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副標題:粗略讀幾百本書,不如認認真真讀研究一本好書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為什麼要讀書?
因為讀書才有機會與
歷史上的偉人
對話

讀書不在數量、更不在速度!

重點是虛心、是精讀!

如果擁有一個正確的讀書觀,你不僅能夠了解書的表面字符含義、瞭解書中真正的內涵,更能夠給你帶來思想上的頓悟、啟迪,甚至能夠改變你既往陳舊的世界觀,改變的你的既往認知.

這使得你讀一本書的收穫遠勝過你讀幾百本書.

所以,一個正確的讀書觀、選擇一本最好的書,才能幫助你獲得真正對你有用的知識,能夠讓你的思想昇華.

但是,如果他沒有一個正確的讀書觀,那即便讀再多書,其實都只是在同一層次裡打轉,就好比是在培根劇場假象裡兜圈,又或者你要走很多彎路.

最終才會明白擁有一個正確的讀書觀,究竟有多麼重要.

那麼如何建立一個正確的讀書觀?

01

選擇最經典的思想大作

真正的一本思想型大作能抵得上幾百本甚至上千本書,也就是說,你即便是讀幾百本、幾千本書也不如認認真真研究一本思想鉅著.

因為你讀什麼書,就相當於跟什麼人對話,交流什麼層次的思想,所以你必須選擇最好的、最經典的思想鉅著.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為什麼要選擇經典?

是因為我是在交朋友,找對話者,我的對話者就是我的層次量級,或者我企求提升的層次、量級,對話的內容會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必須慎重.

如果你讀的書質量很低,就等於你與很庸俗的人對話,你的思想就只能是低層次的.

就好比你讀老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的書,你就是與那些最偉大的思想家對話,反之,你就是在跟一些庸俗、普通的人對話.

這就是為什麼要讀經典的原因!

但所謂經典,絕不是自命的經典,也不是指派的經典,它是被歷史時間長久考驗過的,成為整個人類的思想基礎和奠基石的那些著作,才能被稱為經典.

比如讀亞里士多德的書,你就得明白你是在跟2000多年前那個當時人類最偉大的大師對話,他的學說是影響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的,那麼這個學說背後是什麼?是不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了解.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倘若你閱讀的書僅是短暫的對你實用,而過一段時間就過時了,這很難叫經典!

很可悲的是...

現代的年輕人逐步沒有讀書的習慣,這就失去了與最偉大的人物對話的機會,甚至連了解哪些偉大的人機會都沒有.

02

把讀書當作跟作者對話

讀書最重要的就是抱著與作者對話的心態去讀書!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因為這個時候你已經不是在簡簡單單的去看表面上的文字符號涵義,而是透過書本去與作者對話,深刻的瞭解作者這本書的深層含義究竟是什麼.

這是讀書的要義,也只有這樣你才能瞭解作者的深意.

為什麼要以看書的方式與作者對話呢?

因為作者寫作的時候是調動了最高的智力,是用最嚴謹的邏輯、最精準的詞彙表達最系統的想法,表達的是最具深度的智慧,也就是書本身才是作者最深的涵義所在!

這種對話方式要比面對面直接與作者對話更好,因為面對面的對話是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作者寫書的時候是一心一意的,絕不摻雜任何其他因素.

所以說,當你抱著將讀書視為一種對話的心態,始終把他看成對話的過程,你才能瞭解作者真正的深意,才能明白作者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

這才是有效讀書!

因為讀書絕不是你僅憑瀏覽表面的字義,一目十行的看過去,就能明白作者真正的深意和真正要表達的,如果說一本書你很容易就閱讀過去,基本可以判定這本書在哄你,要麼你是自己哄自己.

真正的思想鉅著,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真正明白其內涵!

03

必須虛心

讀書之前,你必須把既往的觀念全部拋棄掉,為什麼?

因為既往的觀念會形成強烈的思維遮蔽,也可以說成是劇場假象(可以看看我之前專門針對這點寫的文章),一旦你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讀書,你一旦覺得違揹你已有理念的思想,你立即批判、立即換書,結果就是你始終被繞在固定層次裡,那麼無論你閱讀多少本書,都不會有太大長進.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那什麼是虛心?

就是你在讀書過程中即便不同意書中的某個觀點,也就是說書中的觀點與自己以往的認知完全不同,但是你此刻必須先把既往觀念放在一邊,必選先把自己既往觀念騰空,竭力把自己的思想導入作者的思路,絕不因為剛開始的一些不相容就放棄這本書,這叫虛心!

因為既往觀念是死的,如果你不把他放在一邊,他一定阻礙你對新知識的認知.

你只有做到虛心!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然後追著作者的思路,琢磨它為什麼會有這個思路,以及它對這個思路的證明方式,然後竭盡所能去貼近作者的深意,還要儘量設想我就是作者,這樣我才能逐漸去領悟這本書在這個場景裡面為什麼正確,而換到了另外一個場景,為什麼卻不正確,由此才能逐步瞭解書中的深在涵義.

還有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感覺讀不好,我就認為是我沒看懂,這是我的問題,絕不是作者的問題,用這樣的方式讀書,才能達到學習效果!

也就只有這樣你才能吸收到作者的真正想法,以及作者想法的合理之處,而絕不是將既往觀念不加思索的覆蓋在正在看的是書上面.

而今天太多的人有著一個非常壞的習慣,就是沒有認識到知識的遮蔽性!

也就是說越是偉大的書就有越大的遮蔽性,但是很多人認識不到知識的遮蔽性,於是有些人還沒開始讀書就已經做著批駁別人的準備了,覺得自己掌握著多麼深厚多麼深厚的知識儲量,然後十分高傲的去批判看的任何書,這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請記住!

一旦找到值得讀的書,一定要首先讀懂作者,讀不懂之前,絕不批駁!我一定想辦法弄懂它,即使它在某些地方我認為不對,我也得反覆琢磨,究竟是我理解得不對,還是他寫的不對.

但是讀完書之後,我是否全盤接受,這就另說.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因為我還會用很長的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我絕不會看到一半,甚至剛開始就說他不對,我會認真去思考作者這種意蘊深遠的思境在哪裡,因為一個嚴肅的作者,一個嚴肅的思想表達者,他表達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常人無法體會的深意.

這種極虛心的學習過程,才是最有效的讀書!

讀書的難處在哪裡?

萊布尼茨說:“我們使用的語言都是普通民眾在形而下的生活中建構的”,而任何一個思想一定是形而上的,可是沒有形而上的符號的,我們所用的都是形而下的符號.

比如老子講道,道是什麼?道是人行走的道路,可他要表達的是什麼?是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則,他能找到這個字眼?沒有這個字眼,於是他用這樣一個符號去表達不相關的與語言符號字義不同的形而上的含義,表達那個脫節的思想,困難何其之大.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黑格爾也說,我一旦用文字符號去表達我的思想,我的思想馬上就變質、膚淺化,仍然表述的是無法用簡單的文字符號去表達深厚的思想意蘊.

作者自己都難於表述,那讀者更難了,也就是說作者所用的每一個字,都跟你在日常生活中和讀書中的很多字的含義都不一樣,也無法在寫這個書的時候,註明每一個字的淵源含義,因為如果要寫,你想那是個多厚的書.

所以讀一本真正的思想大著是非常難的,因為你還得去辨別,去深入的思考,它使用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以及這句話的邏輯組合關係.

而構成符號上那個不能用普通文字符號直接表達的意蘊,這叫思想型著作與符號本身的困境,這既構成作者的困境,也構成讀者的困境,只有突破這一系列麻煩你才能更透徹的瞭解作者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能給我帶來的思想頓悟是什麼.

所以當你有了正確的讀書觀,你不僅會讀懂表面字義,而且會讀懂文字符號背後的深度

這要求你不但要簡單虛心,而要徹底虛心,把作者的書讀完,吃透以後,還要把作者的思想之外、思想之後的意都摸索出來,然後你再思量跟作者角度思路不同的原因.

這才是正確的讀書觀!

而很多人讀書是為了跟他人炫耀,當做自己的談資,以顯得自己博學,這是非常無聊的做法!

所以你如果熱愛讀書,一定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讀書觀,否則即便你讀上幾百本書,其實你都是在同一個維度打轉

根本不如認認真真研究一本思想大作

04

要精讀,不要粗略的讀

一般人讀書是快速翻閱,一目十行,然後就立馬給別人炫耀了,自己又讀了多少多少本書,追求的是讀書當時的快感、好奇和速度.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而真正的讀書是一個思維過程,是用腦過程,絕不是用眼過程!

也就是我讀的每一句話,都要跟作者的思想流要契合.

從讀思想,到調動思想,再到醞釀思想,然後到整理思想,最後到發掘新思想(也就是通過讀書能發掘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有這樣一層一層的晉升過程.

你想想如果你這樣讀書,你讀書的速度應該是什麼?

一本真正的思想鉅著,你一個小時能讀過去兩頁,你已經算是讀的很快了,這叫精讀!但你一個小時翻過去20頁,我很難說這叫讀書.

真正的好書必須要精讀,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因為你無法透過文字去了解作者背後的深意,更無法揣摩作者真正要表達什麼,你僅僅只是瀏覽了一遍文字符號、瞭解字面意思、享受一下讀書的樂趣罷了.

因此一個人一輩子認認真真的研究幾本經世之作,就已經非常了不起,如果你一輩子認認真真研究幾十本思想鉅著,那你就非常高超了!

因此有人說自己博覽群書,一生讀了上萬本書,我只能覺得荒唐!先不說有沒有上萬本思想大著,就算有,你如果精讀也不可能看完這麼多,你只能是一目十行的瀏覽過去,根本看不到其底層涵義.

大家想想,真正的思想鉅著是怎麼個讀法,一個月能讀一本書,已經算你是非常好的讀書者了,一年12本,10年120本書,你讀50年也不過500、600本書,一個人如果能讀500、600本書,他的大腦就是一個了不得的思想庫.

而今天人類的書籍極多,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印刷垃圾,你選出來真正值得你讀的書不超過百本

而你一生只要讀幾十本,甚至幾本,你讀懂它、讀通它,足矣!

要記住黑格爾的名言,博學絕不是真理!數量更不是真理!

大家想想,如果說真正的讀書多、越博學的人成就越大,那為什麼萬有引力是被30歲左右的牛頓發明的,為什麼相對論是27、28歲左右的愛因斯坦發明的,這樣年輕的人和當時的物理學教授的知識量應該差別多少!

錯誤的讀書觀,即便讀再多書都是白搭

而那些大量知識的教授根本沒有發明這樣的學說理論!

而牛頓和愛因斯坦在年輕的時候就創建在那個時代全新的最高的思想標杆,他真正能讀的有多少本書?他的知識量能有多少?

它說明什麼?

不在讀書量的多少,在於思想高度和讀書的精度,更在於思想的提煉和發掘!

因此千萬不要炫耀你讀了多少本書,你真正驕傲的應該是你讀懂了多少本書,以及你讀懂的是什麼書,一定要重視這一點.

結尾:

無論是你讀書還讀一篇你已經選中的文章,一定要虛心,一定要精讀,要麼你就直接不讀,否則這本書,這篇文章無法給你帶來任何收穫.

當你擁有一個正確的讀書觀,然後認認真真的讀完一本書,你會發現你在去讀其他經典的書,你不會輕飄飄的讀過去,僅僅是理解表面的字義,而是你會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本書背後帶給你的思想,並從中挖掘出新的思想.

說了那麼多,給大家推薦幾本思想大著!

《物演通論》《物種起源》《幾何原本》《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如果你真正能研究透一本,你就勝過讀幾百本書了,表面的字義永遠不重要,重要的是底層的思想邏輯、還有帶給你的思想頓悟、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