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為光伏產業提供發展機遇

光伏發電在很多國家已成為清潔、低碳、同時具有價格優勢的能源形式。不僅在歐美日等發達地區,在中東、南美等地區國家也快速興起。中國光伏產業起步較晚但呈現迅速發展的勢頭。尤其是“十五”期間,我國在光伏發電技術研發工作上先後通過“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安排,開展了晶體硅高效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碲化鎘和銅銦硒薄膜電池、晶硅薄膜電池以及應用系統的關鍵技術的研究,大幅度提高了光伏發電技術和產業的水平,縮短了光伏發電製造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宏觀政策為光伏產業提供發展機遇

2010年後,在歐洲經歷光伏產業需求放緩的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累計光伏裝機併網容量16GW。2018年全國新增光伏併網裝機容量達到44GW,同比下降17%。累計光伏裝機併網容量超過174GW。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全年光伏發電量約為1800億千瓦時,約佔全國全年總髮電量的2.6%。預計2019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約為40GW,與2018年基本持平,繼續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有望超過210GW,位居全球首位。

宏觀政策為光伏產業提供發展機遇

▲數據來源: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光伏行業驅動因素分析

1、宏觀政策環境為光伏產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成為能源發展的核心任務,確立了我國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以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性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20%的能源發展基本目標。伴隨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的能源體系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為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當前,全球能源體系正加快向低碳化轉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與常規能源的清潔低碳化將是能源發展的基本趨勢,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主流方向。全球光伏發電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太陽能在解決能源可及性和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均有獨特優勢,將在全球範圍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國家能源局頒佈的《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繼續擴大太陽能利用規模,不斷提高太陽能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升太陽能技術水準,降低太陽能利用成本。完善太陽能利用的技術創新和多元化應用體系,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國家能源局頒佈的《關於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對“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進行進一步說明,明確了加強發展規劃引領、加強可再生能源消納條件落實、緩解補貼壓力等問題成為下一階段發展關鍵。同時下發了《2017-2020年光伏電站新增建設規模方案》,對我國各省(區、市)2017-2020年各年度光伏電站建設規模進行明確規定。

宏觀政策為光伏產業提供發展機遇

2、光伏製造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繼續鞏固和增強

根據工信部電子信息司數據,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24.2萬噸,同比增長24.7%;硅片產量約87GW,同比增長34.3%;光伏電池產量為68GW,同比增長33.3%;光伏組件產量76GW,同比增長31.7%。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佔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

2018年,雖然我國光伏應用市場需求減緩,但在海外市場拉動下,我國光伏各環節產業規模仍保持增長。我國多晶硅有效產能超過萬噸的企業有11家,產能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產量為25.9萬噸,同比增長7.0%,佔全球多晶硅產量的58.1%。2018年我國硅片產能146.4GW,產量107.1GW,同比增長16.8%;電池片產能128.1GW,產量85.0GW,同比增長18.1%;組件產能130.1GW,產量84.3GW,同比增長12.4%,硅片、電池、組件國內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比重都在70%以上。我國光伏產品的國際市場不斷拓展,在傳統歐美市場與新興市場均占主導地位。我國光伏製造的大部分關鍵設備已實現本土化並逐步推行智能製造,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

3、原材料價格下降以及技術進步提升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競爭力

我國企業已全面掌握了先進的多晶硅及單晶硅生產技術,多晶硅及單晶硅生產成本顯著降低。除此以外,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其他所需的零配件價格也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同時單晶硅和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也不斷提升,轉換效率目前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0-2025年中國光伏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宏觀政策為光伏產業提供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