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經濟轉型與新一輪科技革命交織融合,讓我國的高質量發展獲得了新的歷史性機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為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推動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當下亟待加快推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升製造業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

在現代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密切相關,是與製造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先進製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包括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批發經紀代理服務等。仔細分析,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並非簡單的分工關係,而是互相融合、協同發展的關係。經濟越發達,現代服務業尤其生產性服務業所佔比重就越高,這是全球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特徵。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成了此輪生產性服務業高增長的領頭羊,催生了跨境電子商務、城市配送物流、互聯網金融、航運金融、數字會展等一批新業態,助推先進製造業的發展。而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趨勢更為突出。目前,

全球製造業發展的趨勢是由單一生產型逐步向“生產+服務”型轉變,而作為製造業流程服務外包發展起來的生產性服務業,則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即便服務業主導下的產業結構轉型,也大多表現為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共生共融、協同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為製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專業服務支持,有力促進了我國產業由生產製造型向生產服務型的加速轉變。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3.3%。與此同時,新一輪稅改及時打通了二、三產業間稅收抵扣鏈條,大大促進了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分工細化和融合發展。2019年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分別增長21.8%和8.4%,增速分別快於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14.8和1.4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292億元,同比增長61.3%,高出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速48.4個百分點。其中,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52.4%、57.9%和74.4%。2019年1月至8月,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6%和10.6%,分別高於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3.1和1.1個百分點。最新的數據是,11月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為50.2%,時隔6個月後重回擴張區間;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

製造業重回擴張區間,除了得益於財政、信貸、項目集中落地和全國以及各地政策的精準有效實施之外,先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也是重大推力。

鑑於製造業企業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日趨迫切,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又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生產性服務業提升製造業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提出的新要求,推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只是開了個頭,還有更大挑戰在後頭。為此,現在各方必須明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的深刻內涵,即生產性服務業要進一步提質增效,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加快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推動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電子商務、會展等重點產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製造業提供質量更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服務支持。在此基礎上,順應技術革命、產業變革、消費升級的趨勢,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

為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集聚的合理空間佈局,更需加強生產性服務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發揮大城市在人才、資本、金融、創新資源集聚等方面的優勢,促進以都市圈為核心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集群融合發展並形成規模效應和輻射效應,依託生產性服務鏈提升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優化生產性服務鏈,促進兩者精準對接,打造以產業鏈為基礎、服務鏈為引領的產業升級版。另外,依託工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升級,促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求得在新水平上的相互匹配,以此形成服務型製造體系,培育覆蓋全週期、全要素的高新技術服務產業鏈。

本文轉自上海證券報(12月21日發表,作者:王勇,系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銀行業研究與診斷中心主任。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