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準2019年窗口期 融信彰顯財務管控力

在2019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從緊執行、信貸政策適度收緊的作用下,房企增速明顯放緩,樓市已經進入白銀時代是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各家房企陸續公佈了2019年全年銷售業績。

2020年1月2日,融信中國發布全年未經審核營運數據。數據顯示,融信集團2019年全年累計合約銷售金額達1413.2億元人民幣,圓滿完成年初公司定下的1400億目標。按同口徑計算,較2018年同比增長16%。在下半年頗為“艱難”的市場環境下,融信銷售業績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

銷售業績的穩定增長,離不開控制得當的負債率、以及充足的土儲、貨值優勢。中報數據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80.21%,較2018年年末下降2.52個百分點,淨負債率77%,較2018年年末下降28個百分點。針對目前行業宏觀調控下的融資現狀,信用水平較優質的企業在再融資方面受到的影響較小。

2019年中期業績披露後,標普對融信的長期信用評級由“B”上調至“B+”,展望穩定;惠譽的長期信用評級由“B+”上調至“BB-”,展望穩定;此前,2019年4月,穆迪對融信的長期評級已由“B2”上調至“B1”,展望“穩定”。正因如此,融信在融資渠道、融資成本和久期配置上均顯現出較大優勢。

今年上半年,在前瞻性得預判到地產行業融資有收緊的趨勢後,融信通過踩準融資“窗口期”,多次發行票據用於公司現有債務的再融資。在進入7月份以來,房企融資渠道持續收緊,融信發債也也相對減少,同時在9月份打通了新的融資渠道―銀團貸款。此外,融信也通過配股、贖債等多種方式對資本結構進行優化。多元化融資有利於幫助融信盤活資產,推動資產結構持續優化和融資成本的下降,進而促進利潤率的進一步攀升。今年上半年,融信融資成本僅為6.9%。

在信用水平穩健上升的同時,機構對融信發展質量表示高度認可,2019年以來,融信中國股票已獲花旗、德銀、摩根大通等十數家機構發佈30餘篇研報,平均每月3-4篇研報。在港股上市的內房股中,融信可被稱為“最受機構青睞房企之一”。而在今年8月公司公佈半年報後,中泰國際、東吳證券、西南證券、安信國際等十多家機構又迅速分別發佈研報,均給予融信買入或增持評級。

其中,東吳證券、德銀、海通國際等將近十家機構都在今年首次覆蓋融信後進行了跟蹤評級,並不斷上調或維持目標價格。同時,瑞銀、德銀、匯豐、中信里昂、野村證券等多家機構給予融信中國債券“推薦”、“增持”或“買入”評級。隨後,融信又先後被納入“恆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成份股”和“滬港通下港股通股票名單”。

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讓融信在寶貴的融資“窗口期”獲得了充沛的資金支持,為後續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融信帶來可期的高成長潛力。業內人士表示,做房地產要踩準融資節奏,窗口期打開的時候,判斷準確進入,對企業發展來說事半功倍。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