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也會虧錢?別傻了 它們可能壓根兒不是銀行的

年化收益10%以上的理財產品,你還敢買嗎?


近期出爐的《2019銀行業用戶體驗大調研報告》顯示,銀行用戶的風險意識越來越高了。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也會虧錢?別傻了 它們可能壓根兒不是銀行的

2017年,只有10%多的用戶覺得年化收益10%以上的產品有風險。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0%多。2019年,有將近30%的用戶認為年化收益10%以上的產品風險很大。

儘管用戶整體的風險意識加強,但部分用戶對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風險缺乏必要認識,單純地以為只要是從銀行買的理財,就一定沒問題。

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從銀行買的理財,有的風險不高,但也有虧損的可能,有的風險相當高,更有可能虧損。

首先,根據資管新規要求,保本理財將在2020年底之後徹底消失。

換句話,2020年之後,我們將再也買不到保本的銀行理財。不保本了,當然就存在虧損的可能,當然,虧損的可能性不一定高。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也會虧錢?別傻了 它們可能壓根兒不是銀行的

事實上,自2018年年初開始,銀行的保本理財佔比就一直在下降。還想買保本銀行理財的朋友可以趁保本理財徹底退出市場前買一波。

其次,我們從銀行買的理財產品,並不一定是銀行“原裝”的。

什麼意思?銀行就像一個大超市,不僅賣自己“原裝”的理財產品,還幫別人賣產品,基金、保險、信託、黃金、白銀等等。

這些產品與“原裝”產品有天壤之別,有些風險相當高,曾經就有朋友吃過貨不對板的暗虧。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也會虧錢?別傻了 它們可能壓根兒不是銀行的

有什麼辦法區分“原裝”與“非原裝”呢?不瞭解的朋友可能以為難死了,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

區分“原裝”與“非原裝”,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合同,看合同上蓋的公章是銀行的,還是基金公司、保險公司或者其他公司的。

除了看合同,大家還可以登錄中國理財網查詢。

凡是銀行“原裝”理財產品,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產品登記編碼。

我們將這個編碼輸入到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如果能搜到,就是“原裝”,如果搜不到,可能就不是“原裝”。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我是小南,財經媒體人,理財規劃師。大家有任何的理財、社保相關問題,歡迎大家給我留言或者私信,看到後第一時間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