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見證北京一千四百年的歷史滄桑


俯瞰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位於宣武門外教子衚衕南端東側,佔地面積為6700平方米。六進院落,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多為明建清修,整體採用中軸對稱格局,在230米長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分佈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閣、毗盧殿、觀音殿、藏經樓等建築。東西兩側,還有廊廡、庭院等。

南廣場上的憫忠寺故址碑 很多人以為是李敖帶火了法源寺。其實,無需小說炒作,法源寺本來就是一個文化積澱豐富、歷史源遠流長的建築。

法源寺正門,也就是山門

鐘樓

鐘樓旁邊有幾塊碑,最有意思的是這塊元代白話聖旨碑 原本屬於元大都福壽興元觀,上面刻的是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皇帝於延祐四年所頒聖旨,要求官員、軍官、士兵、使臣們,不得依靠權勢和武力侵奪寺廟、基督堂、道觀的財產,不得向他們徵收稅賦。

天王殿 進入山門,第一座殿是天王殿,內有明朝布袋和尚銅像、韋馱坐像,均是明代鑄造。

布袋和尚銅像

韋陀銅像

法源寺的丁香花 同治、光緒之後,法源寺專以丁香名動京城。前庭後院所植丁香,開放時芬芳濃郁,被稱為“香雪海”。至今,法源寺依然是京城四月賞丁香的首選去處。

1924年4月,泰戈爾應邀訪問中國,抵達北京後,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人陪同下,到法源寺賞丁香、談佛法,成為一時佳話。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供奉“華嚴三聖”。

憫忠閣 大雄寶殿後,是憫忠閣。據《元一統志》記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陣亡的將士,下令在幽州鎮東南建寺紀念。他生前未能完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最後建成,賜名“憫忠寺”。

毗盧閣

毗盧殿內供奉的明代銅鑄“五方佛”菩薩造像 此造像高齊屋頂,共三層:下層千葉蓮瓣巨座,每一蓮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面向東、南、西、北;毗盧佛則居最高層。

清代的木魚

元代“瀆山大玉海”底座 毗盧殿前的一巨大石缽雕刻極為精美,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據說是元代玉器“瀆山大玉海”的原配底座,大玉海找到後,底座沒有找到,清代皇帝為其另配一底座;後來在法源寺找到底座,索性又雕了一個大石缽。

觀音殿內的“存誠”牌匾 康熙皇帝為法源寺題寫的“存誠”二字。

藏經樓 藏經樓上層是“歷代佛經版本展室”,陳列著唐人寫經、五代人寫經、宋版《開寶藏》《思溪藏》《磧砂藏》、金版《趙城藏》、元版《普寧藏》、明版《南藏》《北藏》《嘉興藏》、清版《龍藏》等經本,以及傳世唯一殘本《武林藏》。此外,還藏有梵文貝葉經和西夏文、回鶻文、傣文、藏文、蒙文等少數民族文字的經本,以及全部房山石經的拓片,蔚為大觀。

最為名貴的鑄銅千手千眼觀音

北京城輪廓變遷圖 北京城位置漂移不定,法源寺卻始終矗立在那裡,成為北京城的一個座標。而且,它不僅是一個地理座標,也是一個文化座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