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婚姻,就像縫衣服。我們每個人,都像一件充滿破洞的衣服。而高質量的婚姻關係,可以將我們的破洞縫補起來,成為一件完整的衣服。”

無論你跟誰結婚,你的傷口,都在那裡。如果我們在關係中,一遇到問題就選擇逃避,那麼不管談多少次戀愛,都是在舊傷中不斷輪迴。

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我們會愛無能

現在,我們的婚姻為什麼愛出現問題?自主選擇權增加了,但愛的能力卻沒有培養起來。

什麼是愛的能力,最重要的有兩點:尊重伴侶的差異,營造愛的容器。很多時候,人們在親密關係中,追求的是一種創傷性的彌補,比如從小缺愛的女孩子,就極容易被暖男吸引。因為,暖男代表著那個從小就缺失的“理想父母”。

在關係的浪漫期,我們彼此都認為,對方是自己的“理想中人”時,關係中充斥更多的是對伴侶的幻想,俗話說“因為不瞭解而在一起”。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發現伴侶並非如我們理想中的樣子,看到了伴侶與自己的諸多差異。又如果不能以合作的方式處理這種差異的時候,關係就極容易出現裂痕,比如有人尋求外遇,從一個“理想伴侶”,過渡到另一個“理想伴侶”。此時,就是“因為了解而分開”。

因而,若想婚姻長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尊重伴侶與自己的差異,並能在這種差異中,尋求一種方式,能夠同時滿足彼此的核心需要。愛的能力,除了能夠尊重伴侶的差異以外,還有一點就是,能夠為對方營造一個容器,將對方不能消化的負性情緒—厭倦、恐懼、擔心等,通過鼓勵、安撫,使負性情緒得到轉化。

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負性情緒的轉化,其實很簡單,它只需要被看見、被理解,便能得到消化。

外遇,真的是婚姻的“世外桃源”嗎

出軌,往往是關係本身出了問題,我們無法從現有伴侶身上找到寄託,轉而尋求新的對象。

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小劉擁有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太太是他十分理想的對象,非常漂亮、溫柔、顧家,是個好媳婦、好母親。然而小劉在這段婚姻中,卻非常疲憊,太太常常因為他偶有應酬而與他吵架。

不僅如此,小劉覺得跟太太有太多的差異,兩人現在很難聊到一起。小劉喜歡草原,太太則喜歡繁華都市,小劉喜歡戶外運動,而太太則喜歡宅在家。小劉想要談談天地,而太太則滿口孩子,柴米油鹽醬醋茶。

後來,小劉公司來了新同事,看起來非常有活力,小劉感覺她能理解自己,找到了久違的慰藉,於是迅速墜入了愛河—出軌了。

事後,小劉非常內疚,感覺太太沒有做錯任何事情,自己卻這樣傷害她。他嘗試和新同事斷絕關係,但分分合合很多次,依然藕斷絲連。

在看似完美的婚姻中,小劉其實內心非常疲憊。簡單來說,他無法在現有生活—循規蹈矩的工作,毫無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和活力。並且這種厭倦的感覺,又無法在妻子那裡得到慰藉。

小劉和太太生活上的差異,其實是很好調整的:

比如喜歡草原的小劉,可以在自己旅行的時候,給太太分享照片,也許就能激發太太對草原的興趣呢?

喜歡繁華都市的太太,如果在旅行過程中,安排一兩天到郊區小鎮,不也能滿足先生追求自然質樸的心願嗎?

如果小劉能夠放下面子,與太太分享對工作的不滿意,而太太呢,在小劉分享的時候,不用批評和評價的方式—比如太太不來一句“你真沒出息”,而是能夠安撫小劉的情緒,“我知道這個處境很糟糕了,我們一起想辦法看看怎樣解決好不好?”這個時候,小劉因工作帶來的負性情緒就可能被消化。

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如果太太能夠覺察到自己因先生偶有應酬就吵架的背後存在著匱乏,覺察到自己不安全感的來源,不以哭鬧的方式,逼迫先生成為自己的“理想父母”,而是尊重和信任先生,那麼這段關係中,她便能擁有更多的尊重、支持和活力。

很多時候,我們的負性情緒,因為自身的匱乏、恐懼、信念缺失等等,自己是無力消化的,這時候,婚姻就像一個容器,幫助我們消化,在伴侶的接納、理解和鼓勵中戰勝自己。

當彼此可以共同創造這個容器的時候,我們就因為聯合而變得強大,因為有你,所以我可以更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

而在小劉與太太的關係中,太太無法安撫小劉對工作、生活狀態的鬱悶,小劉也沒法安撫太太因自己應酬帶來的不安全感。雙方都無法為對方提供一個容器。

當我們的負性情緒無法自己消化的時候,伴侶也沒法提供一個愛的容器,此時,某一方就很容易躲進外遇營造出來的“世外桃源”裡。

“我們每個人,都像一件充滿破洞的衣服”

20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馬斯洛,在他的人類需求理論中指出,人類有五大需求層次,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歸屬的需求、尊重與愛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婚姻關係可以滿足性、繁衍的生理需求,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求,以及被欣賞、被尊重的需求,但在自我實現方面,卻很少看到婚姻的功能。

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有這樣一句描述婚姻的話,頗有深意:“婚姻,就像縫衣服。我們每個人,都像一件充滿破洞的衣服。而高質量的婚姻關係,可以將我們的破洞縫補起來,成為一件完整的衣服。”

丹丹現在是我們朋友圈中頗為成熟、知性的一位女性,婚姻也很幸福。但曾經她也是“作女”中的一員。那麼,在愛的關係中,丹丹是如何從“作女”完成蛻變的呢?

有一次,丹丹與先生排隊去香港太平山頂看夜景。排隊的人很多,先生當時收到一條短信,於是玩起了手機。看到先生在玩手機,丹丹立馬要求先生把手機給自己看。面對丹丹的要求,先生對她說,希望丹丹能夠信任他,尊重他的隱私。被先生拒絕的丹丹,更加懷疑先生一定在對自己隱瞞什麼,沒有安全感的丹丹,當著眾多人的面扇了先生一巴掌。

衝動過後,丹丹被自己這巴掌嚇蒙了,立馬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控制好情緒。心想跟先生的愛情肯定完蛋了。

被丹丹扇了一巴掌的先生也懵了,但他卻並未責罵她,只是默默地把手機交給丹丹。丹丹一看上面只是一個工作郵件,他當時只是在回覆郵件而已。此時的丹丹羞愧無比,向先生坦白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擔憂:自己的不安全感太強烈,害怕自己不夠好,會被先生拋棄。

聽完丹丹的哭訴後,先生把丹丹拉入懷中,抱著她說了七個字:“我知道,沒關係的。”

自此以後,丹丹再也沒“作”過了。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著傷口,它們會讓我們突然變得很尖銳—如丹丹扇先生的那一巴掌,但當傷口被看見、被理解—丹丹先生的反應,而不是被批判、被評論時,傷口便得到了療愈。

有一句話說:“跟誰結婚,不是結啊。跟誰結婚,都一樣。”

但這句話現在有了新的含義:無論你跟誰結婚,你的傷口,都在那裡。如果我們在關係中,一遇到問題就選擇逃避,那麼不管談多少次戀愛,都是在舊傷中不斷輪迴。

從匱乏走向完整,這是每個人終身需要修行的課題。

人最深層次的匱乏、傷痛,只有在最親密的關係中—比如婚姻中,才能暴露出來。當我們被療愈了,就是從匱乏的人,成長為完整的人。

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如何走向親密:分享脆弱,袒露真實的自我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時候我們期望彌補成長帶來的創傷。在原生家庭中,最大的創傷,便是我們不能被無條件接納,我們活在指責和苛求當中,陷入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如果在原生家庭,我們沒有得到自己“值得被愛”的確證,那麼在親密關係中,便希望得到證明。

有時,我們在自己的傷口裡面掙扎,不願意長大,其實並非不願對自己負責,而是那個未被破解的魔咒—“我到底是不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深深勾住,使我們無法前行,走向獨立和成熟。

未能得到“值得被愛”的確證時,我們的內在小孩會拒絕長大,以“作”的方式面對世界。直到“被愛”得以確證,“不被愛”的魔咒才能解除,從而從“小孩”成長為“大人”,成長成完整的人。

如前面提到,在丹丹與先生的關係中,丹丹因為內在的不安全感,退化成小孩子的行為—隨意向對方發怒,不考慮對方的感受。而丹丹的先生,接納並理解了丹丹不安全感,丹丹的傷口得到療愈,“魔咒”得以破除—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由此,丹丹從“小孩”完成了成長。

那麼,相愛的伴侶,如何互助,從而使彼此在關係中得到自我實現呢?

答案是:走向親密。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一書中,對“親密”的定義是:把自我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

由於長久自我保護的習慣,人多半相信袒露真實的自我只會招致別人的批判、拒絕和拋棄,很難相信有人肯接納我們內在的黑暗面。

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簡而言之,親密就是:分享脆弱,袒露真實的自我。

而突破親密障礙,最重要的則是:卸下偽裝和防衛—不批判、不評價、不指責。這樣即便暴露了內在的黑暗面,也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丹丹選擇向先生坦白:並不是先生的錯,而是自己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導致自己的失控。這就是一個分享脆弱的過程,沒有傲嬌、沒有強勢,只有一個受傷的孩子,袒露自己最真實、最脆弱的一面。

我們之所以難以實現親密,是因為我們用偽裝、防衛、自我保護的方式面對伴侶,這是伴侶之間衝突不斷的原因。我們故作強大,用指責、批判、評價的方式,掩蓋自己的脆弱和恐懼。你指責我,我也指責你,你批評我,我也批評你,追尋一種“我高於你”的優越感,拒絕分享脆弱,袒露真實的自我。

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為何分享脆弱,袒露真實的自我能幫我們走向親密,並在關係中發展自我呢?

當我們分享脆弱時,便從偽裝、防衛、自我保護(指責、批判、評價),深入到內在傷口,這個時候,因為我們與自己的傷口聯結,也與自己聯結。而與自己聯結是與他人聯結的前提。

而當我們在伴侶面前暴露傷口,並得到伴侶無條件接納的時候,創傷便得以療愈。一旦我們被無條件接納,便能發展出真我的美好品質—愛、堅強、勇敢、樂於分享和奉獻。這就是關係中自我實現的過程。

當內在最黑暗、最不堪的那一面被看見、被理解,便是見了光,黑暗就不再黑暗了。

最後,我將100多年前馬克·吐溫回首自己人生時講的一段話送給你:

在這個出軌的年代,婚姻有什麼意義

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