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祕笈 理解你婆婆

有人說,“‘婆媳關係’是一對天然的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娶了一個媳婦,就等於死了個兒”。當然,這話有它的偏頗之處,卻有它的道理。與此相對應的還有另一種家庭關係則大相徑庭——“岳母關係”。俗話說,“十個女婿九個親”、“一個女婿半個兒”。這世界真奇怪啊!同樣因婚姻紐帶產生的親情關係,“婆媳關係”和“岳母關係”竟呈現出如此之大的反差,叫人匪夷所思。也許,這就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矛盾和統一構成生活的豐富和前進的動力。

  試舉例說明“婆媳關係”的問題。某男電話諮詢,其母不到五十,在他即將籌辦婚禮的時候,原本一向非常通情達理的母親,突然變的有些情緒暴躁、蠻橫無理,惹的他兒子不得不延遲婚期,以調整母親的情緒。後來,婚期一經調整,他母親的情緒立馬好了許多。經過與其母的溝通,發現這位母親這輩子的婚姻一直不如意,受到幾次波折,慢慢的她就放棄了自己的情感,全心盡母親之職,培育她唯一的兒子。雖然在撫育兒子成長的過程裡極其辛苦,但依然能克服重重困難,都是因為——兒子是她的希望,是她的精神支柱。只要有兒子,其它倒無所謂。可是眼看著兒子長大成人,結婚成家,要過自己的小日子了。母親的心再一次跌入了谷底,好象又要失去什麼似的。尤其在決定兒子婚期的日子後,這種感覺愈加強烈、深刻,於是真的情緒無常、不能自控了。

  上述的案例,像我們表達了一個信息:在兒子戀愛或結婚後,母親和媳婦上演了一場爭兒子的“心理遊戲”。母親恐懼自己的位置被兒媳婦“奪去”,於是拼命的想“奪回”應有的位置。

  另有一對夫婦新婚不久,婆婆每晚都來敲兒子房門,叮囑要蓋好被子,以免著涼;早上按時去兒子新房疊被打掃衛生等等,弄的兒媳婦快要瘋掉了的故事。

  還有,諸如婆婆在兒子面前捕風捉影說兒媳婦的是非等,更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的事了。

  “婆媳關係”緊張的心理原因

  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婆婆有這樣的心理定勢?認為兒子結婚便離母親遠了,如同失去了愛子般的痛苦?影響“婆媳關係”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從心理的角度看,“健康的母子關係”是導致“婆媳關係”問題的關鍵。

  如果依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健康的母子關係要經歷“二次分離”。第一次分離是“孩子的分娩”。女人最感到幸福的時候是知道懷孕的那一刻,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讓女人經歷裡從女孩到女人的轉化過程。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和母親是完整如一的,在孩子生產到人間並逐步由生理的發育到心理的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漸次的萌芽、增長,並出現兩次“反叛期”。這是母親和孩子的“第一次分離”。“第一次分離”的結果是孩子由純然的對母親的依賴到自己獨立的探索世界,儘可能的擺脫母親的干預而獨立自主。第一次分離如果成功的話,對母親和孩子都是雙贏的:母親除了對孩子盡必要的照顧之責外,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依然的追尋自己的情感、事業及成長;孩子則可以自由的發展自己。假若,“第一次分離”不成功,就會導致母子的“情感依戀”及“互賴”的現象。尤其是母親本人的心理不成熟或情感遭受挫折,如離婚單親、老公背叛、家庭意外事件等,都可能造成母親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著孩子的每個動向。這樣的母親情感失衡,過多的“愛”孩子,從而對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壓力和期許。孩子也回很痛苦,面對一個“完美的”、“嚴厲的”母親,也容易發展出“依戀型人格”或“畏縮型人格”——躺在母親的懷裡不想長大或長不大。

  “第一次分離”為孩子的“第二次分離”——結婚成家埋下了伏筆。如果說第一次的分離不成功,孩子結婚後(從戀愛開始),母親便有被孩子遺棄的感覺,孩子也會產生“新婚焦慮症”——不適應婚姻生活,甚至在潛意識裡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媽媽的感覺”。

  這是很危險的信號!母親想回到從前兒子只對她一人依戀的局面,而現實不許可,母親的行為出現“退化現象”——情緒多變、敏感、脆弱等。其實,母親“行為退化”的心理需要是“兒子的關注”!


婆媳關係秘笈 理解你婆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