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茶馬幫的百年風雨兼程,川黔驛站的千年老街古鎮,值得看看


新年後的一場小雨,把響譽川黔的影視基地堯壩古鎮裝點的楚楚動人。在隆冬季節的瀟瀟風雨中去尋找古鎮的風情,也是別有一番情趣。 古鎮裡的民居以其宏大的規模和完好的保護程度,曾被清華大學著名古建築教授陳志華稱之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作為合江縣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鎮之一,堯壩歷史悠久,並彙集了川、黔兩省的濃厚歷史文化和古風民俗,早在唐宋時期,堯壩所居人口主要還是少數民族瑤族,故古名為“瑤壩”。後隨著漢人入居並佔了主導地位,少數民族逐漸向雲貴高原山區遷徙;古鎮上的漢人因祟拜堯舜黃帝,便將“瑤壩”的“瑤”改為“堯”,“堯壩”就延續至今。

鎮內古街至今保留完好,建築完整,有各類青瓦房兩千餘間。古鎮建築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瓦脊連成一線,形成有節奏、有韻律的民居群落。走進古鎮,茶館、酒肆、打鐵鋪、飯館、旅店一應俱全。


這裡的民居建築具有清朝時期顯著的川南特色。房屋寧靜平和,幾乎都是全木質穿逗結構,護攔串花雕刻,廊道精緻典雅,屋外飛簷鬥角氣宇軒昂,裡面還有寬敞典雅的天井,樓上樓下的走廊雕樑畫棟,木雕精緻玲瓏,處處顯得古色古香,在這裡居住真是充滿畫意詩情。

古鎮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過去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驛站,更是古江陽到夜郎國的必經之道,素有“川黔走廊”之稱。 在細雨飄飛的日子裡,你能夠感受到古鎮悠閒的慢時光。當地居民依然保存著原生態的生活氣息,處處瀰漫著市井文化和慵懶的人文氣息。

簡單質樸而又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在這裡延續著。一間老屋,一杯清茶,一臺彩電,慢慢的品味,歲月與時光相互陪伴,在這裡可以尋找到淡淡的鄉愁,在兒時的記憶中去遠離城市的喧囂。

打牌、喝茶、擺龍門陣,是四川 人傳統的特色風俗。古鎮上的人們常常聚到茶館或商店裡,邊喝茶邊擺龍門 陣。而喝茶的同時還兼顧玩紙牌,這又是川南地區最為盛行的休閒方式。古鎮上居民們玩的紙牌被稱為“長牌”,據說還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所發明創造的。

堯壩古鎮的美食豐富而具有特色,合江黃粑、合江苕粉、紅湯羊肉等都受到遊客的青睞。特色黃粑,更是川南一絕。古鎮裡的小商家基本都是當地的居民住戶,他們在這裡紮根生活,生兒育女,相互傳授技藝,獲取謀生的手段。

一條一千米的青石板從古街穿鎮而過,每年古鎮舉辦的長龍壩壩宴,場面壯觀,不光吸引古鎮的居民參與,還有來自四川、貴州、雲南的遊客紛紛加入。品嚐古鎮的羊肉湯鍋,嚐嚐合江黃粑,喝杯高粱白酒,嘮嘮家常敘敘舊,真是溫馨而令人感動。

在古鎮上尋覓,感悟著歷史、文化、歲月;用眼睛和鏡頭去發現美,不需過多的為花開花謝而吟詩作賦或借酒消愁,在這裡,可以感受這難得寧靜和慢時光。 民間藝人表演的川劇“變臉”,在承載地方文化精髓的同時,也在演繹著時代的變遷。

堯壩古鎮,慕名而來,真心喜歡。看錶演的群眾,言談舉止充滿著滿滿的市井味。這片小小的世外桃源 ,恰恰就吸引了凌子風、黃建中、郭寶昌、蘇崇福等著名導演,他們相繼在古鎮執導拍攝了《狂》、《大鴻米店》、《山風》、《瀘州起義》、《英雄無界》《功夫驕子》、《酒巷深深》等十餘部影視大片,。於是這裡也成為了享譽中外的“西部影視基地”。

在古鎮上,還必須要提起油紙傘。這裡雖然沒有江南的小橋流水、桃花雨巷、丁香姑娘,卻一樣有老街,一樣多陰雨,一樣有油紙傘。古鎮傳統手工生產的油紙傘,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早在2008年,古鎮的油紙傘製作工藝就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


在古鎮上,一個小書店,一個老人的目光,就像在閱讀歲月、閱讀時光。從這裡輕輕的走過,也許就是相逢在旅途中難忘的一段記憶、一圈盪漾在心中的一片漣漪。

在古鎮上,遠親不如近鄰,家家戶戶和睦相處。好山好水,吾土吾民,與時俱進,驥足長趨。生活的平凡與平凡的父老鄉親,卻處處彰顯著真善美。

因川黔交通要道聚集而成的堯壩古鎮,自然有各種店鋪和商家,但這種繁榮熱鬧和很多開發過度的商業古鎮還是有區別的。堯壩的特點在於自產自銷的商品為主,價格比較公道,商家態度也十分和藹。

冬日的雨中古鎮,比之夏日更加纏綿。老街小巷,青石小路,故人車馬川黔道,新年尋芳畫中游。 回眸中彷彿看到鹽茶馬幫在百年風雨走進這裡;一片青瓦,一幅畫卷,夢中曾經熟悉的古韻風情也在這裡重現。

冬日,雨中,吃一塊作坊香糯的黃粑,買一把手工藝傳統油紙傘,喝一碗滋補的美味羊肉湯,看一場堯壩民間川劇表演,千年古鎮,值得你來。 這座古鎮位於川南、黔北結合部,距合江縣城37公里、瀘州市區22公里、貴州赤水27公里、成都310公里、重慶210公里,是享譽川黔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影視基地、佛教聖地和名人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