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國際經驗,更好推進能源行業改革開放

——訪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建中

本報記者 張一鳴

能源行業一直是改革開放的重點,也是難點。從早期的終端消費市場開放、價格改革,到後期的上游資源開發、生產加工環節的放寬准入,直到今天的全產業鏈擴大開放,雖歷經曲曲折折、反反覆覆,但最終都能夠實現新突破、取得新發展。特別是油氣行業,作為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近年來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邁出了更大的步伐,先後成立了國家油氣管網公司、出臺了全面開放油氣勘查開採市場的改革舉措,基本形成了全產業鏈的開放格局,並做到了“放開兩頭、管住中間”。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建中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大力推進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必須緊緊把握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這根弦,明確改革目的,堅持問題、目標和結果導向,堅持立法先行,依法推進開放,真正做好可持續地吸引資本進入、鼓勵技術創新、增強供應保障能力。”

中國經濟時報:國際上有哪些值得借鑑的能源行業市場化改革經驗?

呂建中:縱觀世界各國,幾乎都把能源問題作為國家安全戰略對待,對能源領域的改革,雖然名義上為“市場化”,但實際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敢於把能源安全保障完全交給市場。

能源行業的改革和發展,必須把握住提升國家能源安全這個核心。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放棄能源行業的戰略屬性,而是要藉助市場之手,更好地提升戰略保障能力。特別是在能源轉型時期,儘管新能源發展速度很快,但要擔當起保障能源安全的重任還有待時日。我們研究部署和實施能源領域的改革開放,需要妥善處理好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的關係。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正在逐漸開放油氣產業鏈,該如何看待有些人認為的“油氣是普通商品”的觀點?

呂建中:首先,油氣是特殊商品,有自身的規律,不能適用於一般的市場規律,油氣行業全產業對外開放,應符合油氣行業自身的特點。

其次,不同能源之間也存在差異,同一個政策不適應於所有能源。另外,能源行業對技術的要求很高,能源革命的核心是技術革命,其他方面都要通過技術革命來推動,擴大改革開放,一定要有利於推動技術進步。

最後,能源行業是資源型行業,帶有自然壟斷性,不同類型的能源,具有不同的特點。

總之,國際經驗表明,在推進能源,特別是油氣行業改革時,不能忘記油氣的戰略屬性,它不能等同於一般商品,不能用一般性的市場規律說事。

中國經濟時報: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油氣體制改革有哪些建議?

呂建中:從國外經驗看,能源轉型是順應發展規律的結果,能源改革首先要適應能源轉型的需要,然後是對能源轉型發揮促進和保障作用。中國的油氣體制改革一定要考慮中國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階段,要處理好能源改革與能源轉型的關係。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中國能源轉型的進程?

呂建中:中國正在大力推進能源朝清潔、低碳、高效方向轉型,需要在多重目標中尋找動態平衡。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之間,是多能互補、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應過於強調替代。其次,要注意到能源轉型是一個過程,不能過於強調競爭,改革要有利於給每種能源找到合適的位置。

因此,能源改革應設定合理、有序、相互配套和支持的體系,政府應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更好地起到引導、推動和完善市場機制的作用,要推動先進和前沿技術的利用,合理設定政策的優先序。

中國經濟時報:改革過程中如何看待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政府怎麼更好發揮作用?

呂建中:當然,國家公司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必須要遵守國際市場規則和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在國內市場上,國有能源公司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需要承擔政治經濟社會三大責任,容易產生政企不分的問題。在深化改革中,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又要做到政企分開。我們還是要強調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依法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