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資者“跑步”入場 2019年末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突破2萬億元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與上海清算所公佈的數據,截至2019年12月末,境外機構共持有人民幣債券21876億元,2019年累計增持人民幣債券4578億元,儘管增持規模低於2018年全年,但較2017年仍上升了32%。

另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2019年,境外機構投資者共達成現券交易5.3萬億元,交易量同比增長66%。其中,買入債券3.2萬億元,賣出債券2.1萬億元,淨買入1.1萬億元。

2019年,境外機構投資債券類型分佈中,政策性銀行債、國債、同業存單交易量佔比分別為43%、33%、20%。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鑑於2018年上半年有境外央行大量增持人民幣的情況,2018年可以說是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債券的“大年”。2019年的增持規模雖同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流入規模較大的一年,尤其是二、三兩個季度。

從全球債券市場來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分析認為,在全球降息潮乃至部分國家實施負利率的背景下,債券市場中收益率為負的部分從2016年開始上升,未來將佔整個債券市場的20%;收益率在1%至2%的部分佔比會大幅度上升,達到50%以上;收益率在3%以上回報率的債券幾乎會消失。對比之下,中國債券市場利率水平會變得非常有吸引力,2020年會是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大年”。

2019年,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投資額度管理方面,2019年9月,外匯局取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

便利境外機構入市方面,央行、外匯局發佈通知,允許同一境外主體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債券進行非交易過戶,資金賬戶之間可以直接劃轉,同時,同一境外主體通過上述渠道入市只需備案一次。此舉整合了境外機構的入市渠道,進一步提高了境外機構通過不同渠道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便利度。

截至2019年底,共有260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其中,1130家通過結算代理模式入市,較上年末增加了356家;1601家通過債券通模式入市,較上年末增加了1098家;雙渠道入市123家。

債券通方面,2019年,債券通總成交量達到26333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近兩倍;日均交易量為107億元,交易筆數為26941筆。

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努力獲得了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的認可。全球知名的三大債券指數供應商中,已經有兩大指數供應商把中國債券納入了其旗艦指數產品。其中,彭博巴克萊已於2019年4月1日起,分步將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其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大通宣佈將於2020年2月28日起,將以人民幣計價的高流動性中國政府債券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富時羅素宣佈將在2020年3月進行評估後發佈更進一步信息。

對此,有專家表示,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將人民幣債券納入旗艦指數的影響將貫穿2020年全年,預計將給國內債市帶來可觀的資本流入。目前,國際投資者在中國債券市場佔比約為2.5%,這一佔比和發達經濟體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隨著開放進程的擴大和深化,會有更多境外資金進入中國債券市場。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到2019年底,中國債市全年流入約700億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這700億美元中,近一半“買家”是美資機構。邢自強表示,下一階段,還需要在開放中進一步加強監管,增加避險工具,使得債券和股市的流入能夠得到持續。近日,外匯局發佈通知,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更多外匯對沖渠道。

更開放的金融市場意味著更高的波動風險,有必要進一步提升宏觀審慎管理。謝亞軒認為,波動性與金融市場相伴生,一個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波動性將進一步提升。因此,需要關注市場開放帶來的高波動性和風險。為應對伴隨市場開放而放大的波動性,一方面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開放度相匹配”,事前加強研究和分析,事中加強統計和監測,事後加強風險防範和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