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人,剃頭60年,現在日賺百元,卻說沒有未來


張保友,今年78歲,安徽蚌埠人。18歲開始挑著“剃頭挑子”走村竄巷”為人剃頭、光臉,60年來從未間斷。他的這門手藝,早年間在農村非常普遍。可如今,卻是另外一片田地。

說到剃頭這門老手藝,可視為七十二行之一,能追溯到漢代以前。古時候,人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般不剃頭,但會修理鬢角、斷髮,使形象更美觀。

古時候人們稱呼理髮師為待詔、鑷工等,各朝各代的叫法都不同,明代叫"篦頭",清代才叫"剃頭"。隨著發展,後又叫做剪頭、理髮。張保友師傅的這門手藝是跟著師父學習的,“老味道”十足。

在這門老手藝裡面,剃頭的內容要比當下的理髮店多很多。張師傅不僅會給客人推掉頭髮,還會為客人光臉,把面部、頸部的死皮刮掉,讓皮膚看起來更潔淨光澤。這一把一式,都是功夫。

力道要對,刀子磨得要快。對於客人而言,就是一種享受。一把光臉刀可以用很多年,從來不頓,原因就在於師傅們磨刀的功夫。刀子鋒利無比,行走於客人頭部、面部及頸部的皮膚上,稍不注意就可能劃傷。但,老師傅們精湛的手藝,幾乎沒有失誤。

在張師傅剃頭的這60年裡,最先是用扁擔挑,那時候還有一個歇後語:剔透的扁擔一頭熱。說得就是剃頭師傅們,挑著扁擔,一頭放著爐子或開水壺,另一頭挑著板凳和工具。後來到了80年代,張師傅開始騎著自行車滿村子裡吆喝,為人剃頭。

但到了90年代,村鎮上都開起了理髮店,剪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而張師傅這種老剃頭匠,因為所剃髮型都是中規中矩的平頭或齊發,所以生意開始漸漸減少。甚至到了生存艱難的地步,但好在依舊有些老年人喜歡這種“既便宜又享受”的理髮方式。


目前張師傅多在城裡為人理髮,因為有些城市老人,特別懷念和享受這種理髮方式,不僅可以理掉頭髮,還能光臉和剃鼻毛。整個過程下來,讓人“一改前貌”,顯得倍精神。

張師傅說,他們這種老手藝,目前已經到了面臨失傳的地步,“剃頭髮是得到了發展,樣式越來越多,可光臉和磨刀這些手上硬功夫是現在年輕理髮師所不會的。現在找我理髮光臉的都是老人,一套下來一個人5塊錢,一天能賺100塊左右。沒有人會繼承了,終究被淘汰,這也是自然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