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2019年眼看著就要到末尾了,那些年初你定的計劃、為自己許的願望,不知道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了呢?

先說說我吧,2019年這一年最大的收穫可以說是再次清空了自己,又把一些內在的東西進行了梳理,生活其他方面也算是繼續保持著重複、保持著穩定。當然了,也還是有一些沒做成的事情、一些挫折與一些損失。

但到了年末,我卻沒有絲毫想為自己尚未完成的事情,再加把勁兒把它做成的衝動。

會不會覺得我這個人真的是沒有上進心呢?

可能確實沒有一些吧,因為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最主要的目標是保持現狀、更多的積累、更踏實的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情。那些尚未完成的,就隨緣放在未來吧。

畢竟抓好手中的東西,要比一味的追求要好不少。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我也知道有不少朋友都喜歡在這種時候拼一把,甚至,如果自己不拼一把的話心裡就會十分焦慮。

而話說回來,2019年的末尾,你準備以什麼的心態度過呢?

答案就先放在你心裡吧,等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會有一個新的考慮。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在去年,也就是2018年的末尾,我遇到了這樣一位朋友:

"這位朋友,你好像挺不安的呢。"

"老師,你能看出來麼?最近腦子裡全是不好想法,我都快被嚇死了。"

"嗯,這些想法朋友你方便說說麼?"

"可以。比如,我會覺得今年沒賺到錢回家,一定會被家裡人看不起、回家之後親戚在一起,肯定要問我在外面怎麼樣,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好、之前跟他們承諾的事情都沒怎麼實現,覺得自己還不如死了算了,太對不起父母對我的支持了。"

"那麼,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朋友你是第一次離家麼?"

"是的,畢業後不顧家裡反對就出來了。"

"似乎,也在反對的同時給家裡做了一些承諾?"

"那倒沒有,就是走的時候跟他們說,等我再回來一定會讓他們刮目相看的。但現在看來,錢沒賺著,還欠了債,心裡太不是滋味了。尤其我媽還揹著我爸偷偷給我打錢支持我。"

"所以對於回家,以及回家可能面對的種種,讓你有一些害怕與不知道如何面對?"

"可以這麼說吧。我也想過不回來,但我已經答應我媽了。現在眼看著就要回家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如果回家的話我該怎麼說、怎麼做。"

"我相信朋友你是有自己得到這兩個問題答案的能力的,但是,可能因為現在被恐懼與害怕包圍,所以得出答案的能力被抑制了。不如我先看看情緒吧?"

"老師,你還是先告訴我怎麼做吧,我都快擔心死了。"

"朋友你希望從我這裡得到答案,目的是什麼?看似是為了解決內心的疑問,讓自己能夠回家不出醜。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情緒呢?"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在你看來,他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情緒呢?

其實對於這位朋友來說,他的狀況還是挺簡單的。家裡人希望他留在家裡發展,而他想外出發展,在與家裡人鬧矛盾的時候,誇下了海口。但現在距離歸家的時間越來越近,可自己還是一事無成。於是開始擔心回到家之後會發生一些事情,開始害怕這些事情真的發生,於是內心越來越焦慮、害怕越來越多,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他的經歷中主要有三個部分:

1、 覺得自己有能力,但經過現實打磨之後發現自己沒有的挫敗感;

2、 給家裡人誇下海口,但是現在什麼也沒實現的羞恥感;

3、 本來自己想要獨立,但不僅欠錢而且還接受母親經濟援助的羞愧感。

這三種感覺共同促使他產生了"我回家之後可能家裡人要諷刺我"、"可能要被家裡面看不起"、"我這樣太丟人了,對不起父母"這些想法。

但是在這裡也必須要看到的是,這些想法是基於他的三種主觀感受誕生的,並不代表家裡會這麼看待他。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但是呢,對於陷入情緒裡的他來說,不自覺的把這些想法當作是回家後"肯定會發生"的情境。

他當然不想這些情況發生,所以在內心覺得"肯定會發生"的預測下,恐懼與害怕就開始滋生了

三種感受沒有得到合理消化,於是誕生了很多想法,接著延伸到"我回家肯定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然後就是用恐懼害怕來提醒自己,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夠避免這些結果出現。再然後就是思考良多,始終得不到結果的失控感,把恐懼與害怕進一步推高。巨大的精神壓力與情緒壓力把他吞沒,理性漸漸喪失。

這位朋友就是這樣產生了諸多情緒,又在諸多情緒的影響下,由本來知道怎麼做,變得不知所措。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還是希望能夠先與他聊聊情緒本身,因為當下面對的問題就是情緒本身,而不是究竟該怎麼做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當然,如果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內心裡過於豐富的情緒確實會稍微馴服一些。但本質是想要解決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快被情緒壓垮了,救救我吧

所以可能在很多人眼中,這只是無病呻吟或者單純的矯情,但在我看來,這是已經被折磨的喘不過來氣的靈魂、自我發出的求救之聲。

是的,雖然身體依然安全,但是他的靈魂卻越來越微弱。這份恐懼不單單是針對不確定是否會發生,但在他看未來必然會發生,更在於提醒他,不做點什麼的話,自己可能就要死亡了

我明白他是安全的,他也沒有遇到什麼危險。只是死亡從來就不單單指生命的消逝,精神崩潰、死心等也是死亡的不同表現形式

如果你耐心回憶一下自己經歷的恐懼,會發現它們或多或少都與死亡沾邊。要麼因為遇到真實的危險,而產生恐懼;要麼因為產生恐懼,而覺得自己正處於危險中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為什麼這兩樣東西有這麼高的關聯性,總是一個出現,另外一個就自然出現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思考一下,如果沒有害怕,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呢?

在電影《特種部隊 眼鏡蛇的崛起》中,反派就利用科學技術使得自己的士兵失去了痛感。沒了痛感的士兵,就像失去了某種限制一樣,會變得更加勇猛、無所畏懼。

但生命還是脆弱的,即便無所畏懼,也還是會在敵人的火力與利刃之下丟掉性命。誠然,這些士兵變成了完美的武器,但也丟了自己,變得更容易陷入危險中。

是的,如果沒有恐懼的存在,我們在遙遠的古代就不會住在樹上、住在山洞裡,而是夜裡想睡哪兒就睡哪兒、就不會因為看到猛獸就逃離,而是看到飢餓的獅子還想去擼一把,那可能幾萬年前人類就滅絕了吧。

就是因為當初生存環境的過分殘酷,無數遠古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使得我們誕生出恐懼,知道遇到危險要逃離。

自此,恐懼與死亡就成了共生共榮的夥伴,一同保護著我們遠離危險。而這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生存本能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如果只是為了說這些,那這篇文章便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這部分本能性的東西,只是為了讓我們看到,當我們產生恐懼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死亡,這是一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畢竟是生存本能嘛。

當然了,本能存在的話,那麼在本能基礎上的人為部分也是存在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梳理梳理剛剛那位朋友出現很多恐懼的過程。

覺得有能力,但被現實打磨後,產生挫敗感;誇下海口,沒能完成的羞愧;依舊接受母親援助的羞恥。這三部分沒有得到很好的消化,於是接著負面想法完成自我宣洩。

這部分是很自然的。

在產生了負面想法之後,因為我們對自己也是不怎麼認可的,所以裡面一些東西被我們默認為"肯定要發生的"。那麼,為了避免這個結果出現,我們就用恐懼來提醒自己,要做點什麼了,不然回去不僅要吃苦還要丟人。

這部分也是很自然的。

接著在發現自己並不能解決"尚未發生的問題"(誰都解決不了)時,突然內心的失控就增加了。於是開始攻擊、否定自己,開始因為找不到切實可行的辦法,而覺得沒有希望。於是精神承擔的壓力更多,快要瀕臨"死亡"。這時候,恐懼再次增加提醒我們要快點解決眼前的問題,不然就要被壓垮了。

這部分發展其實也是自然的。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你不是說要找到其中人為的部分麼,為什麼連著都說是自然的呢?

這裡我用到的自然,是指在我們這麼看待、對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時,事情接下來的發展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

人為部分則是在於我們怎麼看待、怎麼對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那麼,怎麼看待也就是:三種感受、覺得肯定要發生、我要避免這個結果出現;怎麼對待就是:我要解決"尚未發生的問題"、我要避免那個腦海裡的結果變成現實、對於我正在承受的壓力,卻一點調節也不做,只顧著想解決辦法。

沒錯,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想解決辦法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可再加上兩個特別的因素:

1、 我現在承載能力太差;

2、 我解決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還沒發生。

那這個看似正常的努力,卻是在不斷給自己加壓,不斷把自己的靈魂與內在往絕路上逼。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現實社會已經發展到沒有太多危險的程度,但是對於我們的精神世界來說,它仍需要一個刻苦成長的過程,而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

就像這位朋友一樣,尚未經過社會的打磨,活在盲目的自信裡,認為自己肯定能闖出一番天地,可真正進入現實後,卻沒有他想想的那麼簡單。

承載壓力的不是他的肉體,而是他的內在。於是一個孱弱的內在不斷頂著巨大壓力步履蹣跚的往前走,而他還在以自己的實際努力來給自己施壓。這與自己解決自己有什麼不同呢?

要知道活著,更重要的是精神、內在、靈魂的活著,而不是如行屍走肉一般的活著。

所以,之前的歲月裡我們確實與現實的風險、與死亡比較接近,但現在,雖然我們安全了,可精神世界遭受的風暴與洗滌卻前所未有的大。

盲目的自信、浮誇的目標、爆炸的信息、充滿誘惑的虛擬世界、不斷的攀比等,都在我們的內在還沒成長起來的時候,對我們進行著各種壓迫與摧殘。

大概,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雖然我們安全了,但焦慮的人更多了、容易恐懼害怕的人更多了。焦慮、恐懼與害怕,其實都是殘破的內在發出的一聲聲求救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聊到恐懼的時候提到過,什麼都不做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考慮到,當恐懼襲來,多數朋友的內在尚不足以在波濤洶湧中保持鎮定,那我們就需要從這個角度再延伸出一些東西。一起來看到:

恐懼本身就是與死亡緊密關聯的,但是這不代表恐懼出現就必然帶來死亡。看到這點,出現恐懼不自覺的聯想到死亡時,會讓我們更輕鬆的面對恐懼以及由之出現的死亡聯想,不會因為出現死亡聯想這個現象,而不自覺的把它當真,自己嚇自己;

接著再看到,想法產生的背後,總是有一些沒有得到發洩與滿足的情緒壓力,是它們推動情緒出現。我們本來應該解決這些問題的,但是卻深陷基於這些產生的想法,以及尚未發生的問題;

然後就到了後半部分,我們把死亡的含義做了一下擴充,不再侷限於身體,而是囊括了內在。進而看到了焦慮、恐懼、害怕越來越多的原因,在於我們內在比較羸弱、內在始終承擔了過大壓力、我們總是不自覺的給自己施加壓力。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而我們又該如何自處,才能走出這種困境呢?

確定感是很重要的。想要解決尚未發生的問題,這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失控。而失控、不確定感、糾結會自然的帶來恐懼、害怕、焦慮。對應的我們需要:

1、 看到當下我們確實在面對什麼(如情緒),而不是關注未來可能面對什麼;

2、 減少自我說服;

3、 減少解決未來問題的嘗試,注意力始終放在當下;

4、 用理性判斷自己是否安全,而不是陷入不確定中;

5、 平和的看待自己出現的雜念,明白背後代表的是尚未得到消化的情緒壓力,進而不陷入雜念中。

這是對前篇文章"什麼都不做"理念的具體解讀,主要針對恐懼襲來的時候,而在恐懼沒有到來的時候:

1、 鍛鍊自己始終關注當下的能力,逐漸增加自己專注當下的時間、細細品味當下的每個細節;

2、 儘量減少做一會兒這個,又做會兒那個的狀況;

3、 簡單化自己的生活,適當控制每天的信息攝入,不給自己的內在增加壓力;

4、 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運動、放鬆習慣,時常清空自己;

5、 增加學習,提高認知能力,能看清楚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是什麼,才能更準確的解決問題;

6、 對自己進行梳理,讓自己能夠更加客觀、真實的看待自己,不使自己被誇大壓垮;

7、 通過不去佔小便宜、遵守規則、減少逃避等行為,培養自己主動承擔、主動面對的習慣,這樣"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兒"也就不那麼可怕了。

心理學丨總被恐懼與死亡聯想困擾的你,該嘗試做好這些

當然,增加自信、鍛鍊提高自己的能力、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時常給與自己鼓勵與認可也是必要的

我們既要活好當下,也要活出能力,更要活出屬於自己的支撐。這樣逐漸成長起來的內在,才能夠不被壓的總是以焦慮、恐懼、害怕提醒我們,它現在過的很辛苦。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