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改變了什麼

【會客廳】

隨著當前數字信息、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以知識、智力、創意為載體的腦力勞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發強大,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形態已經體現出較強的知識經濟的特徵,並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何認識知識經濟?其又將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記者:什麼是知識經濟?與傳統的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相比有哪些不同?與新興的數字經濟、信息經濟相比又有哪些差異?

黃群慧:知識經濟是基於知識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生產、交易、流通、消費全過程基礎上的經濟,傳統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是按照產業的屬性來分工,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社會並不是沒有了工業農業,而是把知識作為重要的要素單獨進行呈現。之所以知識能夠成為獨立要素,也是工業和農業經濟發展越來越專業化,技術日臻成熟的結果。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知識本身的價值越來越高,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知識經濟與新興的數字經濟、信息經濟沒有嚴格的區分,界限比較模糊,在概念上彼此互有交叉。一般來說,數字經濟、信息經濟更體現出現代計算機技術處理方式發展的特性,而知識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更廣,更具抽象性和系統性。

記者: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投資模式、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甚至人的思維模式等產生怎樣的影響?

黃群慧:知識經濟的興起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包括投資模式、產業結構甚至人的思維模式,知識的價值將更加凸顯。知識經濟的核心要素在於創新推動。其投資回報和產品附加值也主要來自創新在提高生產力上的推動作用。

傳統的工業農業因其原材料載體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實體經濟。而知識經濟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廣泛滲透於各產業並帶來新的產業分類:一是知識經濟催生的全新產業,如信息技術、電子科技、通信產業等;另一方面,知識經濟賦能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全面改造傳統產業,推動轉型升級。

知識經濟帶來的變化將是全方位的。知識經濟的發展也在證明一個道理:那就是真正推動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要素來自知識的創新,而僅僅依靠勞動力和資本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往往是不可持續性。這也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重點所在,將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

記者:當前,我國的知識經濟發展狀況如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黃群慧:上個世紀中葉以後,知識經濟開始逐漸興起,表現為工業化社會之後的信息化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一方面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還沒有完成,要補上工業化發展之課;另一方面,我國面臨著知識革命與信息革命的挑戰,雙重任務疊加下,我國雖有後發的劣勢,但同時也有後發的優勢,那就是少走彎路,通過推動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把後發劣勢轉為優勢,加快發展。目前我國在一些相關領域已經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依託龐大的市場已經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優勢,縮短了與國外的差距。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在一些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和工藝等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加快補足短板、迎頭跟上。

記者:我國加快構建以高科技、信息化為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您有哪些建議?

黃群慧:

首先我國要在基礎研究上加大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其次,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展知識經濟並不是僅僅關注高技術產業本身,還要注重把知識創新與傳統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當前我國傳統經濟佔比仍然較大,要加快提升傳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知識經濟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本報記者 溫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