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是否已經過度?真問題是教育泡沫化致文憑氾濫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根據官方的數據,中國的高校在2002年的招生人數為321萬,到2019年擴招至820萬人,錄取率也從2002年的60.91%上升到81.13%,中國的高等教育呈現普及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據此,有媒體質疑,中國是不是已經出現過度教育。過度教育是指由於過分擴張教育,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超過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這使得受教育勞動力從事了與自身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導致“高才低就”,出現高學歷失業人群,浪費了教育資源。

我國高等教育是否已經過度?真問題是教育泡沫化致文憑氾濫

從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看,高等教育似乎已經過度了。然而,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我國還存在用人單位招工難,一些用人單位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發愁。在筆者看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最大問題是,人才培養結構與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在人才培養結構上,大部分大學都想辦為學術性大學,然而社會卻需要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質量上,社會需要合格的大學生,然而,很多手握大學學位證書的大學畢業生,根本就不具備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只是有大學生身份而已。

嚴格說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是過度教育,而是空心教育,是缺乏質量保障的泡沫化教育。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據齊魯人才網調查數據顯示,當前考研/升學已成為2020屆山東高校畢業生的第一意向畢業去向。選擇考研/升學的畢業生人數最多,佔比為58.28%;意向簽約就業排名第二,佔比為26.14%;意向考取公務員/事業編人數也相對較多,佔比為10.28%;除此之外,有3.43%的畢業生選擇其他,1.87%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一調查結果,就反映出當前高等教育的結構和質量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是否已經過度?真問題是教育泡沫化致文憑氾濫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時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應該是精英教育高校(實行通識教育)佔10%,職業教育高校佔90%,也就是說,全國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應該實行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然而,我國的地方本科院校,鮮有安於職業教育定位的,很多學校一方面申請碩士點、博士點,希望提高層次,一方面就以學生考研,代替給學生本科教育。

這導致這些院校給學生的本科教育並不完整,不少同學從大一開始,就準備考研,只學習考研核心科目內容,學校則變為考研預備基地,對學生非考研科目課程的教學要求並不嚴,以方便學生獲得學士學位,並提高考研成績。這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考研率高企的原因,因為很多學生只有“考研華山一條道”可走,他們考不上研究生,就很難就業,而就是考上研究生,但由於沒有打好本科基礎,也不過是延緩兩三年就業時間,走向社會時,就業仍然很難。

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是當前就業最難的群體,就因為學校辦學定位的偏差,如前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學生想著考研,但是最終能考上的只有少數,我國2020年錄取的研究生不到90萬,報名人數預計會超過300萬,肯定有200多萬考研者不能被錄取,他們走向就業市場,就業前景堪憂。

怎麼解決這一問題,有人提出的思路是,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在當前的基礎上擴招一倍甚至更多,每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一百七八十萬,這樣可滿足本科畢業生的考研需求,也可讓更多地方本科院校增設碩士點、博士點,提高辦學層次。但這顯然不是在辦學,而是在辦學店,做文憑生意,滿足的是學歷需求而非人才需求。獲得學歷,並不代表獲得貨真價實的教育。

概而言之,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問題是,學生獲得文憑很容易,是學校發放的學歷文憑過度,而非教育過度。高等學校辦學,必須保障培養質量。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都需要堅持質量標準,而不能濫發學歷文憑。如此,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人才需求,才會協調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