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子不願有太多忠臣義士,忠臣的形成反映了百姓的苦難

南懷瑾:老子不願有太多忠臣義士,忠臣的形成反映了百姓的苦難

中國文化的分類兼論用人

真講“謀略學”,要先有幾個方面的認識,以前講《論語》時曾提到過,中國文化大致分為君道、臣道和師道。

君道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臣道也包括了領導的藝術,不過,比較有承上接下的哲學與藝術;至於師道又另當別論。可是說到師道,我們中國文化歷史上有句成語,在曾子這本書中,曾經提出一個原則:“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們的歷史經驗,“用師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稱之為尚父,這稱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當然不是現代所說乾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對尊長一輩的人,才能稱呼的。歷史上列舉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呂望(姜太公),都是用師,就是領導人非常謙虛,找一個“師”來“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於齊桓公用管仲,漢高租用陳平、張良之流,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

至於“用徒者亡”,是指專用服從的、聽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這是曾子體察古今的歷史經驗,而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大原則,由此可知師道也很難講。

南懷瑾:老子不願有太多忠臣義士,忠臣的形成反映了百姓的苦難

公私義辯,度與博弈。

如戰國時候,趙國宰相虞卿的故事(在《戰國策》,或《史記·虞卿列傳》裡都有記載)。虞卿這個人了不起,他曾著了一部書——《虞氏春秋》,比呂不韋寫的《呂氏春秋》還要早一點——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平民出身,遊說諸侯,得到趙王的信任當輔相,而在當時國際之間,那麼紊亂的情形,他起碼比現在的基辛格更高明。

這個人非常講義氣,他已經當了趙國平原君極為信任的輔相,而他的朋友,魏國的公子魏齊,在魏國出了事情被通緝了,逃到趙國來找他。按當時的魏趙之間的關係,趙國是應該把魏齊送回魏國去的。可是虞卿是趙國的輔相,魏齊以當年未發達時的私人朋友身份去找他,如果站在法制的立場,虞卿應該把這件事報告趙玉,把魏齊引渡到魏國去。而虞卿認為如果這樣做太不夠義氣了。魏齊是自己年輕未發達時的好朋友,今天他在魏國政治上遇到這樣大的困難,偷偷來投奔,如果把他送回魏國,就太不夠義氣,因此“棄相捐君”,連宰相都不當了,偷偷離開了趙王,帶魏齊一起跑了。這件歷史上的故事,從作人方面來講是難能可貴的,這是講義氣,但對公的大義而言,這種義氣是不對的。

第二件故事,在《古文觀止》上就有錄載,戰國時代魏公子信陵君,是戰國時的四大公子之一,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先後齊名,都爭相養士。信陵君名無忌,和趙國的平原君是好朋友,平原君有了急難,非要魏國出兵,可是魏王不答應,於是找信陵君,信陵君就把魏玉發兵的印信偷出來——送了一件最名貴的皮大衣給魏王寵愛的妃子,把印信偷出來,發令出動自己國家的三軍,幫助趙國打垮了敵人。這件事在信陵君來說,對趙國的平原君是夠義氣了,但到底兵符是偷來的,並不是國家元首發布的命令,也是不對的。

所以對這兩件事的結論是“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廢”。以歷史上這兩個大名人的故事來講義,他們違背了大義。為朋友可以賣命,犯法就犯法,為朋友是真的盡心盡力了,這種私人的義氣是夠重的,但是這兩個人可不能只講私人的義氣,因為他們是有公家職務的人,這樣做違背了職務的守則,是對上不忠實的。“守職奉上之節也是義,所以從這兩件事上來講,他們實在有虧職守。因此毛公(趙國隱士)就批評信陵君,這樣做,對於趙國雖然有功,而對於他自己的魏國來說,就並不算是合理了。凡這一類的歷史故事,把義做得過頭,反過來了,就容易變成虛偽,都是為了私心而用手段的。

南懷瑾:老子不願有太多忠臣義士,忠臣的形成反映了百姓的苦難

取才,不拘一格是道

孟子在齊國十分不得志,於是打算離開這裡了。在臨走之際,他給齊宣王下了一劑狠藥。說“王無親臣矣。”即大王您沒有值得信任的臣子了,因為“昔者進賢,今日不知其亡也。”過去有人推薦了人才給您,但是都不得重用,最後都悄悄離開了。齊宣王於是問他如何取才。孟子回答他說:“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意思是說,如果您真遇到賢才的話,就不要拘泥於成規,應該越級拔用,使得人盡其才。

由此,南先生對中國古代歷來的人才選拔進行分析,認為每一個朝代穩定之後,人才選拔上都會出現世臣巨族門第之見。即使自唐太宗以選拔考試取士以後,經過歷史年代的累積,門第世臣的弊病還是屢屢發生,很難做到“拔識於稠人”,即從普通百姓中選才的程度。為此多少人懷才不遇,又使國家太多的人力資源遭受損失。

孝子賢臣相對論

如果孝子賢臣的出現要付出一個時代的代價,那麼不出現也罷。

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老子提出天道自然道衰微了,後世之人便開始提倡仁義道德,不料結果卻適得其反。隨著知識的發達,教育學問的普及,社會中陰謀詭詐、作奸犯科的人也越來越多,故老子“絕利棄智”的思想不無道理。

南懷瑾:老子不願有太多忠臣義士,忠臣的形成反映了百姓的苦難

“六親不和有孝慈”,南先生進一步做出解釋,如果家庭是個美滿的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那麼個個看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如果家中出了個孝子,相對之下,便有不被認同的不孝之子,因此說,六親不和,才有所謂的“父慈子孝”。 同理,“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不希望歷史上出現太多的忠臣義士,因為歷史上所謂的忠臣無不生於生靈塗炭的亂世,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百姓的苦難。如果國家風調雨順,永處太平盛世,人人自重自愛,沒有殺盜淫掠之事,那麼也就無所謂忠奸之分了。

南懷瑾:老子不願有太多忠臣義士,忠臣的形成反映了百姓的苦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