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對方與你達成共識?

本期導讀:

想要在人際交往、商務談判等過程中與對方“達成共識”,就需要學會恰當地“干擾”對方,讓其按照自己的設想行動。

  • 暗示法

  • 引導法

  • 影響法

  • 激將法

  • 巧拒不合理要求

本文是2020年1月推送的第29篇乾貨,計3622字,閱讀時間7分鐘。

文 | 宋子義

來源 | 企業管理雜誌(ID:qyglzz)

無論是朋友交往、商業談判、推銷,還是與他人發生爭議,很多人都希望對方能按自己的設想行動。

心理學家培特郎·福瑞德曾做過一個實驗:

對一批學生做性格診斷測驗。幾天後,他把每個人的診斷報告交還給學生,然後統計他們對診斷準確性的評價,即他們認為報告說對了多少。

總分是5分,最後測試準確度的平均分是4.3分。也就是說,學生認為診斷報告的準確率為86%,其中有41%的學生認為這份報告的判斷與自己的性格“完全”吻合。

事實上,福特瑞交給學生的診斷報告全部相同,而且是從小商店買的算命雜誌的文章中挑選了幾個句子拼湊而成。福特瑞的真正目的是想證明“人的自我評價不可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

因為,福特瑞對學生說這份報告是“你的”測驗結果。這時,學生的心理就被捲入情境中,從而影響自己的客觀判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一個人的選擇性認知裡,往往並非客觀理性,甚至會與客觀事實有較大出入。這種認知偏差困擾了人的心理,譬如,那些算命“大師”利用這種模糊語言,讓顧客認為自己算命極準。

讓對方按照你所期望的結果做出選擇,是這種認知的籠統性在實踐中的進一步應用。方法有很多,在這裡介紹幾種常見用法。

如何让对方与你达成共识?

1 暗示法

暗示法是通過事先影響對方的潛意識,讓他在不知不覺中按自己的要求做出選擇。

日本心理學家石井裕之曾在電視上演示過“A箱和B箱”的實驗。

當時石井裕之對隨機上臺的觀眾說:“請想象一下,這裡有A、B兩個箱子。”他用手勢指了兩個想象的箱子的位置。

“請立刻想象其中的一個箱子。”對方回答:“A箱。”

“為什麼選擇A箱?” “沒什麼,就是覺得應該選擇A箱。”他們說不出原因。

然後,石井裕之解釋道:“你以為是自己選擇了A箱,其實不然,是我讓你‘選擇’了A箱。”

在場的很多人都莫名其妙。其實這是一種心理控制測驗,秘密就在手勢的暗示上。

過程中,石井裕之先用左手指示“這裡有A箱”,再用右手指示“這裡是B箱”。然後放下雙手,問:“如果要立刻選擇的話,你會選擇哪一個?”在說到“立刻”時,他左手指向A箱的位置。

如此,“A箱”的印象就會跳進對方的潛意識裡,從而使他不知不覺地說出 “A箱”。

這種心理暗示法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的工作、物品銷售或商務談判中。譬如,有兩份合同書擺在客戶面前,一份是一次付清的合同,另一份是分期付款的合同。

當你期望對方選擇一次性付款的合同時,可以在說選擇“哪一種”時,一邊看著客戶的眼睛,一邊用手輕觸“一次性付清的契約書”。對方會不知不覺地選擇你用手觸摸的那份。

但是,如果在商務談判前,對方早已做出決定,就不會受這種方法的影響。

2 引導法

引導法是當顧客對你產生信任後,你以專業角度告訴顧客判定產品的標準和注意事項,而介紹產品標準時暗含自己產品的優勢,注意事項中隱含競品的缺點,最後讓顧客自行選擇。當顧客按界定好的標準去選擇商品時,會做出你所引導的選擇。

筆者曾在一家採暖爐企業工作時,就用過這個方法。

一次,筆者去某採暖爐市場巡查,看到一位孕婦和丈夫從專營店離開,筆者就迎上去了。

“二位請留步,我是這個爐具廠家的工作人員。”為了消除他們對陌生人的警惕,我自報家門,“二位即將成為父母,我也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孩子今年都會走路了,我給你們提個建議好不好?”

抓住對方興趣點後,我繼續解釋道:“孩子百日前,務必要注意大人、孩子的保暖,一旦受寒會很麻煩。並且,有些治療方法並非有科學依據,太小的孩子受涼有可能影響他一生的健康。”

列出父母最擔心的痛點後,開始幫他們分析:“目前的保暖措施一般有四種,最佳方式是集中供暖,其次是採暖爐、電熱器和空調。”(最佳方式對他們來說肯定不能用,因為用柴火做飯並不現實,如果能集中供暖,他們就不會再購買採暖爐了。)

隨後繼續解釋:“月子期間為了補身體,最好多食用一些燉爛的老母雞,在同等情況下,能做出最好的味道的燃料是木柴,其次是煤球爐,再次是電磁爐,最後是煤氣。採暖爐也是一個大物件,最好買一個不僅能取暖,還能高效燒水、做飯的。

“由於煤炭價格越來越高,採暖爐設計不同,耗煤量也不同,根據爐火旋轉上升的原理,要選擇上小下大的圓爐膛,為了防止夜間爐火熄滅後大人、孩子受涼,需選嵌入式而非直板式爐門。

“還有一點,爐具一般要用七八年,最好選有保溫層的,避免孩子玩耍時被燙傷。你們可以去市場多轉一下,畢竟投入的金錢也不少……”

開始的話題都是為了獲取對方信任,然後介紹的標準中暗含我們產品的優勢、競爭對手的劣勢。當時,筆者邊說邊往店裡走,他們也不知不覺地跟著走進專營店。

當然,這次銷售不是為了忽悠顧客,而是在深入瞭解他們的需求後推薦的。在推銷過程中,筆者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及我們的品牌,最後,他們開始按筆者說的標準逐項查看,還沒出店就定了貨。

3 影響法

影響力的作用巨大,卻被很多人忽略。

羅伯特在《影響力》一書中,曾提到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穿不同的服裝闖紅燈,穿西裝系領帶時,他的跟隨者比穿工裝時多3.5倍。

除了身份的影響,還可以利用語言和行為影響他人。語言方面通過“是的”組合,在潛移默化中讓對方同意;行為方面,通過握手等行為影響對方的潛意識。

有一種遊戲,玩法是讓對方連續說十次“pizza”後,立刻隨便指著一個地方問他:“這是什麼?”對方會條件反射地回答“pizza”。

在行為影響方面,可以從握手開始,在握手時儘量讓自己掌心向下,但翻轉時不能太過明顯,以免引起反感。在握手的同時,用左手輕輕抓住對方的右胳膊,暗示對方在自己的掌控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對方的潛意識。

當然,這種方式只適合平級或下級,並不適合對長輩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否則會很沒禮貌。

在交流過程中,儘量向對方展示自己的手掌,面對對方時,身前不能有手臂或其他物品阻擋,必要時還可以稍微側一下腦袋露出脖頸,這都會讓對方潛意識地認為“你對他以誠相待”,他也會放下戒心。

在交流時,還可以採用“映射法”影響對方。

譬如,想讓對方慌亂緊張時,就可以在談話時不斷地提及“心臟都跳到嗓子眼了”,並邊說邊撫摸心臟。“昨天,領導安排我在會上講話。我事先完全不知情,結果心臟都跳到嗓子眼了,真是特別緊張。”

尤其在說“心臟都跳到嗓子眼了”時,要注視對方的眼睛,稍微放慢語速。雖然對方可能把它當作一句普通的話,但潛意識裡會對你說的這句話留下印象。說話時反覆地插入這句話,對方的情緒也會一點點受到影響。

當然,如果反覆說這句話,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還可以換一種說法,如“從來沒有這麼慌亂過”“緊張得喘不上氣”等。

如何让对方与你达成共识?

4 激將法

激將法就是利用語言刺激對方的自尊,讓其不甘心而採取行動。

常規的激將法一般一眼就能看穿,對方很少會上當。因此,高明的激將法並非是說話內容的本身,而是內容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對方雖然看穿了激將法,卻未必想到內容之外的目的。

譬如打賭,很多人在看賭局的輸贏,卻沒想到無論結局如何,設局者都能從中獲利。這種應用很多,例如博彩、基金、場地租賃、平臺提供等。

舉一個管理中的例子:企業組織拔河比賽,其實輸贏並不重要,企業的目的是活躍氣氛。當啦啦隊在聲嘶力竭地吶喊助威時,卻沒想到組織者的思維早跳出了輸贏本身。

還比如,孩子沉迷於遊戲,不肯學習。這時,可以對孩子說:“我覺得你10分鐘後仍在玩遊戲。”

聽到這句話,孩子自然不會認輸,甚至會主動提出打賭。這時就可以告訴他賭注:如果他贏了,週末寫完作業後,會帶他去遊樂園;如果是你贏了,孩子必須放下游戲,立刻學習。

打完賭後,不能只等結果,而是給孩子計時。這會帶來兩個好處:一是計時會降低孩子的部分遊戲熱情,第二是讓他也陷入計時的“過程”中,忘記計較最終結果。

5 巧拒不合理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遇到因不想得罪對方,難以拒絕對方的過分要求。面對面時,可以採用“但是”法來巧妙拒絕。

譬如,上司安排你參加下午的會議,而你實在分身乏術。此時如果直接說:“我很忙,不能參加會議。”上司一定會惱火你不聽他的安排。甚至有的領導會強制要求你放下手頭的工作,去參加會議。

如果換一種說法——“知道了,但是我想先完成明天的設計方案再參加。”這時,上司可能會說:“哦,你好像很忙。那就叫小王參加好了。”

這句 “知道了,但是……”的潛臺詞是,否定了“但是”前面的“知道了”,再若無其事地強調後面“先完成明天的設計方案”。上司的思路也會跟著你的語言走,不自覺地認同你的說法。

但不能把“知道了”說成“好的”,那就變成了徹底接受領導的安排,只是要先完成設計方案再去參加。

本文來源於企業管理雜誌(ID:qyglzz)。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TO培訓人:拆掉“部門牆”,讓你的“朋友圈”對所有人可見

AI培訓上熱搜了?!

科學表態了!讓大腦“不舒服”才會有進步

Flag倒下是有原因的,扶起來全靠這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