言,“TCL分紅率是同業三倍,各項經營指標都比同業優異,我就是想不到為何股價會那麼低。”多元業務發展像是“雜貨鋪”,影響TCL的市場定位

智能終端業務在更名後正式剝離,“千億版圖”一半被砍。留下的華星光電與智能終端業務截然不同,投產以來展現了強勁的盈利能力,為上市公司貢獻了充足的現金流,堪稱“現金奶牛”。

目前,華星光電淨資產在整個集團佔比超過80%,淨利潤佔比超過90%,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實際上的核心主業。

重組後的過去三個月,TCL的股價從3.48元漲到了4.87元,最高日內突破5元,最大漲幅43%。資深業內人士劉步塵告訴億歐,自從智能終端剝離出去之後,TCL科技股價增長超過60%,是去年資本市場表現最好的少數家電企業之一。

分拆、重組之路坎坷

面板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行業,與家電以及手機智能終端的業務模式、管理模式差異巨大。隨著終端業務對TCL的貢獻利潤下降,也對華星光電的資本估值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加之,面板生產線項目承受資金壓力巨大,急需搭上資本快車進行募資。讓華星光電分拆上市,顯然迫在眉睫。

事實上李東生下決心並不晚,只不過兩次計劃都最終流產。

2014年,TCL集團試圖控股深紡織。深紡織的業務以偏光片為主,這是液晶顯示器重要材料之一。TCL與之實現重組,可以向面板產業鏈上游進行延伸。

但當年6月10日,TCL集團終止了這一申購案。根據TCL的公告,是由於“目前某些實施條件尚不成熟”。

到了2016年,華星光電分拆、借殼上市再次呼之欲出。9月,TCL集團發佈公告稱,擬對旗下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資產進行重組,該公司此次重大資產重組的主要交易對方包括但不限於深紡織A。

好事本將近,但到12月大事再次擱淺。

兩次分拆上市失敗,背後都與政策環境相關。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分拆有硬性規定,子公司淨資產不得超過母公司的30%,淨利潤不得超過50%。作為TCL集團下屬的子公司,華星光上述兩項指標長期以來均超出規定。

一邊面對兩次與深紡織的“聯姻”失敗,TCL仍一邊繼續推進讓華星光電登陸資本市場目標。

獨立上市的辦法行不通,TCL又通過“曲線上市”,反向分拆其他業務整合進香港上市公司。

2017年,TCL集團以40.34億元收購華星光電10.04%股權,至此已直接持有華星光電85.71%股權。國開基金和粵財信託分別持有11.00%和3.28%的股權。但二者僅為財務投資人,TCL近乎實現了對其100%的控制權。

一年後,TCL集團向TCL實業控股以47.6億元出售終端和家電資產。這意味著,上市公司正式成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華星光電“借殼上市”成功。只不過這一次的“殼”,正是母公司TCL自己。

李東昇的面板夢

2009年,TCL以投資華星光電245億元,正式進入面板行業。

再往前倒推兩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興起。含有背光模組的液晶面板成本佔到整機成本的70%-80%,可在當時瘋狂的價格戰裡,能拿走大額利潤的卻是上游面板企業。核心技術受制於引進技術,國產彩電品牌們對此無能為力。

加上此前由於通訊業務虧損、電視業務衰敗,2004年到2007年三年,集團陷入陣痛期。

上述原因,使得位於產業鏈上游、代表未來新興產業方向的面板領域,逐漸成為TCL思考核心業務發展的新方向。重組後,華星光電也更名為TCL華星。

老對手京東方,是永遠都繞不開的話題。在集團重組時,把TCL華星打造成“全球產能最大、集中度最高的半導體顯示產業基地”的口號,也暗示著雙方的霸主爭奪較量越來越激烈。

根據IHS Markit數據顯示,京東方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顯示面板出貨量登頂全球第一,而在顯示面板五大細分領域也做到出貨量全球第一。

規模上的亮麗數據,另一面卻是難掩的盈利困境。近年來,京東方的淨利潤已經呈現出持續下跌狀態。

2019年三季度,京東方實現營收306.83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4億元,淨利潤同比下滑54%,淨利潤率也進一步下降。

相比之下,華星光電雖然近期也出現營收、利潤增速放緩情況,但表現出了更好的盈利能力,自成立以來保持連年盈利。

有評論認為,相較於京東方全領域快速發力的龍頭策略,TCL華星採取了在細分領域做強、專注發揮後來者優勢的投資和經營策略,即使在市場份額和產線數量都較低的情況下,憑藉細分領域精準的線體投資佈局、產業鏈協同優勢、以及極致的運營效率,確保了業內領先的盈利水平。

在產能落地上,雙方擴張腳步不停。2019年9月,TCL華星印度模組項目動工,一期規劃年產出800萬片大尺寸及3000萬片中小尺寸模組,預計在2020 年上半年量產。而華星OLED試驗線預計2020年開始建設並落成。

而京東方在近日也宣佈,擬投建12英寸OLED微顯示器件生產線;上一條投建的8英寸硅基OLED微顯示器件生產線,也在今年實現量產出貨。

對TCL華星而言,除了要應對眼前與京東方的競爭,還要應付面板市場週期下行的嚴峻挑戰。

眾多面板企業競相進行產能競賽,試圖以規模優勢奪得話語權,但短期內全球包括中國電視整機需求提升有限,導致產能嚴重大過需求,面板價格下降,企業盈利下滑。

哪怕是在重組後被李東生寄予厚望的TCL華星,在2019年第三季度內營收為245.6億元,同比增長28.4%,淨利潤13.0億元,同比下滑28.7。李東生年初坦言,TCL華星半導體顯示業務遭遇行業週期性低谷,至少還有兩到三年。

目前,中國大陸已是全球液晶面板產量最大的地區。與此同時,新一代面板技術OLED時代也正到來。

相比液晶面板市場的飽和,OLED面板市場供不應求,企業開始轉投其中。OLED 高端面板與液晶面板的差異也會體現在企業營收、利潤上。

海外面板巨頭中,Samsung Display和LG Display相繼宣佈停止停止液晶面板生產線。多家國內企業也發力OLED。以京東方為例,2018年投資建設一條第6代AMOLED(柔性)生產線,生產高端手機顯示及新型移動顯示產品,項目投資總額465億元。

今年1月1日,武漢華星光電6代柔性AMOLED產線量產出貨,這意味著350億元投資的武漢華星光電t4項目已實現量產。

不過,劉步塵看到,“TCL集團下的華星光電主要佈局液晶面板,缺乏OLED佈局,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說,TCL所佈局的印刷式OLED遲遲難以走出實驗室。

TCL華星在Micro LED上也在加快研發佈局。Micro LED技術被認為是OLED的下一代技術,但卻還缺乏成熟的產業鏈。

劉步塵告訴億歐,目前全球在Micro-LED上有實質佈局的只有兩家企業,一家是三星,一家是康佳。康佳也是剛剛佈局,形成實際產能可能要一年之後。

重組、更名的餘波,疊加行業週期下行的寒冬,TCL的面板夢將駛向何處,或許還要取決於其能否頂住壓力、逆勢而上。

四次轉折

TCL發展將近40載,已經歷過四次重大轉折。

似乎自帶敢於冒險的基因,每次轉折來臨,李東生和TCL所作出的斷腕抉擇,在事後看來都是險中求勝。

最早時候,TCL的前身TTK公司只是惠州當地的一家磁帶企業。但小磁帶的大生意,在1984年時也做到了1400萬盒的年銷量。好景不長,由於港方股東的突然撤資,TTK面臨業績空白。

眼看著大廈將傾,李東生看準了電話機業務的前景,一舉拿下2萬臺電話機搞定了TTK的新業務方向,也直接促成TCL在1985年的正式誕生。

第二次轉折,是在盈利不及通訊業務十分之一的彩電業務。

1993年,TCL集團在正式成立後進行重組整合。作為旗下電子集團的老總,李東生面臨的挑戰,是需要像當年開創電話機業務一樣,開闢電子集團核心業務。

他選擇押寶的大屏彩電賽道,當時既有東芝“火箭炮”、索尼“低音炮”等海外品牌,還有長虹、康佳等國產品牌林立。

外資企業壟斷高端、國產企業“低價戰”的內外夾擊中,李東生祭出了“TCL王牌彩電”,並通過邀請當紅明星做代言、建設銷售網點、併購蛇口陸氏工廠的方式,讓“王牌”在競爭大戰裡站穩腳跟,也把原本盈利不高的彩電業務推上了國產彩電王者的寶座。

隨著“阿波羅計劃”、“龍虎計劃”的啟動,TCL兵行海外的野心開始真正釋放。不幸的是,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項目兩起重大併購發展到後來,並不只是“讓國際化戰略躍上一個新平臺”這麼簡單。

相反,兩起併購像“有毒”的甜美蛋糕,讓TCL在業務整合上陷入困難。與此同時,TCL國內彩電、手機業務虧損。這些情形,將TCL集團整體拖入連續三年頹勢難以遏制的局面。

2006年,李東生在《鷹的重生》中深刻反思這場國際化併購戰。他逐漸意識到,產業的上游——核心技術能力與基礎部件能力才應該是企業的競爭力。

而華星光電在TCL集團中的地位,也在此後不斷上升,並最終成為TCL第四次轉身的核心。

第四次轉折,便是TCL從2018年底的成功重組到今年年初的更名。“割捨”熟悉的原主業、“消滅”多元業務轉戰行情低迷的戰場,只為改善股價表現,聚焦以半導體面板產業的核心主業。

和前幾次身處轉折點一樣,李東生和TCL科技將徹底展開又一次冒險。也和前幾次的歷史轉折一樣,TCL的冒險都在為這段話寫下現實的註腳:

在那篇2000多字的文章裡,李東生用鷹的蛻變與企業變革作比,“在企業的生命週期中,有時必須作出困難的決定,開始一個更新的過程。必須把舊的、不良的習慣和傳統徹底拋棄,有時可能要放棄一些過往支持我們成功而今天成為前進障礙的東西,使我們可以重新飛翔。”

1.中信出版社:《鷹的重生:TCL追夢三十年1981-2011》,藍獅子財經

2.財經雜誌:《爭議聲中的TCL重組真相》 ,餘樂 王穎 陸玲

3.蘇寧金融研究院:《京東方離全球“面板之王”的桂冠有多遠?》,羅垚

4.界面新聞:《TCL分家》,張藝 王子辰

5.互聯網圈內事:《TCL又重組,老牌企業的四次關鍵轉身》

6.阿爾法工場:《全球面板行業凜冬已至,如何成為穿越暴風雪的少數派?》,於辰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