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差0.05微米 比精密機器精準十倍的航天研磨師


在北京的西南有一個龐大的工業園區,葉輝工作的地方就在這園區的一個生產車間裡。走進這個車間,轟鳴的機器聲此起彼伏。穿過一排排智能數控設備,再經過兩道門,就進入了葉輝工作的研磨恆溫室。與外邊的嘈雜相比,這個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工作間顯得格外安靜。研磨恆溫室裡擺著三張實木桌子和一個櫃子,桌子上有好幾塊棋盤大小的金屬板,櫃子裡是一瓶瓶研磨砂。這就是葉輝所有的家當。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葉輝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這裡度過,從一個對精度毫無感覺的“愣頭青”慢慢變成了手一伸就能探知幾十納米精度的研磨師。在這個看似簡陋的工作間裡,葉輝完成了多個型號裝備的關鍵零件研磨工作,也解決了眾多行業難題。桌面一角堆放著的他多年積攢下來用做輔助擦拭的舊報紙,鑑證了他這20多年來成長。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研磨,這種利用金屬間摩擦作用進行的手工加工方法,被稱之為鉗工中的最高精度的加工技術,靠的就是研磨師的一雙手。目前,最先進的機器加工精度只能到0.5微米,而靠著兩塊鐵板和少許研磨砂,葉輝能將精度提高到0.05微米這已是現在的檢測手段所能測出的最高精度。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1997年,技校畢業的葉輝被分配到航天工業總公司699廠研磨組。見師父的第一天,師父仔細打量著他的手掌,觀察了好一會兒。從那時起,葉輝便知道研磨這個活兒跟別的不一樣。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學習久了,葉輝的這種感覺越來越明顯。其他一塊進廠的人很快就轉為正式工,有的還在技能比賽中嶄露頭角,而他卻一直是學徒。最讓他難過的是,沒有出徒前的研磨師是不能接觸零件生產的。因此,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工作間裡,面對著牆壁,轉動兩塊鑄鐵平臺,培養自己對精度的感覺。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5年,葉輝終於出徒了,然而就在他準備大幹一場時,意外發生了。“右手手掌貫穿傷導致3根手指筋斷裂,僅剩大拇指和食指能夠活動,可以開殘疾證。”醫生的話讓葉輝感到絕望。出院後的葉輝舉著已被判定為“殘廢”的手,開始了新的研磨歷程。“疼啊,抽筋一般地疼。磨幾分鐘就一身汗。”葉輝回憶道。3個月時間,他的手掌從只能勉強半開到能夠全開,後來右手恢復正常伸展,醫生都說這是個奇蹟。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13康復後,葉輝對研磨有了更深的感悟。很快,他像開了竅一樣,研磨精度再次提升。經過20年的磨礪,現在的葉輝已經突破最高檔的研磨精度,加工精度早已超出了機器的測量範圍。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曾有一個零件精度要求極高,國內沒有研磨師敢接這個燙手山芋。於是國外的嘲諷甚囂塵上——“中國永遠也做不來這樣精度的零件。”“說我不行可以,說中國不行,那不成。”當廠家輾轉找到葉輝時,他二話不說接下這活。拿到零件後,葉輝也有點發愁,形狀如此複雜、精度要求極高,是他從未遇到過的。在零件面前坐了三天,他遲遲沒有動手,就是靜靜打量。就在所有人以為葉師傅要放棄的時候,他開始了研磨。“要先把自己靜下來,做到心中有數,沒感覺的時候寧可不動手。”加工好的零件被送到國外進行測量,精度等級比要求的還要高一倍。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櫃子裡這些粗細不等的研磨砂,是葉輝的寶貝,有些師傅傳下來的細沙已經很難再買到,他總是省著用。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作為研磨師,葉輝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研磨量塊。量塊是長度基準,航天產品對精度要求十分高,因此量塊的精度也更高。葉輝所在的二院有一套統一的量塊,支撐著全院的科研生產。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由於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磨損,在一次送上級單位檢驗時,二院量塊的一項指標超出標準。這種情況下,二院要麼修理量塊,要麼報廢並重新購買新的一套基準量塊。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啟用新的基準量塊會使得院裡整個生產進度至少耽誤半年之久。如果修理不到位,這套量塊就相當於直接報廢。修理精度幾十納米,二院量塊檢測機構的維修人員不敢挑戰,重擔又一次落到葉輝的肩上。依然是觀察了整整三天。三天之後,葉輝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屏氣凝神開啟研磨。安靜的工作間裡只有金屬摩擦的聲音。最終,經過他維修的基準量塊以高精度完成了檢測。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作為一個機器替代不了的工種,研磨師在國內外一直十分受重視。葉輝也曾接到很多知名企業的邀約,“待遇隨便開”的報價讓人心動,但他從來沒有作出回應。“在航天學會了這項技能,就不能把它帶離航天。這是我師父那一輩人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今後,這也會是我對徒弟的要求。”葉輝說。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通訊員: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