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會給教育機構帶來3大紅利

2020 年 1 月 9 日,微信公開課 PRO 如期而至。


今年,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並未來到公開課現場,但帶來了一段演講視頻,主要講述了微信信息互聯帶來的七大影響,以及微信的應對措施。


縱觀2020年微信公開課Pro,哪些改變會對教育行業,乃至企業產生巨大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分析,從容應對?


在過去的2019年,微信背後的團隊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突破,在公開課的前夕,我們發現微信又進行了改動


新功能一覽

1、好友上限突破500人

2、掃碼入群的人由100增長到200


這次新的改動會不會比之前的“裂變封殺”更加刺激,對於教培機構乃至企業是好事還是壞事?下面我們就從教培機構的招生角度,對這兩大改動進行分析,希望對各位老師有所幫助。


一、掃碼入群人數提升至200人


更新版本之前:微信人數超過100之後,掃二維碼無法進入

更新版本之後:微信掃碼入群上限突破至200人


在新版本之前,我們知道微信群人數超過100以後,掃二維碼是無法直接進群的,此時群狀態變更為“群聊邀請確認”,即必須群主審核才能進群。


現在,上限正式突破至200人。昨天測試了一下,群聊人數超過100人後,仍可通過二維碼掃碼進群。


微信改版會給教育機構帶來3大紅利


上限突破200意味著什麼?


有這三點好處:提高進群率,提高用戶活躍度,提高社群工作效率


第一,可以提高用戶的進群率


之前測試證明,微信群在滿100人之後,入群率會大大降低,原因是因為超過一千人後,用戶在需要進群的話就需要其他人邀請進群


第二,可以提高用戶的活躍度


相信很多機構都做過群裂變活動,群裂變活動之後不得不留下很多7、80人的群,原因就是100人以內可以不經加好友直接掃碼進。群太小了,做了之後也不運營,就變成消息觸達群了,也沒有什麼價值,群內的有效用戶都流失了。


提高上限之後意味著這些群的人數也會相應的提高。這裡面有個規律,微信群活躍度經過長期測試其實是有區間的,正常情況下在8%—15%,群人數多了,比例低一些,人數少了,比例大一些。


所以,如果是之前的70人的群,只有十來人活躍,用戶關注度很低,很多運營群的結論都是是,100人群幾乎沒有運營價值。現在堵不如疏導,直接開放200人名額,200人,是一個社群可以自發活躍的基本線,基數越大,從眾效應越強。10個100人的群和5個200人的群,哪個價值更高,不言而喻。


第三,企業的群運營成本會降低


大家都是做運營的,誰手裡沒有個幾百的群呢?群多了雖然意味著銷售線索增多,但也代表著運營成本指數型增長。


之前做一次活動裂變50個100人的群,現在只需要25個群就可以了。極大的降低了運營成本。


每個群都有一定的價值。以後大家可以分出心思去精心維護每個群,不要在像純裂變群那樣放任不管。這樣,微信的用戶體驗會一下子拉昇上來,機構在微信的可玩空間也一下子變大了,通過社群運營給機構帶來更多的線索和更大的價值。


而這個改動有沒有什麼缺點


昨天和運營小夥伴討論了一下,這個改動

會對微信群合作、換量有一定的影響。


之前群人數是衡量社群質量的一個指標,之後如果所有社群都有200人乃至更多,就很難判斷社群質量,評估投放效果。所以之後如果在找社群渠道合作的話,需要更謹慎一些。不過沒有踩過坑的運營不是好運營。



微信好友可以超過5000人,在今天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的演講上,他列舉出了一組數據:


之前微信限定一個人最多5000個好友,現在有將近一百萬人已經接近5000好友,這促使微信要擴大好友數目了。但是對於它帶來的影響,微信會反覆思考。


微信改版會給教育機構帶來3大紅利


微信好友上限超過了5000,具體上限多少還不知道,預計在10000人。但是後續添加的人會出現“僅限聊天”,提示為“已有較多的朋友能看到你朋友圈等內容”


這可以給教培機構機構招生帶來哪些幫助呢?


第一,和微信群一樣,運營成本降低了。


現在不管是大型還是小型機構,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是稍微有點影響力,認識的人多一點,微信好友數基本都趨近5000人(如果你現在沒有,之後也會有的),更不用說是專門的營銷號,好友數遠遠大於5000.


如果之前你有20000用戶,你就需要管理4個賬號,至少兩臺手機切換來切換去;現在只需要兩個賬號,一臺手機就可以運營所有的用戶,一條消息就可以觸達所有用戶。極大減少了運營的精力。


第二、朋友圈價值提高。


更改之後意味著,朋友圈可以選擇性的給一部分人看,這個對於一些有影響力的KOL,還有朋友圈非常有價值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前段時間,微信上新的“評論區可以發表情包”還有“加好友可選擇只聊天”直接在圈內炸了,很多網友戲言:可以添加“付費朋友圈”的功能,現在估計可以實現了~



就上述一點,對於普通的營銷號來說,肯定是希望一條朋友圈觸達到很多用戶的,但是好友數量的增長並不能完全實現這個問題,解決辦法就是選擇性的屏蔽某些人,但是依舊可以通過群發消息觸達,所以還是有利無害的。


三、“堵不如疏”


經過這麼一番分析可以看出,微信這兩大改動對教培機構,尤其是以微信招生為主的機構是非常有利的。總體來說降低了機構的運營成本,增加更多招生玩法,更好的觸達用戶。這讓之前受到“微信封殺”驚嚇的人們稍稍鬆了一口氣。


其實微信本身並沒非常抗拒商業行為,畢竟11億的用戶流量,誰也不願意放棄。只是現在破壞微信生態的“黑產”越來越多,並且還薅微信的流量羊毛,把微信的流量導流到其他平臺。


所以微信只能採取“堵不如疏”的辦法。一方面,打擊“誘導裂變”和“黑產”,一方面又升級和優化自身功能,支持企業在微信端以“品牌”和“服務”為主,更好的服務用戶。


包括上個月中旬,企業微信的功能的更新,也是微信幫助企業更好的構建專業形象,讓企業更好的觸達用戶,服務用戶,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的一種方法:


○ 客戶聯繫:企業成員可以使用企業微信添加客戶微信,併為客戶打上標籤;

○ 客戶群:外部群聊人數升級至100人,企業成員可以把客戶拉進外部群聊,並提供多對一或一對多的伴隨式服務;

○ 客戶朋友圈:企業成員可以發佈專業的內容到客戶朋友圈,還可與客戶評論互動。


所以如何在不觸達微信底線的同時達到自己增長的目標,是每一個運營人應該思考的事情,同時也給我們提了個醒:短期的增長只能有短期的利益,只有長期的運營,才能夠有長久的發展。


【企業服務的是屬於企業自己的用戶,大家不是來這裡租房子,是建自己的房子。企業的服務能力會直接體現在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上,體現在復購率上,所以這是我們希望帶給企業的。希望企業能把最專業、有溫度的服務,通過企業微信連接微信,帶給微信上的11億用戶。】


下面我們與大家分享這份乾貨滿滿的演講視頻與文稿。


通過視頻一睹為快


公開課的朋友們,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很抱歉這次沒有來到現場,在這裡跟大家打個招呼。


其實我是故意不來現場的。記得第一次公開課,我提到說,參加各種會議可能是很浪費時間的。


我還說過,用產品說話,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大家也看到,微信從來沒有開過發佈會。我認為,新版本的啟動頁,就是微信的發佈會,它直接覆蓋幾億用戶。


但同事們說服我說,公開課不是發佈會,而是面向開發者的會議。確實,外界可能也會對微信有好奇甚至誤解,所以公開課確實是一個微信對外闡述自己想法、理念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但去年,我就想,微信團隊現在這麼大了,我們面臨的問題,從早期的「怎麼做」,到現在的「做什麼」。早期我們聚焦於每一項功能,思考怎麼做才是最完美的。


現在是思考,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去嘗試的,以及如何組織起來做。對團隊來說,早期是考驗我們的產品能力,現在更考驗的是我們的組織能力。


我希望我們團隊,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傑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來公開課講。今年,我更樂意把時間讓給我的同事們,讓他們來給大家帶來我們團隊的思考。


當然,我個人也有一些小的思考點,可以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配合思維導圖食用

微信改版會給教育機構帶來3大紅利


信息互聯的影響


可能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每天有數億人花這麼多時間,花在手機裡面瀏覽各種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們花時間最多的應用。


所以我也經常會思考,微信作為一個基礎的信息傳遞的工具或者說平臺,我們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會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變化。


我們知道,基因編輯是一種非自然的選擇。因為人類強行的改變了自然進化的進展。類似的,技術的進步同樣改變了自然的選擇。


人們看到屏幕上的視覺信息,超過了現實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們看到的是遠方的圖像,聽到的是遠方的聲音。從前一個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腳的行走半徑來決定的,現在一個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獲得的信息的寬廣度來決定的。信息的寬廣度和質量,一直是微信要解決的問題。


但人類對於信息的廣泛連接帶來的影響的思考,是落後於網絡的發展速度的。網絡的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人都隨時在線,並且面臨海量的信息。


這在歷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難以想象的。人們真的能駕馭這種信息互聯嗎?還是說,技術在引導甚至控制人們的生活方式?


可以從幾個維度來看一看這種影響,包括隱私的出讓,信息獲取的被動,社會關係的擴大和複雜,信息傳播的快速,信息選擇的困難、信息的多樣性,搜索的困難。


1

隱私的出讓


從歷史來看,科技越發達,個人隱私會越少。人們在獲取便利性的同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一點一點把自己的隱私範圍縮小。


比如精準廣告和用戶隱私其實是有矛盾的。作為平臺,因為我們有大量的數據,什麼該用,什麼不該用,其實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在這裡也倡導同行一起重視這個問題。


2

信息獲取的被動


你所看見的,或者說,你所閱讀的,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互聯網讓信息唾手可得。可是,從信息的海洋中獲取什麼樣的信息是個很有挑戰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願意主動去獲取信息,而是更傾向於被動獲取。記得好幾年前,我說過一句話,「推送改變世界,因為用戶更懶了」。包括微信,也是基於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條消息,都被你把優先級排得比你要真正要獲取的信息的優先級要更高一些。


那麼,推送什麼信息,決定了用戶會看什麼信息,決定了他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這是一個我們要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說分發這個詞,我覺得推薦可能更尊重一些。


3

社會關係的擴大和複雜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如今,社會關係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動裡面。比如,中學、大學同學,因群而活躍起來。



過去,學術上有個詞,叫鄧巴數,是說一個人最多有 150 個好友。但在微信裡,顯然它被打破了。人們對於好友的維繫能力,和移動互聯網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們限定一個人最多 5000 個好友,現在有將近一百萬人已經接近 5000 好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們要擴大好友數目了。


我記得附近的人上線時,我自己其實都有隱隱的不安,因為從前我們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將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壞。


這種思考,其實會一直貫穿在微信的進化裡面。就像我們擴大 5000 好友這個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對於它帶來的影響,說實話誠惶誠恐,我們會反覆思考。


4

信息傳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傳播,可能一個瞬間,一個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個群裡面,迅速的幾何級數的傳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話叫「謠言傳千里」,聳人聽聞的內容,可能能獲得更大的傳播機會。這是人性使然。


我們可能很難用技術手段作為一個判定內容的質量的標準,但作為信息傳遞的平臺,我們也有很多辦法,譬如說用更多的參與者和強大的機制,來幫助平臺作出仲裁,就像我們對待原創和抄襲的做法很類似。


5


信息選擇的困難


看似我們面對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選擇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去一一篩選,導致我們看到的總是局部。


包括公眾號,看似可以隨便關注,但是你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空間的。我們在看一看裡實驗了社交推薦,看起來效果還不錯。它是一種通過好友之間的互相推薦來擴大人的選擇範圍。


6

信息的多樣性


雖然頭部大號會有最大的瀏覽量,但是在一個人人皆可創作的年代,我們希望長尾的小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也是之前公眾號一個忽略了的部分。等一下會再講一下。



7、搜索的困難


與 web 互聯網相比,移動互聯網的各個 app 更加割裂,信息難以打通、搜索。我們做小程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搜索能進入到每一個小程序的內部,這樣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撐起各種長尾的搜索需求。


當然,小程序仍然是我們一直要改進的領域,只有小程序足夠繁榮,才能支撐起搜索的內容的豐富度。


關於「信息的多樣性」的延伸


這裡講了我們對於信息普及、對於生活的影響,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樣性。這裡也要說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階段,我就說過,我們基於手機來做 app,不基於 PC 來做。PC 端只是輔助。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將我們的產品普及到每一個人都能用。


回過頭來看,我們當年有兩個小小失誤,一個是,公眾平臺。很長時間都只有 PC web 版,這限制了內容創作者的範圍。


另一個是,也是更重要的,公眾平臺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為一種基於連接品牌和訂戶的群發工具,並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群發的內容並不是重點,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形式的內容都應該是可以的,如文字,圖片,視頻等。


但我們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那使得我們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我說,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這樣一個原因。


我們很重視人人都可創造的內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認是發照片視頻的,是因為當時我有一個認知,對於十億人來說,讓每個人發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發照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相對公眾號而言,我們缺少了一個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因為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天天寫文章。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開課所說的一樣,微信的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畢竟,表達是每個人天然的需求。所以這裡,也是作為一個對新版本的小預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