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貧困地區群眾喝上“幸福水”

原標題:讓貧困地區群眾喝上“幸福水”

編者按:甘肅乾旱少雨,水資源短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覆蓋人口分佈廣泛、類型複雜,點多、面廣、量大,制約著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群眾的飲水安全。

農村飲水安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任務之一,是水利扶貧的頭號工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問題。2019年,甘肅各地積極開展農村飲水安全衝刺清零行動,聚焦重點難點,緊盯問題漏洞,精準發力,紮實行動,全力以赴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歲末年初,記者走進臨夏縣、東鄉縣、秦安縣和隴西縣,實地探訪冬季農村群眾飲水現狀,探尋各地在保障農村飲水安全中的亮點。請大家一起關注農村飲水“最後一公里”的故事。

東鄉:實施管道改造 破解飲水難題

“我們這裡海拔高,自來水通了好幾年,可一到冬天,水管受凍就沒水喝。”2019年12月末,站在東鄉縣龍泉鎮荒山村臥亂社的海拔約2300米的山頭,村民馬寶山看著片片降落的雪花回憶著。

也就在去年,這種情況改變了。“縣裡重新埋了水管,還讓我們老百姓監督工程質量,拿著2米的木棍測量埋深,深度不夠隨時反映情況。”馬寶山說,“確實有效果,如今天氣這麼冷,水都通到家裡了!”

馬寶山家的變化,是東鄉縣去年著力開展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清零行動所取得成果的縮影。去年,東鄉縣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積極銜接,整合投資2.669億元,開展清零行動。

為了讓投入的大筆資金全面發揮作用,東鄉縣科學統籌規劃、爭取項目支撐、強化監督檢查、狠抓施工質量、全面鞏固提升,確保清零行動取得良好成效。

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東鄉縣海拔高,山大溝深,飲水管線長,群眾居住分散,一直以來,工程管線輸水壓力大、供水末端吃不上水等問題比較突出。

為了徹底摸清飲水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癥結問題,臨夏州與東鄉縣組建調查工作小組,在全縣24個鄉鎮開展飲水安全現狀摸排調查工作,以入戶設施、村級管網、支幹管、供水主管為倒序的方式推進,逐一詳查未通水原因,摸清“末梢神經”問題。

同時,省水利廳派駐專門指導小組給予技術指導。2019年4月省水利廳派駐常駐指導組入駐東鄉,8月又從省疏勒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抽調30人進行指導。

在施工中,當地成立督查組全程跟蹤督導,採取明察暗訪、現場督查等方式,嚴查工程施工環節、施工程序、材料質量等。同時,聘請第三方質量監督單位,對所有工程質量環節全程進行質量檢測。當地紀檢監察機關前移關口,對職能部門履行工程質量、施工進度、資金管理、項目程序的監管責任情況進行一線督查,實現對監督的再監督。

為了充分發揮行業部門與群眾監督作用,省水利廳通過發通報與主要領導約談機制等,隨時反饋問題、督促整改;各鄉鎮、村組建了由包村人員、村社幹部、群眾代表共同參與的村級質量監督小組,人手一根2米長的標杆,隨時測量深度,用“小木棍”撬動“大監督”。

全方位的監督機制帶來的效果,在施工中得到有效體現——28座不合格閥門井、1座200立方米蓄水池責令拆除重建,140多處50多公里挖深及夯填壓實不夠的管道責令全部返工和重新夯填。

東鄉縣高度重視供水管理運行,按照“全縣一張圖,供水一家管,城鄉一個價,管理信息化”的思路,構建了縣有管理中心、片有管理站、鄉有管理所、村有水管員的四級管理模式。同時籌措資金36萬元購買農村供水管網第三方保險,設立100萬元的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基金,提高了搶修效率和養護能力。

多方助力,農村飲水清零行動成效顯著。2019年,東鄉縣因凍脹和老化受損管道2069.32公里經過重新鋪設和改造,佔到全省管道改造的約三分之一,使得8.48萬人供水不穩定、1.77萬人自來水未入戶的飲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臨夏:建設惠民工程 呵護村民健康

“1995年大旱,為搶泉水打架;1999年家家戶戶有了水窖,有水喝了;2004年我們用上了自來水;2019年政府實施鞏固提升工程,都是為了咱老百姓的一口水。”在臨夏縣民主鄉五星村64歲的村民馬秉龍記憶裡,喝水的變化相當大。

臨夏縣在農村人飲工程建設前,北塬片群眾只能飲用儲存起來的窖水,西南片屬梁峁山陰區和乾旱丘陵區,群眾主要依靠雨水、井水、地表泉水作為飲用水源。飲水情況的嚴峻,嚴重影響了群眾身體健康,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對此,當地通過統籌整合、金融貸款、縣級自籌等方式,先後投資2.36億元,實施北塬片、西南片、西北片、南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2013年徹底解決了全縣25個鄉鎮、218個村、近36萬人和積石山縣、和政縣4個鄉鎮部分村社4萬多人及所養大小牲畜的飲水問題。

建設早、基礎好,特別是建管分離運行模式,讓臨夏縣在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方面發揮很大優勢。但隨著發展,當地遇到飲水新問題。“大夥兒最怕下暴雨,水管破了,經常吃不上水。”馬秉龍說。

據瞭解,2004年建成的南區農村供水工程因設計標準低、管徑小、承壓等級小、建成年代久等原因,經常出現管道破裂漏水、供水不足,導致供水範圍內7個鄉鎮,尤其是路盤、黃泥灣、民主、尹集4個鄉鎮經常出現停水的現象,特別是夏季更為嚴重。

為了徹底解決片區群眾飲水難題,從2018年開始,臨夏縣分兩年實施南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埋設長分別為40.7公里、6.9公里的路盤幹管和尹集幹管,在路盤鄉修建1000立方米和300立方米的蓄水池2座、尹集鎮修建500立方米蓄水池1座……通過實施提升工程,安全供水極大提升。

“針對管徑小的問題,我們埋設副管的管徑從以前的160毫米升級為273毫米,管材也從PVC管升級到鋼管、PE管。”臨夏縣水務局局長賈勝秀介紹,值得一提的是,鞏固提升工程建設中,臨夏縣沒有廢棄原南區農村供水工程的舊管網,充分將其與新工程管網聯通起來,做到了雙系統運行,使管網運行更加穩定,提高了供水保證率。

“主管出了問題維修時,副管還可以繼續供水。如果遇到非常情況,調蓄水池還可以發揮作用。就拿民主鄉來說,新修的3個調蓄水池的水可以供群眾使用三到七天用水。”賈勝秀說。

經過兩年建設,臨夏縣南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有效解決了7個鄉鎮11.38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政府一直都為咱考慮呢,這下好了,以後不愁水管破裂就沒水喝了。”馬秉龍笑著說。

秦安:建設信息平臺 用心服務農戶

“自從2019年換了新水錶,水費就可以在網上繳了,很方便!”隆冬時節,走進秦安縣葉堡鎮牌樓村一組村民何建平的家,他迫不及待向記者展示,“不僅可以繳水費,通過手機還能隨時接收到停水通知,以便家裡提早做準備。”

何建平所說的新水錶,指的是物聯網水錶,2019年以來,秦安縣試點引進物聯網智能水錶,在21個村引進物聯網智能水錶7084只,村民通過微信等終端就能繳費。

收繳水費方式的小小改變,背後是秦安縣為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的不斷探索。

據瞭解,2019年秦安縣完成冬季凍管改造工程211.6公里,安裝水窖水水質淨化設備111戶,整自然村組自來水入戶安裝38個自然村組3177戶零散戶。

為了推動供水服務更加優質高效,當地結合鞏固提升工程,建設起集全縣飲用水自動控制、在線監測、水費管理、投訴監督等一體的信息共享平臺,著力實現視頻監控、統一調動管理。

信息化管理供水,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帶著滿滿的好奇,記者走進秦安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全縣各供水工程概況、供水全過程的實時狀況、收繳收費的狀況等,一覽無餘。

“信息化平臺對全縣水源地、水廠、高位水池、調蓄池及村級供水管道的供水全過程,進行視頻與運行工況遠程監控,飲水設施故障及管道漏損、偷水、停水等問題能及時發現,快速處理。”縣水務局局長陳元定介紹,信息化平臺首先在有效保障全縣農村飲水安全發揮出重要作用。

此外,通過監控指揮中心與各分管理站的遠程視頻會議系統的建設,指揮中心可以對各分管理站快速遠程調度指揮,結合平臺信息的共享機制,逐步實現更高效的全區域統籌管理。

農村人居分散,水利工程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為了確保工程長久安全運行及日常維護,以水養水自然是最好的方式。

記者看到信息化管理平臺上,對全縣各區域水錶安裝與售水狀況進行有效監控,並進行統一數據整合與集中統計分析。“這可以幫助我們及時掌握和管理全縣水錶安裝狀況和營收狀況,逐步降低產銷差,提高水費回收率。”陳元定說。

信息化帶來的好處,遠不止這些。就水費收繳一項,十分便利。

“我們水管所一共4個人,負責8個村3000多戶村民水費的收繳、維修工作,以前光收水費就忙不過來。”葉堡供水管理所所長葉寶生說道,“2019年大家換了物聯網水錶,我們的工作重心就從水費收繳變成了日常維修,人手騰出來了,維修效率自然高了,群眾滿意度越來越高。”

說到維修,據瞭解信息平臺上將各工程維修保養、任務執行等日常生產工作進行管理與跟蹤,對日常維護知識,制度檔案,各級責任體系人員對信息統一管理,提高了全縣飲水工程管理效率,提升了供水服務水平。

隴西:關注偏遠村落 水潤萬家心田

“2019年9月以來,我們這裡供水終於穩定了!一擰龍頭就有水,家裡的水龍頭真正發揮作用了。”2019年12月末,隴西縣文峰鎮黃家門村陰灣社66歲的村民徐發祥高興地向記者分享了家裡的新變化。

這份發自內心的喜悅來之不易。黃家門村位於南部山區,因為地處偏僻,吃水一直是個難題。“山下有個大口井,我們去那裡拉水,一次拉半噸,存起來吃半個月。”徐發祥說起以前吃水的日子。

直到2014年,隴西縣與漳縣共同建設漳隴飲水工程,黃家門村通上了自來水。雖說通上了水,可供水的不穩定,沒有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多的改善。

“不知道啥時候有水喝,運氣好的時候擰開水龍頭有水,我們就趕緊把家裡的盆子、桶子都盛滿水。”徐發祥說。

村裡為什麼供水不穩定?原因很複雜。據介紹,隴西處於漳隴供水工程供水的下游,而黃家門村處於漳隴供水工程的最末梢,水源地鐵溝河的流量受季節性影響差異較大,往往無法保障工程下游的群眾用水。

漳隴供水工程供應的隴西南部山區的8萬多人,有約三分之一存在供水不穩定的問題,而位於工程末端的黃家門村的問題則最為突出,“黃家門供水不穩定、水龍頭成了擺設”成了群眾打電話、微信投訴中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

對此,隴西縣2019年全力開展水利工程補短板工作,啟動實施了總投資5563.49萬元的首陽水廠至四店梁輸水工程,利用引洮一期供水工程的水資源替換漳隴工程水源,從根本上解決南部山區8.54萬人的飲水不穩定問題。

針對已建農村供水工程部分區域管道運行壓力大、缺少調蓄減壓設施等影響供水不穩定的問題,隴西縣新建各類調蓄水池281座,泵站4座,溝道防護1.25公里,埋設各類管線543.32公里,有效解決農村供水質量不高的問題。

在保障農村飲水安全補齊短板的過程中,複雜的地理地形條件為施工帶來很多困難。永吉鄉尖山村周邊都是石山,施工難度大、費用高。為了儘快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當地水務部門就近尋找水源,通過打井埋管,修建了一個50立方米的蓄水池,將自來水接到了尖山村21戶村民的家中。

尖山村包家窯社貧困戶魚軍成如今慢慢適應自來水通後的生活。“以前都是去溝裡擔水,路陡不好走,冬季下了雪,路滑難行,吃水更難了。”魚軍成說,“現在,再也不用發愁了!”

據瞭解,2019年,隴西縣在擴大自來水覆蓋面上,秉承“應入盡入、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原則,積極謀劃實施總投資3627.7萬元的2019年精準扶貧飲水安全項目——

對居住相對集中、具備自來水入戶條件的9627戶,通過管網延伸接通了自來水;對居住偏遠零散、不具備入戶條件的70戶,通過水窖配備淨水設備解決飲水不安全的問題;對因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施工的3個自然村,通過引泉改造解決了303戶農戶飲水問題;對自來水管網無法覆蓋但農戶居住相對集中的自然村,通過修建7處集中供水點解決了245戶農戶飲水的問題。對親屬、鄰里關係融洽的農戶通過簽訂共用水源協議,保證了2189戶農戶飲水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