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再入局 保險資管迎新一波擴容潮

外資再入局 保險資管迎新一波擴容潮

2020年,保險行業開放力度進一步擴大。

1月2日,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對外開放情況時表示,招商信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已於2019年獲批籌建。截止目前,國內已有3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成立,2家正在籌備。

在資產收益率下行且波動性加大的市場環境下,對保險公司來講,獲取既安全又絕對的收益越來越難,入局保險資管公司成為部分險企提高投資收益的選擇。當前,國內已有27家保險資管公司,但在發展中仍面臨多種問題。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擴大保險業開放或可引進先進的理念和經營技術,為國內保險市場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

外資保險機構進入

險企資管市場競爭加劇

2019年以來,國家逐漸加大對外資保險機構的開放力度。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是專門管理保險資金的金融機構,主要業務是接受保險公司委託管理保險基金,目標是使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一般由保險公司或保險公司的控股股東發起成立。

截止目前,國內已有3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成立,2家正在籌備。其中,招商信諾或成為國內第四家獲批的“銀行系”外資保險資管公司。招商信諾成立於2003年,註冊地位於深圳,註冊資本金28億元,股東招商銀行和美國信諾集團分別持股50%。2016年,招商信諾保費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2018年末保費收入約150億元。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指出,擴大保險業開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開放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技術。

據瞭解,2018年4月以來,銀保監會先後對外發布了3輪共計34條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涉及保險業的對外開放措施有14條,包括放寬和取消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放寬外資機構在總資產、經營年限、股東資質等方面的限制等。從2020年1月1日起,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以達到100%。

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劉宏健表示,外資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資金運用、風險管理等方面,應該能夠引進一些先進的理念和經營技術,為國內保險市場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同時對於完善國內保險市場體系,豐富消費者的選擇,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也能夠作出積極的貢獻。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外資保險資管公司的獲批開業,會加劇資管市場的競爭,國內保險資產管理行業格局或受影響。

保險資管公司營收下降

中小險企入局 投資能力承壓

伴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保險資管市場逐漸活躍。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險業資產總額約為20.12萬億元,同比增長11.7%,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595億元,同比增長11.7%。

保險資管公司的資產總額有增長,但在營收方面表現欠佳。2019年5月,保險行業協會陸續公佈了保險資管公司2017和2018年度的信息披露報告。據統計,2018年,包括平安資管、泰康資管和國壽資管在內的23家保險資管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為176.4億元,同比下降17.3%;淨利潤總額70.4億元,同比下降28.2%。根據年報附註披露,2018年利潤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非標資產業務增長不及預期、權益資產收益不佳導致管理費收入大幅下降等。

從2003年第一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成立至今,業內目前已有27家綜合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業內人士表示,籌建保險資管公司能夠進一步改善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拓寬投資業務範圍,提升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實現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

2011年,中小險企在創建保險資管公司方面實現零突破。當年,安邦、生命、合眾、光大永明4家中型資產管理公司獲批。但之後五年,鮮有中小險企再入局。

中小險企在投資方面渠道較窄,資金支持多數源於股東增資。據瞭解,成立一家保險公司至少需要8億元資本金,運營七年左右才能產生收益。目前,中小險企多數面臨的現金流壓力,對於股東而言頻繁增資可能會影響自身主業發展。中小保險資管想介入第三方資產委託管理,仍需提升自身營收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